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诊断中磁共振(MRI)的应用及其准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ARM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倒立位X线片检查与MRI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最终的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的高位肛门闭锁型ARM 24例、中位肛门闭锁型ARM 33例,直肠盲端均位于PC线以上,其距肛门窝的距离均≥2.1cm。倒立位X线片诊断的高位肛门闭锁型ARM 20例、中位肛门闭锁型ARM 30例,直肠盲端均于PC线基本水平,其距肛门窝的距离约为1.8cm。MRI诊断的高位肛门闭锁型ARM、中位肛门闭锁型ARM例数多于倒立位X线片检查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M诊断中,MRI的诊断结果准确、可靠,适宜在临床上多加推广。  相似文献   

2.
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高频探头对46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进行超声检查测量直肠盲端距皮肤的距离,观察耻骨直肠肌与直肠盲端的关系,并与X线影像结果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6例经超声检查诊断高、中、低位先天性直肠畸形,与手术结果对照符合率达95.2%.[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肛门直肠畸形简单易行,诊断符合率高,费用低廉,是诊断肛门直肠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抱立位、仰卧位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ARM)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诊断为CARM患儿122例,根据Wingspread分型标准分为低位组71例和中高位组51例,术前均行抱立位超声、仰卧位超声及倒立位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患儿直肠盲端至肛门隐窝皮肤距离(P-Pe间距)。以手术测量结果为标准,绘制抱立位超声、仰卧位超声、倒立位X线检查诊断CAR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分析其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分析超声、X线测得的P-Pe间距与手术测值的一致性。结果 低位组患儿仰卧位超声、倒立位X线测得的P-Pe间距均高于手术测值(均P<0.05),抱立位超声与手术测得的P-Pe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位组患儿倒立位X线测得的P-Pe间距高于手术测值(均P<0.05),抱立位超声、仰卧位超声与手术测得的P-Pe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抱立位超声诊断CARM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18%、96.72%,均高于倒立位X线(77.64%、8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仰卧位超声的敏感性、诊断符合...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ARM)术前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30例CARM患儿于术前接受X线倒立侧位腹部平片和盆腔螺旋CT检查,分别测量直肠盲端到肛窝距离,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测量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并结合CT三维重建图像判断骶骨有无畸形.结果 CT测量直肠盲端到肛窝距离与术中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99,P<0.01);诊断骶尾椎弯曲1例.X线平片与手术测量结果无相关性(r=0.31,P>0.05).结论 螺旋CT检查在术前可准确描述CARM直肠盲端的位置及骶骨发育情况,为临床选择最佳术式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直肠前后径对肛门直肠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149例肛门直肠畸形胎儿分为5组:单纯肛门闭锁组、合并其他系统畸形且不伴瘘的肛门闭锁组、合并直肠泌尿道瘘组、合并其他瘘组和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组.正常组为654例产前超声检查无异常胎儿.回顾性分析所有胎儿直肠声像图特征,测量直肠前后径.结果 仅合并直肠泌尿道瘘的肛门闭锁组和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组胎儿产前超声显示直肠扩张,伴肠石症.得出正常胎儿不同孕周直肠前后径的参考值,相关分析发现正常胎儿直肠前后径与孕周呈正相关(P<0.01),其直线回归方程为直肠前后径=-1.187+0.064×胎龄.比较正常组,单纯肛门闭锁组、合并其他瘘组及合并其他系统畸形且不伴瘘的肛门闭锁组胎儿直肠前后径无差异(P>0.05);合并直肠泌尿道瘘的肛门闭锁组及尿直肠隔畸形序列组胎儿直肠前后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超声测量直肠前后径有助于发现病理性直肠扩张,病理性直肠扩张对于合并直肠泌尿道瘘的肛门闭锁和尿直肠隔畸形序列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50例,术前均行MRI检查。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阅读MRI资料。结果:50例患儿中包括高位型闭锁34例、中间位型闭锁7例、低位型闭锁9例。结论:MRI可以准确、全面地显示肛门直肠畸形的类型、瘘管存在与否、肛周肌肉发育状态以及伴发的其他畸形情况,为手术方式的选择、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病因至今未被完全阐明,多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遗传因素方面,国内外研究均表明,Shh(Sonic Hedgehog)基因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与ARM的发生密切相关。了解Shh基因信号通路以及该通路与ARM的相关性为明确ARM病因及更好地进行诊疗提供方向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频超声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和X-线对18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进行检查。结果肛门闭锁和直肠阴道瘘有较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同时可以发现合并症,本组7例合并症,超声发现6例。肛门闭锁直肠盲端和直肠阴道瘘定位准确性,超声为89%(16/18),X-线为72%(13/18)。结论超声对肛门直肠畸形的诊断符合率和定位准确率均高于X-线,对常见合并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生殖系畸形等易检出,是首选的辅助诊断方法,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中居首位。根据武汉市儿童医院连续 7年的资料统计 ,其发病率占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 37 5 % ,多数患儿出生后 ,有呕吐、腹胀、脱水等低位性肠梗阻表现 ,医生可根据畸形位置的高低、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其中多以手术为主。现将围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高频凸阵探头对儿童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凸阵探头对78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声像图特点,并于术前行X-线检查.结果 78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直肠盲端距肛穴皮肤>20 mm(高位畸形)者30例,15~20 mm(中间位畸形)者13例,<15 mm(低位畸形)者35例.高频凸阵探头判定失误2例,X-线检查判定失误9例,直肠盲端与肛穴皮肤间距的超声测量与外科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在本类疾病的临床分型中,高频凸阵探头检查明显优于X-线.结论 应用高频凸阵探头对患有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儿童进行检查,图像清晰,解剖层次分明,对本类疾病的临床分型有极为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以来诊治的45例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照直肠盲端至肛门皮肤的距离分为高位、中位、低位闭锁三类,其中行肛门成形术治愈25例,行结肠造瘘术或直肠瘘管扩张术解除梗阻出院13例,死亡7例,死亡率15.6%.结论 先天性闭肛无瘘者属低位完全性梗阻,死亡率与手术延误成正比,因此必须尽快利用简单的手术方式解除梗阻,抢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一期肛门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28例新生儿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一次肛门成形术及其临床资料,讨论了新生儿期行肛门成形的可行性,方法:本组28例新生儿高,中位肛门直肠闭锁不做肠造口,入院一次行pena氏肛门成形术,结果: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治愈出院26例,术后随访了22例,随访时间6个月-7年,结果优良13例,占59%,中8例,占36%;差1例,占5%,结论: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在条件许可睛,由有一定经验的专科医师进行一期Pena氏肛门成形术,同样可获良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4.
X线诊断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胸部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17例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患儿,均经胸部X线检查,其中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本病胸部X线平片有三种表现:①"气胸样"改变: 9例为此种表现,X线表现为一侧肺明显过度充气,张力很大,其中未见肺纹理结构,很象气胸表现,其中有不规则的分隔征象6例伴纵隔肺疝;②多囊状改变: 3例表现为病侧肺呈多发囊状改变,纵隔移位明显;③肿块样改变: 1例为肿块样改变,病变累及肺叶呈实变样改变,类似肿块影,边界整齐,其中可见不规则小囊状透光区.结论儿童患者胸部X线表现对本病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型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例新生儿中高位肛门闭锁行Ⅰ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总结术后疗效并随访其排便功能.结果:无手术死亡,1例切口裂开,余恢复良好,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5例污粪,4例便秘,2例直肠黏膜脱垂,3例肛门狭窄(未坚持扩肛),10例肛门收缩功能良好,无完全大便失禁出现.结论:Ⅰ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可缩短治疗时间、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X线诊断(附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X线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27例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为出生后12小时至30天,采用透视,拍片或用20~30%的泛影葡胺行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27例中,食管,十二指肠或小肠闭锁狭窄11例,胃幽门肥厚狭窄5例,先天性巨结肠10例,先天性直肠肛门闭锁1例。均有典型的X线表现。结论:X线检查仍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最快,最简单,最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小儿非金属性支气管异物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呼吸道异物是耳鼻喉科三大急重症之一 ,尤以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非金属性异物X线不能直接显示 ,如不能及早诊断和处理 ,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 ,甚至危及生命。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达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我们将1996年以来经X线诊断且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的 33例小儿支气管异物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 33例支气管异物 ,均经纤支镜取物证实。患者均系小儿童 ,男 2 1例 ,女 12例 ,年龄最小者 13个月 ,最大者 3 5岁。从异物吸入到医院就诊时间最短者几小时 ,最长者 2月。有 2例患儿家属未能提供异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及神经丛的数目和形态。方法用乙烯硫脲诱导健康妊娠Wistar-Imammichi大白鼠产生有内括约肌的肛门直肠畸形胎鼠,取胎仔行正中矢状面连续切片,经染色后观察直肠肛管发育情况及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和神经丛数的数目。结果实验组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每个视野的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数为(1.206±0.012),神经丛数仅为(0.308±0.051),对照组正常胎鼠分别为(3.710±0.043)和(1.227±0.072),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而实验组正常胎鼠两项数值分别为(3.012±0.032)和(1.187±0.00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数和神经丛数的减少是肛门直肠畸形的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行盆腔螺旋CT扫描的新生儿24例,用腹窗(窗宽300HU、窗位40HU)在横轴位观察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大小、形态及位置,与5例正常新生儿盆腔CT图像比较,其发育主观评为良好、一般、差。结果:CT扫描所有病例均显示耻骨直肠肌,发育良好22例,高位畸形中2例发育一般。低位畸形中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均发育良好;中位畸形中8例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发育良好,2例括约肌发育一般;高位畸形中2例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发育良好,括约肌发育一般及发育差各2例。结论:螺旋CT可显示不同类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位置及发育状况,从而指导临床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并能较为准确地推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锋  欧海  方林 《华西医学》2009,24(1):160-161
目的:分析x线对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手术证实为穿孔性阑尾炎50例的腹部x线平片资料(含12例B超、7例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表现为右侧胁腹脂线短缩及腹脂线髂段模糊41例,横结肠充气征43例,小肠积气(小肠环内径≤3cm)12例、胀气(小肠环内径〉3cm)38例,小肠积液50例,小肠壁增厚32例,回盲部密度增高并小气泡影12例,右侧腹腔少量游离气体1例。结论:x线检查对穿孔性阑尾炎有一定诊断价值,结合超声检查和/或CT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