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免疫刺激序列增强日本血吸虫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免疫刺激序列在日本血吸虫Mr 23 000膜蛋白 (SjC23)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 将SjC23基因片段克隆到增加了免疫刺激序列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CpG中,构建pcDNA3.1-SjC23/CpG。 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 4组 ,① pcDNA3.1对照组 ;②pcDNA3.1-SjC23组 ;③ pcDNA3.1-CpG组 ;④ pcDNA3.1-SjC23/CpG组。每鼠经两侧股四头肌注射质粒DNA共100 μg ,隔 2周加强免疫 1次 ,共 3次。末次免疫后 4周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5条 /鼠 ,45d后计数成虫及肝脏虫卵数。首次免疫前和感染前 2d分别经尾静脉采血 ,检测IgG及IgG1、IgG2a。末次免疫后 3周取小鼠脾细胞 ,检测经伴刀豆球蛋白和SjC23重组蛋白刺激后小鼠白细胞介素 2 (IL-2 )、白细胞介素 4(IL-4)和γ干扰素 (IFN-γ)。用51Cr释放法检测经SjC23重组蛋白刺激后脾细胞对小鼠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 ②组和④组减虫率分别为 2 8.1%和 3 5.1% ,减卵率分别为 2 1.6%和 2 6.5 %。④组减虫率显著高于②组 (P <0.0 5 )。这两组均检测到特异性IgG ,IgG2a/IgG1比值分别为 10.1和 12.2。脾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和SjC23重组蛋白刺激后的IL-2水平 ,②组较①组、④组较③组均有升高。②组脾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为9.7%, ④组为40.0%。 结论 疫苗载体中增加免疫刺激序列,可提高SjC23 DNA 疫苗在BALB/c小鼠中诱导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载体及靶基因对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DNA载体及靶基因对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用已构建的不同载体HBV S基因疫苗(pCR3.1-S,pcDNA3-S)和HBVC基因疫苗(pCR3.1-C)分别给Balb/c小鼠多点肌肉注射,2 wk后追加免疫一次,用ELISA法及MTT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抗-HBs及抗HBc及脾细胞对HBsAg或HBcAg的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免疫接种2 wk后小鼠血清抗-HBs及抗HBc抗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载体pCR3.1的表达效力稍高于pcDNA3,但同一基因不同载体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靶基因血清抗体滴度及脾细胞对HBsAg或HBcAg的刺激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刺激指数pCR3.1-C组明显高于单纯pCR3.1-S注射组.结论两种载体均可以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但同一基因不同载体间无显著差异.HBV S和C基因疫苗均可诱导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强度;C基因以细胞免疫增高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携带人IFN-5α基因的X基因缺陷的HBV DNA真核表达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在pBR322-B-HBV质粒(含adr Ⅰ型HBV DNA)中插入人工合成片段破坏其HBV—X基因区,再与IFN-5α片段连接,最后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CNA3,获得携带人IFN-5α基因的X基因缺陷的HBV DNA真核表达质粒pcDNA3-KN-F1F2-IFN-5α。同时构建两组对照质粒,即连接完整HBV DNA的真核表达质粒和连接X基因缺陷的HBV DNA真核表达质粒,将上述3种质粒以脂质体法同时转染HepG2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系统后选用荧光定量PCR法、ELISA法、RT-PCR法检测3种包装病毒。的复制表达以及IFN-5α的表达水平。结果获得目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KN—F1F2-IFN-5α;目的质粒转染HepG2细胞后其包装病毒的复制表达水平均较两个对照组降低;插入的IFN-5α片段可以在mRNA以及蛋白质水平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携带人IFN-5α基因的X基因缺陷的HBVDNA真核表达质粒,并能在HepG2真核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前基因治疗尚未见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载体缺乏导向性及难以向众多的靶细胞导入足量的目的基因。为探索HBV作为载体用于抗HBV治疗的作用 ,构建了两种表达突变型HBV的载体。一个是HBV CP在核心蛋白末端与P蛋白重叠区引入突变点 ,使其形成融合蛋白 ,即假核心蛋白 ;另一个是HBV CS把核心蛋白至表面抗原间区域删除 ,也形成融合蛋白 ,利用假核心蛋白干扰野生型HBV的包装。由于HBV在细胞培养条件下很难感染其它细胞 ,因而用逆转录病毒作载体 ,使其在细胞内表达突变型HBV前基因组mR NA ,后…  相似文献   

5.
核酸杂交检测HBV DNA及基因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检测血清中HBVDNA并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DNA后,采用不同的探针,利用微板杂交法将其分为六个亚型。50例广东地区HBVDNA阳性病人中C型占68%(34例),B型占10%(5例),D型占6%(3例),F型占2%(1例),另有8%为混合型(3例BC,1例BCD),没有发现A型和E型,3例分型结果阴性,为未定型。广东地区HBV基因亚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其它较少。可能存在其他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免疫刺激DNA序列 (ISS)对螨性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粉尘螨变应原 (Df)诱导的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调节效应。方法 分离螨性过敏性哮喘患者及正常人PBMC ,加入ISS和Df刺激培养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IFN γ、IL 12及IL 5含量 ;用荧光免疫酶标法检测患者血清中Df特异性IgE ,并作统计相关性分析。 结果 无论正常人还是患者PBMC加入ISS和Df刺激培养后 ,其上清中IL 12、IFN γ的含量较Df和对照序列刺激组明显增高 ,而IL 5却明显降低。正常对照组PBMC经ISS及Df刺激后产生的IFN γ、IL 12水平明显高于患者组 ,而IL 5则相反。患者组PBMC经ISS及Df刺激后产生的IL 12与IFN 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ISS对正常人及螨性变态反应患者PBMC具有显著增强尘螨变应原诱导的Th1细胞因子表达 ,并抑制Th2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 ,在尘螨变态反应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免疫刺激DNA序列 (ISS DNA)单用和与过敏原卵白蛋白 (OVA)合用 ,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小鼠模型气道过敏性炎症的作用及作用维持时间。方法 BALB/c小鼠 36只 ,分ISS组 (A组 ) 12只、ISS +OVA组 (B组 ) 12只、OVA组 (C组 ) 6只和生理盐水 (NS)组 (D组 ) 6只。A、B、C组用OVA致敏及激发。A组和B组根据注射次数再分A1、B11次注射组 (1次腹腔注射ISS DNA 10 0μg或ISS DNA 10 0 μg +OVA 10 μg)和A2 、B2 2次注射组 (2次腹腔注射ISS DNA或ISS DNA +OVA)。各组在第 1次激发后 6周中 ,每周采血 1次测特异性IgE ,最后处死小鼠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细胞计数及分类 ,肺组织病理检查 ,检测脾细胞分泌γ干扰素 (IFN γ)的水平。结果 BALF中嗜酸细胞 (EOS)数A1组为 (2 39± 0 81)× 10 4/ml;A2 组为 (2 .6 2± 0 .77)× 10 4/ml;B1组为 (1.80± 0 .12 )× 10 4/ml;B2 组为 (1.84± 0 .6 7)× 10 4/ml,与C组 [(12 .4 3± 2 .13)× 10 4/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脾细胞分泌的IFN γA1组为 (5 10± 10 2 )pg/ml;A2 组为 (492± 98)pg/ml;B1组为 (5 32± 12 0 )pg/ml;B2组为 (46 9± 132 )pg/ml,与C组 [(194± 80 )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血清IgE前 4周B组与C组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评价消化科HBsAg阴性住院患者是否携带HBV方法使用PCR技术检测了119例HBsAg阴性的消化科住院患者的HBVDNA,并与103例HBsAg阴性传染料住院肝炎患者相比较.结果89.3%的传染科住院患者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统称HBVM)阳性,59.2%HBVDNA阳性;52.1%的消化科住院患者HBVM阳性,30.3%HBVDNA阳性.传染料患者两指标都显著高于消化科住院患者(P均<0.005)HBVM均阴性模式中传染科患者的HBVDNA阳性率显著地大于消化科患者(x~2=28.92,P<0.005),两组患者之间HBVDNA阳性率的差异仅存在于HBVM均阴性的HBV感染模式中.结论消化科住院患者中存在NBsAg阴性的HBV携带者,两组HBVM阳性患者实际上来自于同一群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当前饶河地区宿主动物所携带病原体的基因型别,分析其变异情况,对该地区自然宿主动物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方法 使用TRIZOL法提取待测样本RNA,经RT-PCR扩增后对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软件包对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结果 在饶河地区,除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以外,松鼠(Sciurus vulgaris)也携带SEOV。本次从3只褐家鼠和1只松鼠体内分离出汉城型汉坦病毒(Seoul virus, SEOV),4株SEOV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1,与黑龙江地区常见SEO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黑龙江地区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携带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禁止伐木狩猎,家鼠和野鼠与人类交集的逐渐减小,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黑龙江省暴发的概率也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基因E1E2对核心基因C DNA疫苗诱生的免疫应答作用。方法 将包含HCV C或CE1E2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质粒pHCV-C或pHCV-CE1E2,分别免疫Balb/c小鼠,每间隔2wk加强免疫1次,同时剪尾取血。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HCV C特异性抗体的水平。以pHCV-C转染并表达HCcAg的BLAB/c小鼠骨髓瘤Sp4/0细胞为靶细胞,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的杀伤作用。结果 两个实验组20只小鼠均产生抗HCV C特异性抗体,当效/靶细胞比例为100:1时,CTL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HCV-CE1E2与pHCV-C组之间,无论是抗HCV C抗体的滴度还是CTL的杀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1E2基因的加入,并没有增加HCV C基因DNA疫苗诱导的抗HCcAg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和CTL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为载体的HBsAg"a"决定簇编码基因的基因免疫效果.方法 分别使用将编码截短型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主要免疫显性区替换为表面抗原"a"决定簇嵌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编码表面抗原"a"决定簇部分的质粒和空载体为免疫原,免疫4~6周龄的BALB/c小鼠,定期采血检测体液免疫应答情况并取免疫后小鼠脾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嵌合质粒免疫组针对HBsAg的体液应答水平低于非嵌合质粒免疫组,且未引起较强的HBcAb体液免疫应答,但获得了较强的HBcAg和HBsAg特异性的细胞应答.结论 该嵌合质粒作为基因疫苗可以引起较强的HBcAg和HBsAg特异性的细胞应答并诱导小鼠产生HBsAb.HBcAg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对插入抗原的免疫应答,是一种有效的病毒样颗粒载体;该嵌合基因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慢性HBV感染的治疗性基因疫苗.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治疗对携带HBV的肺结核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TB治疗过程中HBV携带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 ,比较HPBE(S)和HLAMKO两种化疗方案对肝功的影响。方法 选择HBV携带的TB患者 47例 ,非HBV携带的TB患者 170例 ,随机分成HPBE(S)和HLAMKO两个治疗组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 2wk检测肝功能 ,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  47例HBV携带的TB患者发生肝功损害 2 6例 ( 5 9% ) ,明显高于非HBV携带者40例 ( 2 4% ) ;在所有 2 17例患者中 ,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者共 66例 ( 3 0 4% ) ,其中应用HPBE(S)方案组 115例发生肝损害 5 3例( 4 6 1% ) ,HLAMKO方案组 10 5例发生肝功异常者 13例 ( 12 7% )。结论 HBV携带的TB患者应选肝损害小的HLAMKO抗结核治疗方案 ,同时应用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13.
陈春  李永翔  罗庆礼 《山东医药》2011,51(26):29-31
目的构建携带叉头样转录因子p3(Foxp3)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PWPXL-MOD-Foxp3,并包装成慢病毒,为体外获得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egs)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双酶切法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WPXL-MOD-Foxp3,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包装慢病毒所需的四质粒系统共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慢病毒系统转染48h后收集病毒上清液,纯化、浓缩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慢病毒滴度。结果重组的慢病毒载体滴度为3.3×108IU/ml。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Foxp3基因的高滴度的慢病毒载体,为体外获得CD 4+CD 2+5 Tregs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pcDNA3.1( )GDNF真核表达质粒并了解其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方法 将GDNF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产物克隆至pcDNA3.1( )真核表达载体上,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并以Fu Gene 6介导法转染真核细胞,了解其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其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表明重组pcDNA3.1( )GDNF表达质粒克隆成功,转染实验表明重组质粒能在真核动物细胞中表达出具有活性的GDNF蛋白。结论 以Fu Gene6介导pcDNA3.1( )GDNF质粒转染真核细胞为基因治疗帕金森氏病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基因与HBV的结合及对HBV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三螺旋形成寡核苷酸与HBV基因的结合情况及其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全盛一段能与HBV核心启动子位点(1734-1753nt)形成三螺旋的寡核苷酸(TF020)并标记上生物素分别用脂质体-TF020及裸TF020转染HepG2.2.15细胞,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法(SABC)检测其转染效率及其与HepG2.2.15细胞中HBVDNA的结合情况;并采用ELISA、半定量逆转录(RT)-PCR及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经寡核苷酸处理的HepG2.2.15细胞及空白对照细胞上清HBsAg、HBeAg、HBV DNA及细胞中HBV RNA的水平。结果 脂质体-TF020转染HepG2.2.15细胞的效率可达80%,而裸TFO20转染率最高为40%;TF020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及胞浆中,TF020处理组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含量分别较空白对照组降低37.0%及78.2%,HBV DNA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细胞中2.4kb/2.1kb RNA、3.5kb/3.4kbRNA亦分别降低31.6%及70.2Z%。结论 TF020通过脂质体包裹后可以很好地进入细胞并与HBV DNA结合;TF020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pG免疫刺激序列对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磷酸丙糖异构酶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免疫保护的增强作用.方法设计合成一对含6个免疫刺激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第5314碱基Ssp I酶切位点,改建为pcDNA3.1-CpG.再将SjCTPIDNA片段克隆到pcDNA3.1-CpG的多克隆位点区,构建为pcDNA3.1-TPI/CpG.56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小鼠分别肌肉注射pcDNA3.1、pcDNA3.1-TPI、pcDNA3.1-CpG、pcD-NA3.1-CpG/TPI质粒DNA,每鼠100 μg.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4周每鼠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45士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5 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脏虫卵数.首次免疫前2d及攻击感染前2 d经尾静脉采血检测抗体水平、抗体亚类IgG1、IgG2a.末次免疫后2周制备脾细胞,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FN-γ的水平.结果 pcDNA3.1-TPI组和pcDNA3.1-TPI/CpG组小鼠血清都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抗体亚类IgG2./IgG1的比值分别为1.76和2.67,而其他两组则未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pcDNA3.1-TPI组和pcDNA3.1-TPI/CpG组小鼠的IL-2、IFN-γ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L-4无明显差异;pcDNA3.1-TPI组和pcDNA3.1-TPI/CpG组分别获得了25.98%和34.54%的减虫率,后者高于前者,并分别获得了27.68%和29.50%的减卵率.结论 CpG免疫刺激序列似能增强DNA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Th1型免疫应答,并提高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HBV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细胞免疫功能,分析HBV抗原对其的影响,探索HBV慢性感染的机制并寻求可能的免疫治疗方法.方法 用不同的抗原和(或)细胞因子刺激培养的无症状HBV携带者PBMCs,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的细胞表型.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HBsAg刺激无症状HBV携带者PBMCs后产生的干扰素(IFN)γ为(48.3±19.8)Pg/ml,较健康对照人群低[(196.2±104.3)Pg/ml(t=3.023,P<0.05)].HBsAg和HBcAg刺激HBeAg阳性患者PBMCs分泌的IFN y水平分别为(50.4±51.6)Pg/ml和(63.2±36.9)pg/ml,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86.2±42.3)Pg/ml和(101.4±32.5)pg/ml],t值分别为2.468和3.184,P值均<0.05;HBeAg阳性患者组分泌白细胞介素(IL)-12 P70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0.05);补偿外源性IL-12可明显促进HBV携带者PBMCs分泌IFN γ(P<0.01),IL-12协同HBV抗原可激活CD8+CD45RA+CCR7及CD8+CD45RA CD62L+细胞.结论 HBeAg阳性患者PBMCs分泌IL-12减少,这可能是HBV携带者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外源性IL-12可促进HBV携带者PBMCs中的中枢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BV antigens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 by analyzing the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from HBsAg carriers. Methods PBMCs were prepared from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infection and cultured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antigens and/or cytokines. The levels of cytokines in culture supernatant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method. The phenotype of the cells was detected by FACS.Results The levels of IFN γ secreted by PBMCs from HBsAg carriers were (48.3 ± 19.8) pg/m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from healthy controls (t = 3.023, P < 0.05=; The IFN γ produced by PBMCs from HBeAg positive patients due to HBsAg and HBcAg stimulation were (50.4±51.6) pg/ml and (63.2 ± 36.9)pg/m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HBeAg negative patients (t = 2.468 and 3.184, P < 0.05, respectively=.The IL-12p70 secreted by PBMCs from HBeAg positive patient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HBeAg negative patients (P < 0.05=; Exogenous IL-12 promoted significantly PBMCs to secrete IFN γ (P <0.01= and IL-12 combined with HBV antigens activated CD8+CD45RA+CCR7+ and CD8+CD45RA-CD62L+cells. Conclusion IL-12 secreted by PBMCs decreased in HBeAg positive patients, which may be the crucial reason of viral persistence in chronic HBV carriers. Exogenous IL-12 combined with specific HBV antigen could promote the central memory CD8+ T cells to produce IFN γ.  相似文献   

18.
应用杨州大学农学院提供的HBV转基因小鼠30只,均分三组。胸腺肽治疗组每日给实验鼠腹腔内注射3mg/只,pHGF(护肝对照组)也每日腹腔内注射3mg/只,另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作为一般对照组,三组均连续注射3个月,在用药前和用药后15、30、45、60、75、90和117天分别从小鼠眼眶取血,20℃保存统一检测HBV DNA(PCR法)。结果如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苦参素胶囊对HBeAg阴性而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阴转的影响.方法:根据肝功能有无异常、HBV DNA的对数值是否<6进行分层,并按2∶1的比例随机分组:治疗组69例,口服苦参素胶囊200mg 参柴颗粒5g,对照组33例,仅口服参柴颗粒5g,均每日3次,3个月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末、治疗6个月末及停药后6个月各检测1次HBV DNA、HBV-M.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及随访6个月的HBV DNA阴转率:①治疗组分别为23.19%、44.93%、50.72%,较对照组的12.12%、21.21%、24.24%要高,P值分别为0.293、0.036、0.02;②HBV DNA对数值<6的患者中,治疗组分别为26.92%、53.85%、61.54%,明显较对照组的8.00%、20.00%、24.00%要高,P值分别为0.106、0.011、0.004;③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中,治疗组分别为37.93%、65.52%、79.31%,明显较对照组的14.29%、28.57%、42.86%要高,P值分别为0.22、0.051、0.041.结论:苦参素胶囊对此类患者中HBV DNA对数值<6的患者或/和肝功能异常者能产生较好的抗HBV作用,疗程延长到6个月,疗效更明显,停药后仍有持久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肝癌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X基因的表达及其核苷酸序列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抽提患者血清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血清HBV X基因,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并对PCR产物行序列分析。结果:HBV X基因在肝癌患者血清的检出率为32%(16/50),在肝硬化患者血清的检出率为46%(23/50)。经琼脂糖电泳及序列分析证实为HBV X基因。16例肝癌及15例肝硬化患者X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患者的X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突变(1~13bp),未发现固定的突变部位与序列。结论:肝癌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X基因存在不同程度点突变,但无特异性突变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