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比较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 DRAGON评分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评分(totaled health risks in vascular events score,THRIVE) 对我国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入院行静脉 溶栓的AIS患者214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使用ASPECTS、DRAGON和THRIVE量表进行评分。以卒中后 3个月临床预后为观察终点,不良预后定义为mRS评分≥3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评分对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采用C值表示,通 过C值比较3个评分的预测价值;应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χ 2(P)]检验评价各模型与实 际结果的拟合度;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实际与预期结局事件的关联程度。 结果 最终纳入207例患者,有58例(28%)预后不良。ROC曲线分析,ASPECTS、DRAGON和THRIVE 评分对应C值在总体患者分别为0.825、0.800、0.765,在前循环分别为0.850、0.817、0.797,在男性组 分别为0.764、0.736、0.697,在女性组分别为0.909、0.878、0.861(均P ﹤0.05)。对ASPECTS、DRAGON 和THRIVE评分进行H-L拟合优度检验,各评分对应χ 2(P)值在总体患者分别为4.865、6.758、7.836, 在前循环分别为3.932、6.060、4.328,在男性组分别为7.021、6.631、4.647,在女性组分别为2.493、 2.972、10.788(均P>0.05)。对ASPECTS、DRAGON和THRIVE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各评分对应 r值在总体患者分别为-0.532、0.473、0.418,在前循环分别为-0.572、0.501、0.471,在男性组分别 为-0.427、0.359、0.300,在女性组分别为-0.688、0.626、0.601(均P ﹤0.05)。 结论 ASPECTS、DRAGON和THRIVE评分模型都能预测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风险, 其中ASPECTS评分预测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症状性溶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SEDAN)和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143例发病4.5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头部CT所示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8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12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AT和SEDAN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溶栓时间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后,除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其余各项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HAT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41.60%、曲线下面积0.70,SEDAN评分则为94.40%、65.62%和0.77。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但以SEDAN评分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评估侧枝循环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压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以及预后。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9月~2016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压梗死患者39例,依据溶栓前ASPECTS评分分为侧枝良好组及侧枝不良组,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及溶栓后90 d的预后差异; 再以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侧枝良好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低、ONT(onset to needle time)更短,则预后更好。Logistec回归分析显示ASPECTS评分是评估预后是否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OR:39.395,95%CI=1.336~1161.514,P=0.033)。结论 ASPECTS可准确评估侧枝循环,对静脉溶栓有明确的指导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静脉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方法。出血转化是静脉溶栓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溶 栓后出血评分是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的预测模型,它的3项评价指标分别为 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卒中后临床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数据。本文介绍了溶栓后出血评分的3项预测因 素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并对该评分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source imaging,CTP-S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ource imaging,CTA-SI)在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h)的患者行“一站式CT”扫描,根据动脉期与静脉期CTP-SI 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将患者分为两组:不匹配组和匹配组。分析基线CTA-SI、动脉期及静脉期CTP-SI ASPECTS,并与随访影像ASPECTS进行对照。 结果 匹配组,CTA-SI与动脉期和静脉期CTP-SI ASPECT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0.330);不匹配组,CTA-SI与动脉期和静脉期CTP-SI ASPECTS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匹配组CTA-SI和静脉期CTP-SI与随访影像ASPECTS的线性关系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0.040);不匹配组只有静脉期CTP-SI与随访影像ASPECTS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 结论 与CTA-SI相比,CTP-SI也可以判断缺血的脑组织;并且,CTP-SI在鉴别梗死与非梗死的缺血脑组织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基于CTA的两种侧支循环评价量表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纳入13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采用基于CTA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r LMC)和Tan侧支循环评分(Tan)评价侧支循环,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以病残或病死为主要结局指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an评分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最终纳入12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OR=0.309,95%CI:0.134~0.713;P=0.006)和Tan评分0~1分(OR=7.339,95%CI:2.072~25.994;P=0.002)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Tan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53(P=0.021)。结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和Tan评分0~1分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rLMC评分相比,Tan评分是一种相对简单且预测能力较好的侧支循环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和吸烟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史);发病后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到溶栓时间(OTT)、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基线血糖、发病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尿酸水平、血小板、PT、INR、纤维蛋白原、CRP)、梗死部位(前循环和后循环)、TOAST分型、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轻、中、重)等指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和CSVD评分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26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23~97岁,平均65.5岁,其中男性189例(70.5%),基线NIHSS 7.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3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连续收治入院的发病3 h内48例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24例和未溶栓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基线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治疗24 h后颅内出 血转化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 结果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24 h后颅内出血转化率分别为4.17%和0(P =1.000),两组 90 d病死率均为4.17%(P =1.00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及未溶栓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比率 分别为83.33%和54.17%(P =0.029)。 结论 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不增加急性期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可以改善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治疗“首通效应”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行支架取栓成功患者58例,依据取栓次数将其分为首次再通组及多次再通组,通过对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年龄及男性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入院时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s, ASPECTS)、取出栓子病理分析等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首通效应”的独立影响因素;发病90 d后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在纳入的58例患者中首次再通组患者发病90 d后的临床预后明显好于多次再通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部位、血栓类型、入院时ASPECTS评分为首通效应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SWI的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pc-ASPECTS)对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来自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未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后循环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采用mRS评分评估发病后3个月预后,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良好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来评估基于SWI的pc-ASPECTS评分对后循环AIS患者3个月预后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研究共收录63例后循环AIS患者,预后良好组42例(66.7%),预后不良组21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基线NIHSS评分(P0.001)、pc-ASPECTS评分(P0.001)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ASPECTS≥6分是后循环AIS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 2.03,95%CI 1.04~3.95,P=0.039);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SWI的pcASPECTS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 0.69~0.91)。结论在后循环AIS患者中,基于SWI影像的pc-ASPECTS评分可独立预测患者的3个月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缺血性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情况,明确其 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方法 病例组选取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0例(入组前未服用降糖药),卒中同侧颈 动脉斑块形成;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无卒中病史,性别及年龄匹配的非 糖尿病患者32例。两组患者行弓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检查排除主动脉弓斑块及颅内动脉病变,排除卵圆孔未闭及心房颤动等。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 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斑块厚度及内部回声,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增强情况,横切面多角度 观察,将超声造影结果分为近内膜处有增强(代表新生血管)及近内膜处无增强两种。 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及回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结果显示病例组颈动脉 斑块近内膜处增强者34例(85%),对照组近内膜处增强12例(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38, P<0.01)。 结论 未服用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近内膜处新生 血管增生多于无糖尿病患者,提示血糖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 schemic s troke,AIS)患者急诊溶栓的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并探讨其在急诊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申致远  陈玉辉  龚涛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083-1088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入院时的尿白蛋白肌酐 比(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valu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 对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性纳入北京医院2017年3月27日-11月16日住院治疗的AIS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ACR、eGFR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入 院时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mRS评分。按照患者是否有肾功能障碍分为肾功能障碍组和肾功能正 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按照患者3个月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 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的上述临床特点,并分析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5例患者,AIS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患病率为44.3%(51/115)。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 功能障碍组平均年龄较高(P =0.009);糖尿病(P =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 =0.026)、 心房颤动(P =0.003)的发病率较高;入院时NIHSS评分(P =0.013)、入院后的血糖(P =0.001)、血 浆纤维蛋白原(P =0.008)及D -二聚体(P =0.001)水平较高。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 平均年龄较高(P =0.007);既往卒中史(P =0.002)、心房颤动患病率(P =0.040)、血浆纤维蛋白 原(P =0.004)及D-二聚体水平(P <0.001)较高;入院时NIHSS评分(P <0.001)较高。高血压、糖尿 病、血脂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吸烟史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ACR更高(P <0.001),而eGFR(P =0.030)更低。多因素分析 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8分(OR 27.05,95%CI 3.75~178.18,P=0.001)、ACR≥3 mg/mmo(l OR 35.50, 95%CI 4.79~262.94,P<0.001)、卒中史(OR 20.48,95%CI 2.35~178.18,P =0.006)是3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AIS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患病率较高,入院时ACR增高的AIS患者3个月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颅超声造影(transcrani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t-CEUS)和DSA在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4月疑似MCA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97例,记录其225条狭窄或闭塞 的大脑中动脉的t-CEUS和DSA检查结果。根据MCA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30%~50%),中度狭窄 (50%~69%),重度狭窄(70%~99%)和闭塞(100%),以DSA为金标准,分析t-CEUS对轻、中和重度 MCA狭窄的诊断价值。 结果 197例疑似MCA狭窄闭塞患者中,男132例,女65例,年龄43~72岁,平均(58.4±4.6)岁。经 DSA确诊的狭窄和闭塞的225条MCA中,轻度狭窄16条,中度狭窄70条,重度狭窄121条,闭塞18条。 t-CEUS诊断狭窄和闭塞的共224条MCA,其中,轻度狭窄18条,中度狭窄76条,重度狭窄112条,闭塞18条。 t-CEUS和DSA诊断MCA狭窄和闭塞高度吻合(Kappa=0.91)。t-CEUS诊断轻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 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0%、80%和91%;诊断中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93% 和97%;诊断重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96%和96%。 结论 t-CEUS能够清楚地显示轻、中、重度MCA狭窄和闭塞,适用于MCA狭窄和闭塞类疾病患者的确 诊,尤其是适用于不适合DSA检查的疑似MCA狭窄和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EM期与非快动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相关OSA对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睡眠结构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2月-2018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且完成PSG的AIS患者,收集 的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情绪、认知、睡眠量表评估,MRI 、PSG检查,出院时功能恢复情况(应用NI HSS 量表和mRS量表评估)及3个月预后(应用mRS量表评估)。根据总睡眠期、REM期和NREM期睡眠AHI, 将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脑梗死合并REM期相关OSA组和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对3组一 般资料、临床量表评分、睡眠数据及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观察睡眠不同时相OSA对患 者睡眠结构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最终纳入110例患者,其中单纯脑梗死组30例(27.3%),脑梗死合并REM期相关OSA组15例 (13.6%),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65例(59.1%)。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BMI高于单纯 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病灶部位多位于大脑半球,脑梗死合并REM期相关OSA组病灶依次位于脑干、大 脑半球、间脑。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NREM1期睡眠时间及比例高, 慢波睡眠时间及比例低。与脑梗死合并REM期相关OSA组相比较,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微 觉醒指数、呼吸相关微觉醒指数、自发相关微觉醒指数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3个 月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高NIHSS评分、低受教育水平、高BMI是脑 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NREM期相关OSA会改变脑梗死患者的睡眠结构,使其浅睡眠1期延长,深睡眠(NREM 3期 和4期)缩短,睡眠片段化,此种改变可能会导致脑梗死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 暗带。然而早期再通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难以早期预测,且增加了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风险。为了 能够早期判断AIS患者早期血管再通的预后及出血转化风险,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这方面预 测模型的研发及应用,相关评分预测模型也层出不穷。本文对近年一些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 行回顾,以期待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提供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 schemi c stroke,AI S)患者血清mi RNA-148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 价值。 方法 收集42例AIS患者和42例健康者的外周血血清样本,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 miRNA-148a的表达水平。绘制miRNA-148a对AIS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并分析mi RNA-148a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GSE55937数据集对 AIS患者的miRNA-148a水平进行进一步验证,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靶基因及生物功能。 结果 AIS患者发病12 h内的miRNA-148a相对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0.76±0.23 vs 1.02±0.21, P <0.001)。mi RNA-148a诊断AI 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5%CI 0.70~0.89,P <0.001)。Spearman相 关性检验表明,mi RNA-148a水平与AIS患者的脑梗死面积(r =-0.34,P =0.03)和hs-CRP水平(r =- 0.43,P =0.005)负相关。在GSE55937数据集中,mi RNA-148a相对表达量在AIS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1.93±0.46 vs 2.52±1.00,P =0.011),其对AIS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5%CI 0.54~0.84, P =0.022)。生物信息学方法共预测到58个miRNA-148a的靶基因,包括WNT10B、DNMT1等。这些靶基因 主要涉及的分子机制包括调控细胞凋亡、FoxO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等。 结论 AIS患者发病早期的血清miRNA-148a水平降低,可能涉及细胞凋亡和FoxO、PI3K-Akt等信号通 路,提示mi RNA-148a可能在AIS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