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骨搬移技术起源于19世纪,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骨感染及先天性的肢体短缩及挛缩畸形等~([1])。随着肌骨超声的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外有研究~([2-3])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骨折愈合骨痂生成及血管形成的监测中。本组报道10例高频超声在骨搬移各时期截骨端骨痂生长变化、周围软组织变化、骨痂内及周围组织血流信号的监测,探讨超声对于骨痂监测的价值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为行Ilizarov骨搬移术的患者术后找到一种长期且有效的影像学监测手段,提高骨延长成功率。方法:对19例接受Ilizarov骨搬移术的患者分别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14-16周及第24周行高频超声检查、X线检查和临床评估,在超声声像图及X线平片上观察新生骨痂形态、密度,对新生骨痂量做半定量分析、测量搬移距离并做对比。结果:超声与X线对新生骨痂的半定量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认为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24周超声与X线显示骨痂填充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16周超声与X线显示骨痂填充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14-16周,超声与X线对搬移区距离的测量值差异不明显,第24周,二者对搬移区长度的测量值产生明显差异。结论:与X线相比,高频超声在未矿化的更早期可以观测到新生骨痂,但在矿化后期提示作用有限,可以把超声联合X线作为Ilizarov骨搬移术后一种长期的常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超声与X线对Ilizarov骨搬移术后搬移区的监测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Ilizarov骨搬移术的患者19例,分别于术后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14~16周及第24周行高频超声检查、X线检查和临床评估,观察新生骨痂在超声与X线的变化趋势,比较新生骨痂量的超声、X线半定量评分及所测搬移距离.结果 第...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骨折骨痂血运的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骨折骨痂血运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5例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9周及第15周内依次观察患者骨折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及其血运情况,并与X线摄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骨痂形成良好的患者,二维超声示患者术后一个月内骨折处骨痂形成饱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骨痂内部及周围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指数RI<0.6.而骨折骨痂形成不良者,超声示骨折间骨痂细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骨痂内部及周边缺乏血流信号,RI>0.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一种早期诊断骨折骨痂愈合情况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能谱CT与超声监测骨搬移过程的价值。方法 对18例接受骨搬移术患者分别在术后第2、4、6、8周行能谱CT及超声检查,观察外侧骨痂搭建情况、髓腔内骨痂形成情况、机化血肿范围及液性囊泡区性质,测量骨延长区及机化血肿范围长度,同时记录能谱CT扫描辐射剂量。结果 术后第2~8周CT和超声均可观察到原始骨痂搭建,第8周时超声已不能区分新生骨痂及骨皮质。术后第2~8周CT和超声均可观察机化血肿范围及髓腔内骨痂随时间延长而增多,术后第2、4周CT和超声测得机化血肿范围长度和骨延长区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6周2种方法测量机化血肿范围长度和骨延长区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第8周超声不能测得机化血肿和骨延长区长度。超声与CT对液性囊泡检出率分别为16.67%(3/18)、5.56%(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能谱曲线斜率可鉴别液性囊泡性质。能谱CT有效辐射剂量为(0.71±0.71) mSv。结论 能谱CT和超声在监测骨搬移过程再生组织形成情况各有优势;能谱技术可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搬移术后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查及数字化X线摄影术(DR)的价值。方法 对19例因胫骨外伤致感染性骨不连及大面积骨缺损接受胫骨搬移术患者分别于术后2、4、6及8周、停止搬移即刻、停止搬移后4、8周、去外固定架前4周及去外固定架即刻行DEXA和DR检查,观察不同时间点胫骨搬移区新生骨痂(BMD新生骨痂)和截骨上下端原骨质骨密度(BMD截骨上下端)及二者比率,分析DR图像中胫骨新生骨痂的形态及填充量。结果 胫骨搬移术术后各时间点BMD新生骨痂、BMD截骨上下端及BMD比率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MD新生骨痂及BMD比率在术后2周分别为(0.07±0.01) g/cm2及(5.56±1.24)%,且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升高(P均<0.05);BMD截骨上下端在术后2周为(1.21±0.07) g/cm2,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去外固定架前4周降至最低(P均<0.05)、去外固定架即刻有所升高但与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显示,术后4周胫骨搬移始区见新生骨痂影,随时间延长而呈多形态变化;术后2周胫骨搬移区未见新生骨痂填充,至停止搬移即刻新生骨痂填充量达25%,停止搬移4、8周达50%、75%,去外固定架前4周基本达100%。结论 DEXA能动态监测骨搬移术后搬移区新生骨痂及截骨端原骨质BMD;DR可显示新生骨痂形态变化;骨搬移术后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背景:实验证实,低强度脉冲超声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但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骨折愈合早期骨质再生成熟的影响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的;创新性提出低强度脉冲超声能够在兔胫骨骨延长动物模型牵拉成骨早期骨再生成熟中发挥正效效应的理论假设,并期望以超声干预与不干预进行对照比较予以验证. 方法:36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所有动物均行胫骨中段截骨,以Orthofix M103型迷你外固定架延长器固定,术后7 d以0.5 mm/12 h延长10 d,总延长长度为10 mm,超声治疗组在延长完成后以低强度脉冲超声骨折治疗仪治疗,20 min/d,1次/d,对照组不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治疗4,8,12周后,X射线评定胫骨骨折断端愈合程度,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骨痂生成率;延长区新骨作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VG染色后光镜下组织学分析,并在显微镜下测新骨占总骨痂的面积.结果与结论: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4周后对照组仅见外骨痂连接形成骨桥,骨痂区密度低,还可见部分骨痂缺如:超声治疗组骨早期再生成熟优于对照组,表现在两断端骨痂影密度增高,数量增多,骨痂影由两端向中央生长,被密度高的骨痂取代,外骨痂已开始被吸收,骨痂充满延长区,密度增高增粗,骨折处皮质骨密度接近正常皮质骨,骨痂生成率明显提高(P<0.05),与8,12周无差异.组织学分析显示,超声治疗组治疗4,8,12周时新骨形成早于对照组,治疗4周新骨占总骨痂面积的百分比大于对照组,治疗8,12周后两组新骨占总骨痂面积的百分比无差别.提示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促进新骨形成,增加骨痂面积,在兔胫骨骨延长动物模型牵拉成骨后的骨再生成熟中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5例肱骨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后第1、2、3、4、9及第15周内依次观察患者骨折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及其血运情况,并与X线摄片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血肿机化期的第2~4周,肱骨骨痂形成良好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地观察到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其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而下降(P<0.05),CDFI分布在II~III;肱骨骨折愈合不良患者,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显示不佳,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变化不大(P>0.05),CDFI分布在0~I。肱骨骨痂愈合良好组与愈合不良组的血流阻力指数RI值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简便易行,无痛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早期预测肱骨骨折愈合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若将骨折端周围的骨痂组织去除,骨折端比较难完全吻合,可以推测这些骨痂组织是人体在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应该是有益的,拟将这些骨痂做组织学分析和冰冻切片的原位杂交,观察其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并做为供骨植于骨折端,了解骨痂植骨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目的:通过测定骨痂中的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来厂解延迟手术中骨折端周围骨痂组织的再利用价值。设计:采用骨痂组织原位杂交及随机分组对照的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台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材料:病例分别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和台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994—07/2003—10骨折延迟手术的住院患者51例,在手术中取骨折延迟愈合的骨痂做标本(均已征得患者同意),Dig标记试剂盒购自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转化生长因子β1寡核苷酸探针的序列:CTT GCT GTA CTG TGT GTC CAA,由DNA合成仪合成,X线计算机系统(CR)购自日本富士公司。方法:在骨折后的2,4,6和8周,在手术中取出少量骨痂做标本,采用不脱钙的骨痂组织做冰冻切片,采用非同位素Dig标记原位杂交,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痂中的基因表达。术中将骨断端清理后,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同时,再将原骨痂植于骨缺损处及骨折周围。对延迟手术的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骨痂植骨、髂骨植骨,骨痂加髂骨植骨,经1~4年患者复诊随访,平均1年9个月。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折不同时期骨痂中的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②不刚植骨方式对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参加治疗51例,有7例因死亡和到外地生活而未能进行随访,评定44例,纳入结果分析。④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基因表达:骨折后第2周,骨折端有少量纤维骨痂,软骨骨痂较多,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软骨小岛内的软骨细胞中高表达。骨折后4周左右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成骨细胞内表达显著。8周左右大量骨痂生长,并以软骨化骨为主,成纤维细胞、骨痂、成骨细胞、骨小梁越来越多,术后6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各种细胞内的表达消失,但随着骨重建过程增强,8周时骨基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又有增高趋势。②不同植骨方式的愈合时间:不同的植骨方式在愈合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愈合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阶段骨痂的组织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量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骨痂是机体修复和重建的产物,骨痂植骨再利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对需要植骨的患者可减少其痛苦和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普通X光片和B超检查在肢体延长中的作用,讨论两种检查方法在肢体延长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作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干截骨延长模型,术后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1mm/d,延长到30%后停止延长矿化5周。利用普通X光片、多普勒超声观察肢体延长过程中延长区域骨痂及血运生长情况。结果:X线片:延长到第10天之前,延长区域看不到新生的骨痂,延长到30%,骨痂量明显增加,在截骨端开始出现骨皮质。矿化3周时开始出现髓腔。超声观察,延长初期延长区增生的血管及血流速度都有增加,以后逐渐较少,在延长1周左右开始有骨痂生成。延长到30%时,超声波已经很少能透过延长区域。结论:肢体延长过程中,普通X光片和超声检查各有优缺点,但是都必不可少,将两者联合应用,将是肢体延长术成功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