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发性肝性脑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对46例复发性肝性脑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次患者中,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分别为36例次和10例次,复发性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逾半数为临床Ⅱ期,死亡率为26.1%,明显低于非复发性肝脑病的66.0%(P<0.05),肝衰和肝肾综合征占死因3/4。结论:复发性肝性脑病以老年人居多,症状轻微,预后较好,肝衰和肝肾综合征为患者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肝硬化并发症患者的影响。方法本院27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均接受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结果Hp感染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尤其Hp阳性组中消化性溃疡伴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均高于Hp阴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与肝硬化并发症相关,根除Hp可能降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持续静脉滴注,连续3d,3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苏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氨浓度复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能显著促进患者清醒及提高患者存活率,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住院肝性脑病患者死亡率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近4年来我院83例肝性脑病住院患者的情况。结果 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的肝性脑病患者其死亡率显著高于非恶性肿瘤患者(P〈0.05),有合并症的肝性脑病患者其死亡率显著高于(P〈0.05)无合并症的患者,电解质紊乱是导致肝性脑病患者死亡率增高(P〈0.005)的重要因素。结论极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控制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将有助于降低肝性脑病患者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硬化患者60例依据有无肝性脑病分为肝性脑病组(25例)和无肝性脑病组(35例),比较两组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血氨检测结果。结果两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组和无肝性脑病组中Hp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氨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性脑病组血氨水平为(79.1±14.9)mol/L,无肝性脑病组为(49.2±12.1)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Hp感染不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肝性脑病48例预后因素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黎明  陈先菊 《四川医学》1998,19(3):261-261
肝性脑病48例预后因素的多中心临床分析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621000)文黎明陈先菊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thy,HE)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综合病征,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为探讨影响其预后因素,我们将近5年收治的48例HE进行多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承气汤加味滴肛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应用大承气汤加味煎取药液进行滴肛治疗,对照组每日静滴肝安注射液1次,均以连续7天为1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大承气汤加味滴肛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肝性脑病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肝性脑病11例诱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2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的诱因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57例(50.9%),医源性因素(包括手术,利尿,药物,输血,放腹水)48例(42.7%),感染44例(39.3%),电解质紊乱42例(37.5%),肾功能不全21例(18.8%),腹泻5例(4.5%),饮食不节4例(3.6%),诱因的多少,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积极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罗小文 《当代医学》2014,(32):146-147
目的:探讨醒脑静与纳洛酮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A组与B组(n=30),A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治疗,B组患者给予醒脑静与纳洛酮联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B组总有效率为90.0%,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患者血氨浓度为(150±13)μmol/L,治疗后下降为(109±8)μmol/L,患者神志清醒时间为(27.84±14.32)h,B组患者治疗前血氨浓度为(149±11)μmol/L,治疗后为(75±6)μmol/L,患者神志清醒时间为(5.66±2.44)h,B组患者血氨浓度下降程度、清醒时间方面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与纳洛酮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尽早清醒,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方法:随机采集我院近10年住院的494例肝炎后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统计分析其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494例肝炎后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中,分别有125例和4例并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25.30%和6.67%,两者间比较,差异显著(u=3.2242,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的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肝癌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