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6.湿、水、痰证(1)湿证多取下肢穴 治疗湿证的常用取穴部位及其被载穴次是,腿阳42、足阴20、腿阴13。其他各部位次数较低,上部尤少,胸脘部仅2次,头面部仅1次。下肢共82次,占全身各部总穴次的64%。下半身与上半身的比值为3.29,P<0.001。常用穴名及其被载次数如下,环跳9、足三里6、委中6、悬钟5、三阴交4、条口3、丰隆3、太溪3、照海3、足临泣3、太冲3(3次以下从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为湿性重着沉积于下,故多见下肢病症。人体阳面毛孔较大,湿邪可乘隙而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 相似文献
2.
2.表实热证 表实热证的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如下 合谷16、风府16、风池11、风门9、鱼际8、列缺6、厉兑6、腕骨6、肺俞6、复溜6、期门6、经渠5、通里5、阳谷5、外关5、孔最4,商阳4、内庭4、大都4、前谷4、后溪4、大杼4、劳宫4、支沟4、侠溪4(4次以下从略)。治疗本证的取穴有以下规律。(1)多用阳、上、末部穴 统计结果显示,阳面穴:阴面穴=195:80=2.44( P<0.001),上半身穴:下半身穴=201:74=2.72( P<0.001),末部穴:本部穴=158:117=1.35( P<0.02)。可见以阳面穴、上半身穴、末部穴为多。因为阳主表,上主热,末主实[1],故表实热证多取阳… 相似文献
3.
常见病证用穴规律的探讨(续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5.风证治疗风证的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如下,曲池21、百会20、足三里14、风府10、合谷9、委中9、列缺8、悬钟8、神庭8、风门7、足临泣7、申脉6、间使6、肩井6、阳辅6(6次以下从略)。治风的取穴有以下规律。(1)多用阳面穴 阳面穴被载325穴次,阴面穴被载88穴次,比值为3.69,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极为显著, P<0.001,阳面穴大大多于阴面穴。上文已述,人体阳面毛孔较大,腠理开疏,外风易从此侵入人体,故祛外风以阳面穴为主。例如《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治在风府”。外风入侵,与卫气相干,使荣卫之气运行失常。荣气虚则不仁,卫气… 相似文献
4.
常见病证用穴规律的探讨(续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微机对先秦至清代43本古籍中针灸治疗常见病证进行研究,统计结果如下。1.热证涉及清热的穴位共225个,合计906穴次。其中最高频率的19个穴位(按次数大小为序)是合谷、曲池、足三里、委中、间使、悬钟、列缺、肺俞、百会、涌泉、关元、太溪、劳宫、鱼际、肾俞、大椎、百劳、外关、四花患门。并可以发现清热用穴有如下规律。(1)多用上部穴 上半身穴被载545次,下半身穴286次,比值为1.9。上半身主持呼吸和循环功能,以输出能量为主,归属阳性;下半身主持消化吸收功能,以贮存能量为主,归属阴性。《灵枢·四十一》曰:“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 相似文献
5.
3.里虚热证治疗里虚热证的常用穴及其被载次数如下,四花患门10,足三里8,肺俞5,膏肓俞5,内关5,心俞4,肾俞4,关元4,合谷3,魄户3,章门3,大椎3,百劳3(3次以下从略)。人体各部被载穴次如下,上背48,腿阳13,臂阴11,小腹9,手掌7,胸脘6,手背6,足阴5,头面4,臂阳3,腿阴2,下背2,足背0。由此 相似文献
6.
4.寒证寒证有表、里、虚、实之分,若综合而统计之,则涉及祛寒的穴位共有173个,合计477穴次。其中最常用的10个穴位(按次数多少为序)是:关元、太溪、神阙、大都、涌泉、气海、曲池、内庭、商丘、中脘。最常用的经脉则是任脉与脾、肝、肾经。下半身穴共241穴次,上半身穴共187穴次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析和总结温针灸治疗疾病的优势病种(证型)、选穴规律,为其在临床的使用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搜集近5年来温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相关文献,对其治疗疾病的病种(证型)、经脉及腧穴的使用频次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八大系统疾病中,运动系统疾病种类最多(16次),其次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5次),疾病以膝骨关节炎出现频次最高(48次),其次为痛经(17次);证型中,虚寒证出现频次最高(32次),其次为寒湿证(27次);经脉主要选取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选穴主要选取局部腧穴以及腰腹四肢等肌肉丰厚处的腧穴。结论:温针灸在临床应用广泛,其治疗以运动系统疾病为主,膝骨关节炎最多见;实证、虚证均可应用,证型以虚寒证为主;经脉多取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穴;取穴遵循局部选穴以及取腰腹四肢等肌肉丰厚处腧穴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10.
杨晶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101-102
[目的]通过梳理古今临床研究文献,总结出针灸治疗癃闭证的主要穴位,归纳出针灸治疗癃闭证的常用处方及其配穴原则与规律。[结论]治疗癃闭证以循经远端取穴为主;重视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的配伍,多取特定穴;其高频用穴处方多由阴陵泉、三阴交、中极、关元等穴组成。 相似文献
11.
邵经明教授在精研医经、广撷博采、勤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遵循辨证施治规律,临证针灸治病,强调"取穴有主次,施术有先后",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常以3穴为主而应用.其选穴精当,力专效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针灸大成》中关于中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处方的文献共51条,共使用71个穴位,总频次为241次;十四经穴68个,总频次236次,占97.93%;三阳经腧穴所占比例为65.97%,三阴经腧穴所占比例为17.43%。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多选取四肢和头面穴位,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穴位为主;特定穴为选穴主体,五腧穴及交会穴为常用腧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肾脏病在诊治过程中的常见矛盾如苦寒清热与顾护脾胃功能、滋养肾阴与祛除湿邪、补肾助阳与热毒内盛、瘀血与出血、饮食忌宜等及其处理方法,认为只有遵循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4.
变法实践录(续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 阳中求阴阴虚者养阴 ,以及阴虽虚而阳弱见证不显者 ,只滋其阴 ,不予补阳 ,此乃常法。然而《内经》中早有阴阳互根之说 ,亦即“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治阴伤证者 ,若单纯养阴而不及阳 ,不仅“孤阴不生”,且常服阴柔之品 ,难免有伤中之变。因此 ,阴虚者当以养阴为主 ,同时也要辅以补阳 ,所谓“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氏深知这一生化关系的重要性 ,在提出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外 ,又创制了左归丸 ,在用大队熟地黄、山茱萸、枸杞、龟版胶、山药、牛膝补肾滋阴的基础上 ,再辅以鹿角胶和菟丝子补阳 ,做到…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 1.治求其属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原文说:“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目前把这句话作为一般的辩证论治原则运用,认为“治”就是论治,即确定治疗原则。“求”,寻求,推究之意,“其”指证候。认为“属是指证候与治法的联系”(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医名词术语解释》第204页),“治求其属”就是说辨别疾病的一系列症状属 相似文献
18.
印会河教授医案选(续七)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00029)王诗雅陈庆平整理(五)肝经症积乳腺增生王某,女,35岁初诊:1990年12月17日主诉:乳腺胀痛半年余,伴胸痛,痛连后背,局部有压痛,咽如物阻,胸憋气短,性情急躁。否认肝炎、肺结核史。诊查:脉沉... 相似文献
19.
20.
何鸿舫的印章与别号鸿老是名书家,印章颇多。单颗或成对,压脚起首,其造语和各种形式,可称“别出心裁”,“构思新奇”。先从所存处方中考之:“重古里何氏之医”(朱文,方形)、“重古何氏世医”(朱文,方形)、“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