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某某 ,男 ,37岁 ,2 0 0 1年 4月 10日初诊 ,患者四肢皮肤肿胀 ,颜面部有浮肿发紧感 ,逐渐僵硬 ,并且由四肢远端向近端蔓延 ,曾在我市多家医院确诊为“硬皮病” ,经予雷公藤多甙片、复方丹参等药物治疗 ,症状无好转 ,病情逐渐加重。近 4个月来自觉四肢僵硬、发紧 ,神疲乏力 ,双下肢软弱 ,行走困难 ,张口受限 ,吞咽不利 ,舌质淡、体胖有齿痕 ,苔白 ,脉沉细。查体 :神志清楚 ,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 ,头发肌肤无光泽 ,营养较差 ,贫血面容 ,面睑浮肿 ,鼻尖细小 ,口唇变薄 ,四肢皮肤硬化 ,失去弹性 ,呈黄褐色 ,表面有蜡样光泽 ,双手皮肤色素沉着 ,…  相似文献   

2.
郭芸 《四川中医》2003,21(10):69-69
采用黑逍遥散加味,疏肝健脾,滋肾养血活血,通阳利水消肿,治疗系统性硬皮病合并月经紊乱,使病情逆转康复。  相似文献   

3.
我院主任研究员陆干甫,系全国著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及研究工作50多年,临床经验颇为丰富,诊治全身性系统性硬皮病独具匠心,效果良好,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且对病机及临床特点的认识陆老认为本病属痹证范围,根据患者除皮肤症状外尚有腰酸、耳鸣、畏寒、肢冷、自汗、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沉细等一系列肾虚、肾阳不足的见证,结合全国高等院校皮肤病学教材而拟定的诊断标准分为:①轻度:皮肤变硬以肢端为著,末累及脚背,肝肾功正常。②中度:皮肤变硬累及胸背;肝功:转氨酶增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总蛋白降低;肾功:NP…  相似文献   

4.
丹参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硬皮病药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慧  杨邦杰 《中成药》1999,21(2):98-99
丹参(Salviamiltiorrhiza)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药用部分为其根,是中医传统实用的安神止痛、活血化瘀药,有较广泛的药理作用。如保护心肌、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还有中枢镇静及抗菌作用[1],自文献报道丹参注射液可通过多种...  相似文献   

5.
张国伦 《中医杂志》1998,39(5):275-276
硬皮病是发病率仅次于红斑狼疮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硬皮病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硬化,后者除皮损外,并可累及内脏器官,伴以相应的症状。本病病因不明,多数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再加反复持久的急慢性感染而造成的一种自身免疫机制失调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预后大多不良,实属难治病证。本病在祖国医学中类属皮痹,如侵及内脏类属症瘕积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对称性皮肤变硬、指(趾)缺血伴关节、肌肉和内脏多系统损害的进行性皮肤病,临床除皮肤硬化、僵硬、萎缩影响功能致残外,还会侵犯多个脏器[1].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硬化病是一种导致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组织纤维化、闭塞性微血管病变、免疫异常为特征。对其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除了围绕其发病机制展开外(抗纤维化药物、免疫抑制剂、血管活性药物),近年来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运用中药对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使该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本文旨在概括笔者其治疗经验,着重介绍硬皮病1号方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硬皮病乃结缔组织疾病,以皮肤表面局限性或大面积损害变硬为特征,中医按"皮痹"论治,临床辨证多属脾肾阳虚。笔者自拟硬皮速软汤,从1989年6月~1999年7月治疗本病100余例,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20例,女性80例;年龄50~70岁;病程1~6年。皮肤表面有局限性硬变,呈片状、带状或点状损害者65例;弥漫性硬变呈大面积损害者35例。大部分病例均有皮肤发痒,关节酸痛,四肢乏力,腰酸腿软,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畏寒肢冷等症侯,舌质多淡白或白嫩,脉象常为沉细或缓而无力。 治疗方…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硬皮病 ( SSC)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特征为炎症性、纤维性和退性行变化伴血管病变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累及皮肤、滑膜以及心、肺、肾等器官 ,具有广泛的纤维硬化性病变和明显的微循环障碍。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临床上以女性多见。此病因迄今不明 ,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相似文献   

10.
五痹胶囊治疗系统性硬皮病33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五痹胶囊治疗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SSc患者,采用双盲双模拟研究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从SSc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变化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对比治疗研究。结果:SSc患者较健康人血管内皮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血管内皮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抗体转阴率、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下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五痹胶囊能明显改善SSc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前系统性硬皮病病因不明,西医疗效欠佳,本文通过一则典型病案,介绍其治疗方法及用药特点,从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其中不但侵犯皮肤,亦累及内脏多器官系统者为系统性硬皮病[1].对于系统性硬皮病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纤维化药物、免疫抑制剂、血管活性药物、维A酸类、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伊马替尼及光疗等[2].  相似文献   

12.
硬皮病乃结缔组织疾病,以皮肤表面局限性或大面积损害变硬为特征,中医按“皮痹”论治。笔者从1989年6月~1999年7月用自拟硬皮速软汤治疗此病100例,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中,女80例,男20例;年龄50~60岁45例,61~70岁55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6年;皮肤表面有局限性硬变,呈片状、带状或点状损害65例,皮肤表面弥漫性硬变,均呈大面积损害35例;病变部位:在面部,使面部消失表情10例,在四肢,致使不能下蹲,步履,抬臂活动受限15例,四肢关节功能严重障碍20例。大部分病例均有皮肤发痒,关节酸痛,四肢乏力,腰酸腿软,食欲不振,大便溏…  相似文献   

13.
局限性硬皮病是一种难治的结缔组织病。祖国医学尚无本病病名的记载,现代中医学家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各自的认识,而给予不同的名称,如“皮痹疽”、“皮痹”、“顽皮”等,但大多归入了“痹证”的范畴。大多认为本病与肾阳不足,营卫不和,腠理不密,外邪(主要是寒邪)乘虚侵袭而致经络痹阻不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皮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硬皮病,临床表现以初期皮肤红斑肿胀,中期硬化,晚期萎缩为特征,是一种皮肤及系统胶原纤维硬化的结缔组织疾病.由于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治疗效果差,本人根据<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和<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的提示,认为本病主因阳虚血瘀、湿毒阻络,治疗当以温阳化瘀、化湿,解毒通络为治,现结合自己近年治疗的硬皮病病例,浅谈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皮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硬皮病,临床表现以初期皮肤红斑肿胀,中期硬化,晚期萎缩为特征,是一种皮肤及系统胶原纤维硬化的结缔组织疾病。由于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治疗效果差,本人根据《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和《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的提示,认为本病主因阳虚血瘀、湿毒阻络,治疗当以温阳化瘀、化湿,解毒通络为治,现结合自己近年治疗的硬皮病病例,浅谈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硬皮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或称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该病以出现微血管损伤及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为特征,导致皮肤增厚和内脏器官的纤维化,并伴随有自身抗体的出现。近期我院收治1例系统性硬皮病伴发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邵沛  张涛 《中医杂志》2003,44(10):768-769
1 病例1 侯某,女,25岁,因左大腿内侧出现片状紫色斑,伴有肌肉变硬,无弹性半年,同时左胸部有指甲大肌肉硬化,曾在广州某医院检查,皮肤病理切片报告:角化过度:提示局限性硬皮病。给予西药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患者畏寒肢冷,月经量少。查体:左大腿内侧可见6.6cm×6.0cm大小片状肌肉硬化斑,皮肤表面稍暗红无弹性,左胸部可见3cm×2cm大小硬化斑,周围皮肤正常,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局限性硬皮病。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中药补脾温肾活血汤配伍西药青霉胺小剂量递增联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ssc)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皮肤科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36例,采取随机双盲法抽签分组,中药组12例,按疗程单纯性给予中药补脾温肾活血汤进行治疗;西药组12例,服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及青霉胺等常规药物予以治疗;中西药结合组12例,将上述中药配伍西药青霉胺小剂量递增联合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并评价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中西药结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皮硬度、雷诺现象、血透指数、血内质素、血沉等实验室检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差异(P<0.05),中西药结合组差异尤为显著.结论:中西药联合使用可明显改善SSc患者血液循环,抑制胶原蛋白纤维再生,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31岁 ,因全身泛发鳞屑性红斑、丘疹 9个月 ,伴颜面、双手肿痛 5个月 ,于 1999年 3月 18日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9个月前 (1998年 6月 )患者连续值通宵夜班 30多天后感双耳、鼻部轻度红肿 ,伴见双手、双腿少许红丘疹 ,微痒 ,当时未予重视 ,后皮疹逐渐向全身扩散。于 1998年 8月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 2个月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毛发红糠疹 ,给予氢化可的松、海棠合剂及赛特赞等治疗 2个月后稍有缓解 ,因工作原因出院。出院后颈背部丘疹又逐渐增多 ,伴见双手非凹陷性红肿 ,轻触痛 ,双耳及鼻部红肿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凯  屠文震 《中医杂志》2004,45(10):780-781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骼和肌肉病变为多见.轻的仅限于手指和面部受累,往往经过很长时间甚至长达数十年,才出现内脏表现;重者广泛皮肤增厚,并很快地出现进行性内脏受累现象.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率在结缔组织病中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居第三位[1].目前西医仍无很好的治疗方法,且因药物副作用大或价格昂贵而难以推广.在临床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前景较好,副作用亦很小,有一定推广价值.我们在中医学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