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海医学》2007,30(Z1)
目的动态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消融后不同时段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左房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左房线性消融 肺静脉电隔离术,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3±8.8)岁(46- 75岁),术前房颤持续时间(4.5±3.3)年(0.5- 13年),14例无基础心脏病,12例有高血压,2例有冠心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内、1、6及12个月以上时应用心脏超声观察左房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观察左房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的变化,测量左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和心房收缩前容积,计算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辦E波、A波峰速度(VE、VA)和速度时间积分(E-VTI、A-VTI),计算左房充盈分数(AFF)和左房射血力(AEF)。结果①2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0.5±4.7)个月(3-19个月),随访终点时20例无复发,8例复发:术后3个月时,10例患者因始终无AF发作而停抗心律失常药;6个月时,10例患者仍需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AF发作较术前减少70%,其中6例为普罗帕酮,4例服用胺碘酮;另有8例患者服药过程中房颤发作仍频繁,其中5例合用胺碘酮和美托洛尔,1例合用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2例单纯用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②术后消融成功者左房内径和容积逐渐缩小,而复发者无明显变化;1周内消融组患者左房大小均未见明显变化,之后因临床转归的不同,各自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消融成功组左房逐渐变小,6和12个月时左房前后径和左右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上下径的P值为0.05,12个月时左房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复发组左房内径和容积均无明显变化。③左房收缩功能因消融而部分丧失,VA和A-VTI在术后1周内进一步减小,术后逐渐恢复,消融成功者1个月时逐渐好转,至术后12个月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5);LAAEF、AFF和AEF同样在术后1周内降低,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但复发者至随访末期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左房线性消融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消融成功者可一定程度逆转左房结构重构,复发者无明显变化;成功组左房收缩功能在术后1周内降低,但长期转归佳,而复发者左房收缩功能仍低于术前。  相似文献   

2.
《上海医学》2007,30(Z1)
目的对照研究左房线性消融及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对患者左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转归,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左房线性消融术或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左房线性消融组(消融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内、1、3和6个月时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大小及二尖辦和肺静脉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观察消融组和药物组左房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的变化,频谱多普勒测量二尖辦E波、A波峰速度(VE、VA)和速度时间积分(E-VTI、A-VTI),并计算左房充盈分数(AFF)和左房射血力(AEF);测量右上肺静脉口S波、D波及负向a波的速度峰值(VS、VD和Va)和速度时间积分(S-VTI、D-VTI和a-VTI),计算Vs/ND、S/D-VTI和肺静脉前向血流收缩分数(PSF)。结果3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经两种方法治疗后,窦性心律得以长期维持,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两组分别随访(11.8±5.9)个月和(7.1±3.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发病时间和基础疾病构成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主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左房内径基线水平无差异。消融组术后6个月时左房前后径和左右径明显减小[与术前比较,(37.6±3.30)cm比(39.8±3.33)cm,(39.6±3.34)cm比(42.9±6.65)cm,P值均<0.05],药物组在治疗过程中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和药物组治疗前、后二尖瓣和肺静脉频谱各指标的差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消融组在术后1周内代表左房收缩功能的VA、A-VTI、AFF、AEF、Va和代表左房舒张功能的VS、S-VTI、Vs /ND、S/D-VTI及PSF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同一时期药物组以上各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与术前及同一时期药物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D和D-VTI在两组间或两组内的差异始终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左房线性消融术后左房血流动力学逐渐好转,左房收缩功能的转归与是否维持窦律相关,消融对收缩功能的影响在术后逐渐恢复,至6个月时消除;与药物治疗相比,维持窦律消融组左房收缩功能的长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肺静脉节段性隔离(SPVI)与EnSite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入选共85例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隔离40例(阵发性30例,持续性10例);EnSite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45例(阵发性31例,持续性14例),随访均超过半年.结果 SPVI组成功率为65%,CPVA组成功率为84.4%,P=0.03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SPVI组为17.5%,CPVA组为6.7%,P=0.0845;肺静脉狭窄率在CPVA组为0%,在SPVI组为12.5%,P=0.0312.总手术操作时间在SPVI组为(200.4±37.0)min,在CPVA组为(226.5±26.1)min,P=0.002.X线曝光时间在SPVI组为(54.7±9.7)min,在CPVA组为(27.1±3.1)min,P<0.0001.结论 EnSite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房颤较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更为有效且X线曝光时间更短,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环肺静脉隔离组的肺静脉狭窄率较节段性隔离组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肺静脉口节段性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PVA)两种术式治疗阵发性房颤在方法学、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6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30例接受SPVI术,36例CPVA术,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相似。。SPVI组经验性电隔离四条肺静脉。CPVA组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电极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记录方法学参数:手术时间、射频放电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前和术后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和左房及肺静脉螺旋CT三维重建。结果 SPVI组的手术时间(137±36)min ,放电时间(36±10)min,与CPVA组手术时间(208±61)min,放电时间(76±17)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X线曝光时间(40±13)min),与CPVA组(46±20)min相似(P=0.113)。术后随访(407±150)d,SPVI组和CPVA组手术达到终点率(93% vs. 86% P =0.343)和治愈率(70% vs. 75% P=0.650)相似。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3% vs. 8%, P=0.511)。SPVI组3例,而CPVA组无肺静脉狭窄并发症;CPVA组2例脑梗死,而SPVI组无。两组各出现1例心包填塞。结论 CPVA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与SPVI术相似,而手术时间、放电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对患者左心房大小的影响。方法10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其中消融组56例,药物治疗组45例,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左房大小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14.6±2.3)个月,消融组维持窦性心律47例,成功率为83.9%;药物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22例,成功率为48.8%,消融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左心房大小相似,药物治疗成功组患者左房内径虽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成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左房内径较术前及药物治疗成功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与药物治疗相比,有较高的窦律维持率,能更有效逆转左房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6.
孙少喜  罗苑苑  李蘅  胡兆霆  侯庆臻  彭健 《广东医学》2011,32(10):1256-1258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射频前后左房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52例PAF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6个月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左房面积(LAA)和左房容积(LAV),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左房射血力(LAF),同时使用组织多普勒记录二尖瓣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普通射频消融导管、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冷冻消融导管消融峡部依赖性房扑的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方法选择心房扑动的患者35例,男30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59.6±10.2)岁;均确定为峡部依赖性的心房扑动患者。将其分为普通射频消融导管组(A组,n=20,女5例男15例)、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组(B组,n=8,女0/男8)和冷冻消融导管组(C组,n=7,男7例)进行峡部的线性消融。结果3组即刻成功率相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30 min复发率差异有无统计学3组间(P值均<0.05)。C组总的手术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冷冻消融导管组和普通射频消融导管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前者均显著短于后-A者组(P值均<0.05),冷冻消融导管C组与和盐水灌射频消融导管B组意义的总手术时间和X光透射时间的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值均>0.05)。A组和B组患者术中均感到疼痛,C组则无一例感到疼痛。所有的患者均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其他的并发症。随访9-47个月,平均(38.0±9.2)个月,A组、B组、C组的复发率分别是15%、1/8、0。复发者均再次接受消融术,均成功。结论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和冷冻消融导管行心房扑动峡部的消融更具有优势,冷冻消融导管行房扑峡部的消融具有极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螺内酯组(40例),对照组给予房颤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两组均于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记录左房内径)并记录房颤复发情况。结果经过平均12个月的随访,螺内酯组房颤复发13例,对照组房颤复发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有所减小,但螺内酯组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螺内酯可以通过缩小左房容积达到延缓左房重构及纤维化的作用,长期应用有减少房颤复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田歌   《中国医学工程》2012,(5):80-81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指数(LAVI)和抑郁状态对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房颤(AF)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73例行RFCA的AF患者,所有患者于纳入研究时和随访12个月后均行12导同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RFCA后AF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73例患者均完成CPVA,达到消融终点;随访12个月时未复发128例,复发45例。复发与未复发者比较,其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SDS有差异。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SDS评分低于术前,左房容积指数和抑郁是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能显著改善抑郁状态。左房容积指数和抑郁状态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致阵发性房颤(PAF)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探讨在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情况,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PAF的影响。方法:对33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按年龄分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测配合彩色超声检查。根据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观察三组PAF的发病率;左房扩大、左室肥厚与PAF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中发生PAF104例,146例左室肥厚和215例左房扩大。发生PAF患者多伴有左房或左室的肥大,青年组与中年组PAF发作多有昼夜节律特点,且两组PAF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对高血压患者检测,能较早发现PAF、早干预,引发PAF的原因主要与左房扩大有关;此外,中青年患者还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 )对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患者心脏结构逆重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2例PAF患者[左室舒张末径( LVEDD)男≥55 mm,女≥50 mm]均行环肺静脉隔离术为RFCA组。同期住院的相匹配的33例患者进行药物频率控制治疗(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活动时<100次/min)为药物治疗组。入院72 h及心率达标时,术后6个月或频率控制6个月后分别行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窦性心律下行经胸心脏彩超检查,测量患者的左房内径( LAD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RFCA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LVEDD、LAD均较术前减小, 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患者LVEDD、LAD均较术前增加(P<0.05),LVEF变化不大。心理健康、躯体疼痛和总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FCA组和药物治疗组于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角色、躯体角色和精力有明显改善( P<0.05), RFCA组改善更明显( P<0.05)。结论心肌病PAF患者行RFCA术后维持窦性心律可以逆转患者的心脏重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血浆NT-pro-BNP和术前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对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以提高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70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在术前检测血浆NT-pro-BNP,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了解有无左房内血栓形成。15例有左房内血栓形成者未行环肺静脉消融术,余下55例均成功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术后随诊,每月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了解有无房颤的复发。3月后仍有房颤发生则认为手术失败。成功组39例、失败组16例。结果69%患者NT-pro-BNP高于正常范围。消融失败组NT-pro-BNP明显高于成功组,失败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成功组。结论对于NT-pro-BNP明显增高且左房内径又明显增大者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则复发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可将术前NT-pro-BNP及左房内径作为房颤术前筛选患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后发生心房颤动(PAF)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0年7月经RFCA的PSVT患者308例,回顾性分析发生PAF病例40例。评价指标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既往PAF病史等13项,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AF病史、PsVT病史、其他合并症、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折返机制、房性早搏数目等8项是射频消融术后PAF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AF病史、左房前后径为PAF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CA治疗PSVT后发生PAF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PAF病史、左房前后径(P〈0.05)。PAF相关因素筛选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处理,防止继发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最大P波宽度(Pmax)及P波离散度(Pd)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CPVA)。方法 69名因阵发性房颤接受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窦性心律时分别测定记录Pmax和Pd,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随访8~36个月,共有16名患者房颤复发,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射血分数(EF)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及术后Pmanx、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和术后Pmax及Pd在复发组均有高于无复发组的趋势。复发组术后Pmax小于术前(P<0.05),而无复发组术后Pmax、Pd及复发组Pd均有小于术前的趋势。结论 Pmax及Pd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尚不能确定,但左房内消融可能影响了折返激动的形成。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体表心电图对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从而筛选复发高风险患者,予以干预措施,减少CPVA术后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诊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单导管消融组只采用单导管射频消融术。结果单导管消融组治疗后消融靶点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消融成功比例、随访心律失常复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每日早搏次数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导管消融有利于减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痛苦,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左房内径对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因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行瓣膜手术同时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根据左房内径大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6例左房内径<60 mm,B组34例左房内径≥60 mm。通过收集18导联心电图分别对比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a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 a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及术后1 a A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90.74%、90.32%,B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63.64%、59.37%。结论左房内径大小≥60 mm是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以下简称风心二狭)患者体内P选择素(以下简称PS)变化及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干预作用.方法:入选风心二狭患者共37例,其中房颤组16例,窦律组21例,均于PBMV术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术后24 h抽取其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S值.选取阵发性室上速(PSVT)患者共14例作为对照组,于射频消融术(RFCA)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同样方法测定PS值.对PS值进行3组间对比,3个部位间对比及手术前后对比并分析房颤组和窦律组病人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的相关性.结果:①风心二狭患者在窦律和房颤两种状态下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均比对照组高(P<0.01 ),窦律组和房颤组左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右房PS比窦律组高(P<0.01);②对照组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组左、右房PS无明显差异,但均比股静脉高,房颤组左房、股静脉PS无差异,但均比右房低(P<0.01);③窦律组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与左房内径、二尖瓣跨瓣压差、压差半降时间、肺动脉压等无关,而房颤组左房PS与上述各指标均无关:④窦律和房颤组外周血PS于PBMV术后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风心二狭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但其左房血小板活化程度并没有局部增高;风心二狭窦律患者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房颤患者无显著相关性; PBMV能显著减轻其体内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8.
唐红  冯媛媛  舒茂琴 《重庆医学》2011,40(21):2135-2136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AF,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的影响。方法 43例房颤患者接受治疗,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持续性房颤11例。8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术,35例行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消融终点均为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 d和术后1、3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内径,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结构的变化。结果 43例房颤患者均成功施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随访时间(6±2)月,最短3个月,最长14个月,治愈率93.02%。左房内径消融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改变[(35.74±5.77)mm vs(35.69±6.25)mm,P>0.05],随访3个月时左房内径较术前显著减小[(31.99±3.66)mm vs(35.69±6.25)mm,P<0.01]。结论房颤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左房结构可逆重构。  相似文献   

19.
背景:环形肺静脉消融术(CPV A)是治疗心房纤颤(AF)的有效手段,但是新发生的左房心动过速(A T)是其潜在的并发症。本文评估了一种包括额外对后壁和二尖瓣峡部消融的改良CPVA是否可降低PV消融后的AT发生率。方法和结果:共560例患者(男性291例,占52%;年龄,56.5±7.3岁)入选本研究,随机将280例分为单纯CPVA组(1组),另280例为改良CPV A组(2组)。主要终点为术后无AT。1组中,28例患者(10%)新发生A T,41例患者(14.3%)AF复发。2组中,11例患者(3.9%)新发生A T,36例患者(12.9%)A F复发。1组比2组更可能发生AT(P=0.005)。两组中消融后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心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45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为消融组,并选取同期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未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39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为非消融组,随访观察两组症状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室性早搏次数、心脏超声参数、NYHA心功能分级与6 min步行距离变化。结果:消融组行射频消融术后,心悸不适、胸闷等症状立即缓解,治疗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而非消融组心悸不适、胸闷症状随访期间有着较大波动。治疗6个月后,两组室性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且消融组显著低于非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消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消融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非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脏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