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2.
正《伤寒论》桂枝汤在太阳病中以大量条文论述,堪称"伤寒第一方",在三阴病篇也接二连三提及桂枝的使用,如太阴兼太阳合病条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虽桂枝汤为太阳病主方,于太阴兼太阳合病中散太阳之邪,但仲景并未提及太阴病某个方药与桂枝汤连用,以散太阴之湿邪,实则以桂枝汤统太阴兼太阳二病。又如厥阴病篇提到下利,腹满痛,身体疼痛者,其治法为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51条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如此大同小异,仲景何以要设两条条文呢?愚认为其中尚有可辨之异。笔者结合历代医家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对此条文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数脉,是临床常见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数咏,除表现在火热亢盛和阴虚内热的热证中,尚见于以下多种情况。【表邪外泄】《伤寒论》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49条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此脉数,并非风寒表邪热化,实乃卫阳正气与风寒表邪交争激烈,正将胜邪,邪随汗泄之信息。可用桂枝汤之辛温解表促使邪随汗泄。待其汗出微微则脉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第51条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由于本条述证简略,大多注家均认为是以脉代证即辨太阳伤寒证。笔者认为,仲景所辨旨义并非尽限于此,而有三方面的辨证精神。 首先,暗示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其所主脉象并非全是浮紧,更有单见脉浮而不兼紧者。因为辨太阳病,同是太阳伤寒证,由于患者夙体差异、感邪轻重及正邪交争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太阳伤寒证有见浮紧的,有见浮的,更有见浮数的。如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可见在临床实际中对具体病人必当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其次,揭示辨脉浮未必一定全主表证,而当全面权衡。《伤寒内科论》:“辨脉浮,有为太阳中风证,有为太阳伤寒证,有为太阳温病证,有为结胸证,有为阳明热证,有为久病正虚者,欲审脉浮证机为何?必  相似文献   

6.
四、原文55条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而86条又说“衄家,不可发汗”,应如何理解?答:55条之“伤寒脉浮紧”,是概言太阳伤寒诸症。“不发汗,因致衄”,是太阳伤寒当汗失汗,邪郁不解,损伤血络,因而导致衄血。从伤寒失汗致衄而仍用麻黄汤治疗来看,其衄血量一定不  相似文献   

7.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妙用颇大。本文就桂枝汤的双向治疗作用,试作如下肤浅讨论。一、发汗与止汗桂枝汤具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发汗作用,以治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舌苔薄白之太阳表虚证,此已为人所共知。然桂枝汤尚具有滋阴和阳、谐调卫气之止汗作用,以发汗之法,奏周表止汗之功,更属妙绝,令人回味。如《伤寒论》54条说:“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自汗证  相似文献   

8.
一、依脉证而禁脉证,主要是指脉象和症状。《伤寒论》16条指出:“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桂枝汤功能解肌祛风,乃发汗解表之轻剂,用于治疗以发热、汗出、脉浮缓为主要脉证的太阳中风证。若其人脉象浮紧,发热,无汗,为太阳伤寒证,当用发汗之峻剂麻黄汤治疗。若误用桂枝汤,则为病重药轻,可能因治疗失当而使邪气郁闭酿成变证,故不可与之。反之,太阳中风证也不可与麻黄汤,误服可使腠理洞开,大汗流离,或阴伴汗耗,或阳随汗泄,同样可以造成变证,论中虽未明言,于此条可举一反三。正如汪昂所说:“有是病者,必主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52条谓:“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象浮数而用麻黄汤辛温发表,注家多有不得其解或强为之解者。本文认为,浮数之脉,非独表热证所特有,风寒袭表初起亦可见之,要在紧与不紧;仲景此处寒未言其紧,当是省文,重在强调脉呈数象,表明正气尚足,可以抗邪外出。故用麻黄汤发汗祛邪是合于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0.
谈葛根芩连汤治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34条指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该条主要讲桂枝汤证误下,致下利不止喘而汗出的证治。历代医家在治利方面对该方颇为重视,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1.
陈鼎盛  杨湖 《河北中医》2001,23(2):145-146
《伤寒论》中治法最多的当推发汗法。其发汗法涉及面颇广 ,内容丰富。我们主要探讨发汗法应用范围、分类、运用原则、辅助调控法。现分述如下。1 应用范围发汗法主要用于太阳病 ,也可用于阳明病 (2 32条、2 34条、2 35条、2 4 0条 )、太阴病 (2 76条 )、少阴病(30 1条、30 2条 ) ,以及某些并病、合病 ,如 4 8条、36条、32条等。2 分 类2 .1 辛温解表 ,宣肺发汗 代表方麻黄汤 ,属发汗峻剂 ,适应于太阳伤寒表实证。2 .2 调和营卫 ,解肌发汗 代表方桂枝汤 ,属发汗轻剂 ,适应于太阳中风表虚证。2 .3 温阳微汗 代表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  相似文献   

12.
仲景治脾之法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叶天士对此深有研究,其《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谓:“仲景太阴九法,示不用下。”然叶氏对于九法仅引其端倪,略而未详。今笔者对九法略陈管见,尚祈指正。一、调和营卫法:《伤寒论》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以脾主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凡表证过汗或自汗过多,虚其表阳,身寒而表证未解者,桂枝加附子汤甚效。取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壮在表之元阳。《本事方》载:“有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急而不伸,子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用  相似文献   

14.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5.
数脉属阳主热,已成公论。如《内经》“数则烦心”;《难经》“数则为热”;崔氏《脉决》“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濒湖脉学》“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虱热”等等。然通过《伤寒论》,的学习与临床观察体会到数脉不尽主热。数脉有主表寒之时《伤寒论》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两条原文,都是论述外感疾病风寒在表之脉象变化。是脉之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书中有17条提及用桂枝汤方,其内容涉及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篇。然对该方的作用,历代医家有谓其为“发汗剂”和“敛汗剂”之争,兹讨论于下。“发汗”与“敛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谓发汗,“发”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趋向亦即桂枝汤作为一种原动力向外发散。因桂枝汤能敛阴和营治疗自汗,又说桂枝汤具敛汗作用。那么,桂枝汤究竟是发汗还是敛汗,只得从《伤寒论》所述桂枝汤之因机证治来判定。太阳主表,统摄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阳有固外司汗孔开合的作用。太阳中风证汗出,其病理是腠理疏松之人,感受风寒之邪,卫阳被邪所伤,失去了卫外固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正> 问:《伤寒论》原文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里的“发汗后”是指什么病发汗后?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病机如何?为什么要用桂枝新加汤主治?答:《伤寒论》原文从31条至131条,其内容是辨太阳伤寒脉证并治的。因此,这里的“发汗后”是指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发汗以后。太阳伤寒发汗以后,其他表证已解,但见身疼痛、脉沉迟。此种身疼痛,与原来的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有所不同,彼属表实证,  相似文献   

18.
第276条太陰病,脈浮者,可发汗,宜桂技湯。本条大多数注家均認为太阴病脉浮可用桂枝湯。如柯韻伯認为太阴病脉浮为在表,当見四肢煩疼等証,故主用桂枝湯。周禹載認为太阴證見腹滿,脉仍見浮,乃太阳风候,用桂枝湯是凭脉不凭証。唐容川認为太阴病是指腹滿湿气为病,今脉浮是湿从外至,仍欲外出之象,故用桂枝湯。独舒馳远認为太阴病用桂枝湯与法不合。他說:“証属里阴,虽脉浮亦不可发汗,卽余外兼太阳表証,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两相合治,此一定之法也。今只据脉浮,卽用桂枝,专治太阳,不顾太阴,太不合法。”  相似文献   

19.
大青龙扬是治疗伤寒病太阳经证的重要方剂。其功效,历代学者的见解一说是发汗轻剂,二认为是辛凉重剂,偶有认为系发汗重剂。然其对于“烦躁”一症的病机认识,则始终囿于“内热”之说,故本方的效能一直未越“外散表寒,内情郁热”之雷池。到底大青龙汤方证的证值机理、性质归属、组方意义当作何诠释?笔者认为:1大青龙场证是表寒重征而非表内热从《伤寒论》原文次序看,35条、36条、37条叙述麻黄汤证,继之38条、39条便闻发大青龙汤证。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场主之。”从本条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0.
一、疏散风邪法《伤寒论》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盖以表实里郁治应外解,故以麻、桂发汗,杏仁肃肺并辅以甘草而守阴液,此为表实而设。若表虚则不宜此法。《伤寒论》18条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盖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乃表虚之证,宜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若喘则应加厚朴以行脾滞,增杏仁而降肺气。方药虽简,已具“两太合治”之义。又若阴盛之体,外邪袭之必然引动伏饮而致喘息。《伤寒论》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盖以外寒内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