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临床症状、病理改变与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MRI表现并与临床症状进行对照。结果 (1)43例MRI共发现子宫肌瘤81个,手术病理证实92个,MRI漏诊率为11.96%;(2)子宫肌瘤MRD以T1WI、T2WI均显示低信号,其次为等信号最具特征;(3)肌瘤变性MRI平扫信号稍高,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4)肌壁间肌瘤和粘膜下肌瘤临床大多出现月经改变。浆膜下肌瘤临床大多无症状。结论 (1)MRI检查应采用多方位成像技术;(2)对肌瘤变性的诊断MRI表现较临床症状敏感;(3)子宫粘膜下及浆膜下肌瘤提倡MRI增强扫描,有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水成像技术在低场MRI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在0.3T永磁型MRI应用水成像技术,分别行胰胆管成像45例,泌尿系成像11例,椎管成像6例,分析其成像效果和诊断价值。结果:全部病例成像效果良好,胰胆管和泌尿系成像能清楚显示梗阻端形态并作出诊断,椎管成像能显示神经鞘损伤情况。结论:水成像技术可在低场MRI上应用,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儿脑动脉炎又称“儿童闭塞性脑血病”或“非特异性脑动脉内膜炎”,按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或非特性)两大类。近年来,由于MRI等影像技术手段的应用,临床确诊率越来越高,该病就诊时症状重是其特点,我们收集了自1993年8月至1999年3月,经临床确诊的49例小儿脑动脉炎的患儿,其MRI影像学特点报告分析如下: 材料与方法 49例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为1.5~14岁,以5~12岁较常见 其中16例与病猪有接触史全年均有发病,发病至就诊时间:3天~2月。 临床表现:本组病人就诊时,偏瘫24例,双偏瘫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娩方式、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病例均为平滑肌瘤。其中发生红色变性26例。玻璃样变性5例。透明变性2例。囊性变2例。结论: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宫缩剂的增多。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是可行的;若患者全身状态良好,可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科就诊的15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观察组),以同期无子宫肌瘤的100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着重观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孕期的先兆流产、胎位异常、胎膜早破、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为79.49%,对照组5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及适当处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剖宫产手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002年~2003年对4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经过1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10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索剖宫产加子宫肌瘤易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剖宫产术前已确诊及术中诊断并发子宫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单发或多发性,小肌瘤仍至大于10厘米以上者给予剔除,创面用Dexon线间断(或连续),单层(或双层)缝合止血。结果: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术中失血无明显增多,不增加住院天数,术后血性恶露与常规剖宫产术后无显著差异,未发生晚期子宫出血。结论:剖宫产加子宫肌瘤剔除操作简单,安全可行,大大减少于手术机率,减轻患者经济及思想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子宫肌瘤68例口服米非司酮治疗,12.5mg,每日1次,睡前口服,连服3月;应用彩色超声监测治疗前后子宫肌瘤的变化,测定血清激素水平、肝肾功能、血红蛋白,观察服药后副反应。结果:6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症状缓解。子宫体积平均缩小30.05%(P<0.01),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4.56%(P<0.01)。治疗后E2、P平均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停药后34例患者子宫肌瘤逐渐增大,22例患者出现潮热、恶心等轻微副反应。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一定疗效,副反应小,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但停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合并症,对妊娠和分娩均有影响。本文就我院10年来住院治疗的4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5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住院分娩人数10 185例,其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46例,年龄24~39岁,孕38~42 1周,初产妇3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低场MRI表现。方法回顾37例(5ml以下脑出血9例,5ml以上28例)脑出血低场MRI表现,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内血肿34例,均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其中33例血肿周围可见环形或弧形长T1、长T2信号环,1例未见长1、2信号环,30例长1、2信号环在水抑制序列(FIR)显示信号环被部分或大部分抑制。5ml以下脑出血9例(3例亚急性)中,有3例血肿周围长1、2信号环未见明显抑制,亚急性期脑内血肿3例表现与高场MRI表现相同。结论脑内血肿周围长T1、长1、2信号环为脑水肿与血清的复合信号,对脑出血低场MRI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围产医学的发展,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对1991年8月-1999年7月收治的10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扫描技术对多发性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20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常规MRI平扫检查,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先行冠状位蒙片扫描,增强时采用MRI flash-3d-DCE-MRA-cor序列进行血管成像,再运用T1-fl3d-fstra动态扫描1-3组及T1-fl3d-fs-cor、T1-fl3d-fs-sag序列进行脏器增强扫描。观察多发性子宫肌瘤大小、形态,T2WI平扫信号,增强后供血动脉形态改变及强化方式,子宫内膜情况,双侧附件情况,邻近周围组织情况。结果多发性子宫肌瘤最小直径约5 mm,最大直径约18 cm;形态为规则的椭圆形、不规则形。T2WI平扫信号:低信号8例,等信号5例,高低混杂信号7例。子宫动脉双侧供血11例,单侧供血7例(左侧3例、右侧4例),卵巢动脉供血2例,并增粗、迂曲、串珠状改变。强化方式:边缘轻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5例,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8例;极富血流型8例,富血流型4例,一般血流型6例,非富血流型2例。合并内膜息肉5例,内膜炎症3例。双侧附件区异常10例,单侧附件占位1例,囊肿9例。邻近周围组织情况:膀胱受压5例,肠道受压3例,静脉增粗、受压4例,盆腔慢性炎症3例。结论盆腔MRI联合MRA影像检查方法,能较好地显示盆腔脏器及血管的影像,兼顾手术、HIFU及介入治疗不同影像检查的需求,为多发性子宫肌瘤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杨扬  殷洁 《中华临床新医学》2002,2(12):1071-1072
目的 探讨小脑梗塞的低场MRI征象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52例小脑梗塞的低场MRI征象学表现。结果 小梗塞灶(病变范围小于20mm)18例(34.61%),其中12例合并基底节区梗塞。6例单纯性小脑梗塞临床症状为头晕、走路不稳为主,大梗塞灶(病变范围大于20mm)34例(65.39%),其中20例合并基底节区梗塞,25例合并脑干梗塞,8例单纯小脑梗塞。临床症状: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昏迷、呛咳等。治疗结果:完全治愈22例,死亡5例,死亡率9.61%,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并继续康复治疗25例。结论 小脑梗塞病灶面积大,临床症状重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结合手术及病理诊断对经B超诊断的4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B超诊断为子宫肌瘤的46例患者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者43例,诊断准确率为93.48%。结论:B超检查诊断子宫肌瘤是一种方便、快速、经济、无痛苦、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对有严格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超声诊断子宫肌瘤也有一定的误诊率,为减少误诊率,仍需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18.
超低场MRI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评价吴林发1成像技术MRI图象质量取决于它的分辨率,对比度,信噪比及检查时间,而影响上述质量指标的因素很多,包括使用的线圈序列,成像参数选择,扫描平面及伪影的消除等,尤其是参数的选择一项较复杂,各个参数间相互制约,需取一...  相似文献   

19.
马锦 《临床医学》2004,24(4):33-34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3 0例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口服米非司酮12 5mgqd ,连服 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行彩色超声监测子宫肌瘤大小 ,实验室观察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 )、雌激素 (E2 )、孕酮 (P)、催乳素 (PRL)、雄激素 (T)。结果 :3 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 ,缩小率分别为 2 6 85 %和 45 68%(P <0 .0 1)。血FSHLHE2 P测定治疗后平均水平也较用药前下降 (P <0 .0 1)。其中以E2 和P下降最为显著 ,而PRL和T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 ,副反应小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2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2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2.5mg,连服3个月,用药前后分别测定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出现闭经,血红蛋白上升,子宫和子宫肌瘤平均缩小32.94%及44.56%,副作用轻微。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可行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