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5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365例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单纯的HBV感染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重叠病毒感染(HBV HCV和/或HBV HEV)均加重病情;(2)重型肝炎好发年龄主要分布于(20~6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60岁老年患者病死率达74.5%,预后与性别无关;(3)重型肝炎病死率为54.8%,其中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3.3%,64.3%和53.0%;(4)预后与不同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血胆固醇及有无胆酶分离密切相关,但与总胆汁酸无显著相关;(5)93.1%重型肝炎患者合并并发症,并发症(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其它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结论 年龄、病因、临床分型、多个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均能影响重型肝炎的转归,性别、总胆汁酸与重肝预后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2.
探讨重型肝炎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对 4 5例重型肝炎并发症的诱因、发病机制、病死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症的发生以中青年居多 ,占病例的 75% ,4 0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要比 4 0岁以内的要高 ,有明显差异 (P <0 .0 5)。其肝肾综合征、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并发症的病死率分别为 90 %、99.2 %、83%和 66.7% ,并发症越多 ,病死率越高 (P <0 .0 1)。重型肝炎发病机制极其复杂 ,其中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正常与否及受损器官的数目与病死率成正比。重型肝炎45例临床预后及分析@陈彪!541002$桂林解放军第一…  相似文献   

3.
分析 9例由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重型肝炎的有关状况。从 1990~ 1999年共收治甲型肝炎 875例 ,诊断为重型肝炎的 9例 ( 1.0 3% ) ,5例死亡 ,病死率为 55.6% ,在同期甲型肝炎中病死率为 0 .57%。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2例 ( 2 2 .2 % ) ,全部死亡 ,病死率为 10 0 % ;亚急性重型肝炎 7例 ( 77.8% ) ,3例死亡 ,病死率为 4 2 .9% ;9例中 1例 ( 11.1% )重叠HBV感染并死亡。患儿年龄从 1~ 10岁 ,平均 6岁 ;5岁以下 5例 ( 55.6% )。 7例男孩 ( 77.8% ) ,男 :女为 3.5:1。分析表明 :( 1)急性重型肝炎比亚急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更差。 ( 2 )重叠…  相似文献   

4.
加强肝衰竭发病机制和人工肝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由于肝脏组织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笃,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70%,是导致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不明,缺乏敏感、可靠的临床评估体系和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是难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799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学与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探讨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e抗原表达与病死率的相关性,为重型肝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院2000-2004年各型重型肝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应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应用微粒子方法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死率及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1)重型肝炎中乙型肝炎占83.50%,慢性重型肝炎中乙型肝炎占96.77%;(2)5年间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大于1×10,拷贝/ml组,总病死率为53.25%,小于1×105拷贝/ml组,病死率为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抗原表达对病死率无影响;(3)2004年,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大于1×105拷贝/ml病例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病死率由2000年的54.64%下降至2004年的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肝炎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为主,病毒载量高是高病死率关键因素之一,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 。继发感染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以往较为重视细菌感染 ,在各项治疗措施越来越多样化后 ,真菌逐渐成为继发感染的一个重要病原体 ,且是导致肝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对12 0例各型重型肝炎的感染现状及原因进行回顾 ,并提出了预防控制感染的措施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来源1995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 ,共 12 0例 (男 93例 ,女 2 7例 ) ,年龄 31~ 4 9岁 ,平均( 39.0± 4 .7)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19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2 2例 ,慢性重型肝炎 79例 ,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7.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功能损伤严重,并有多种并发症,故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达60%~80%~([1]).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BV高复制状态是引起重型肝炎患者病情持续活动、发展和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急性重型肝炎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急性重型肝炎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住院的389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24例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87.4%的患者为乙型肝炎病者感染引起,另有甲、戊肝炎病毒或混合感染引起。死亡21例(87.5%),好转1例(4.17%)和治愈2例(8.33%)。结论 早期综合治疗,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为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1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VIA)、血清中HBeAg、抗.HBe滴度,HBVDNA定量,有无并发症,抗病毒治疗等因素与治疗转归的关系.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年龄的增加、PTA降低、并发症增多,其死亡率明显增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1×103 copies/ml者其死亡率(52.3%)比HBVDNA<1×10'copies/ml的死亡率(32.4%)明显升高;HBeAg,抗-HBe的表达对死亡率无影响;2006年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HBVDNA定量>1×105 copies/ml的患者其死亡率(30.38%)比2002年未使用抗病毒治疗者(54.64%)明显下降.结论 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除年龄、PTA和有较多并发症外,患者血清中高病毒载量是影响其死亡率的关键因素,及时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指任何没有确定的腹内及可手术治疗的感染病变来源情况下的腹水感染[1].SBP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重型肝炎患者中,在住院的肝硬化患者中发生率为10%~25%,致死率为20%~40%[2];在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生率为8%~25%,早期报道病死率中达90%以上.近年来,由于及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使得SBP的预防与治疗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病死率已下降至20%左右[3].  相似文献   

11.
64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好发年龄段为16~40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34.4%,其次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病原未明者,均分别约占20%以上。在药物性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抗结核药物占首位;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78.1%,出现肝性脑病的时间为1~30天(9.92±6.52天),肝性脑病的程度与病死率呈正相关(P〈0.001);无论在发生肝性脑病时,或在诊断重型肝炎时或在病情最重时,平均凝血酶原时间均在50秒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低于20%;患者腹水发生率为46.9%;患者的病死率与病情最重时PT、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而与PTA、TC呈负相关;患者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与死亡有关的前三位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脑水肿。结论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因正呈多元化倾向,病死率高,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12.
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起病急骤,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我国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近年发现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及TTV感染,或2种以上病毒重叠感染,与重型肝炎的发生和病情转归存在一定关联。为探讨重型肝炎的不同病毒病因发生率与存活率的关系,我们对本院10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和存活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肝衰竭的诊治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建立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方案,将重型乙型肝炎病死率由"十一五"期间的45%左右下降至35%[1]。尽管如此,肝衰竭的诊治仍是临床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1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肝衰竭时肝细胞大量死亡,伴随炎症细胞浸润和肝脏缺血性损伤,并超过其再生能力,肝功能失代偿,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最终多脏器功能衰竭。其机制主要涉及直接损伤和免疫介导的间接损  相似文献   

14.
《肝脏》2016,(7)
目的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急性重型乙型肝炎为Ⅰ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为Ⅱ组,慢加急(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为Ⅲ组。比较Ⅰ、Ⅱ组间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临床转归。结果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未抗病毒治疗者抢救成功率55.56%(5/9),抗病毒治疗者均死亡,抢救成功率0%(0/2),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均发生HBV DNA自然转阴,并出现HBsAg及HBsAb自然血清学转换。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抢救成功率83.33%,高于未抗病毒治疗者61.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未抗病毒治疗者61.54%(8/13)发生HBsAg及HBsAb的血清学转换,抗病毒治疗者有83.33%(5/6)未发生HBsAg及HBsAb的血清学转换。慢加急(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抢救成功率69.70%。结论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不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确诊后HBV DNA仍大量复制且3 d后仍未转阴者,应及早予抗病毒治疗,以提高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18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发生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因素。结果重型肝炎发生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为16.03%。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52.89%),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6.12%)。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及肠道感染居多(分别为40.17%及20.50%),其次为下呼吸道(12.97%)、胆道(11.72%)及腹腔感染(8.37%)。91.63%重型肝炎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在住院超过30天以上者。91.94%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升高,86.56%出现不同程度发热。重型肝炎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重型肝炎本身的症状相混淆。真菌感染后多数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发生真菌感染的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为62.90%,明显高于未感染真菌组(37.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前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应用广谱抗生素、侵袭性操作、疾病严重是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感染的密切相关因素(P<0.01)。结论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发生医院内真菌感染率和病死率高,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早期发现以及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是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重型肝炎(SH)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本文通过对SH及并发SBP的临床特征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少数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会进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差,病死率高。对于哪些CHB患者会进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尚难以预测。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清除HBV而引发的细胞免疫病理改变[1]。如细胞免疫过度强烈,则有可能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本研究对223例住院治疗的CHB患者进行HBV特异性CTL和非特异性CTL的检测,对进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患者观察上述细胞免疫的动态变化,探讨其HBV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特征,为预防或阻止CHB患者进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提供理论和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重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重型肝炎在我国较常见,病死率很高。肝细胞大量坏死及缺乏有效的肝再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介绍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坏死机理、预后相关因素、肝再生障碍原因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DV)在重型乙型肝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同期单纯HBV(+)重型肝炎死亡者244例为对照组,76例HDV(+)重型乙型肝炎死亡者进行临床表现、体征、并发症及主要生物化学指标比较。结果HDV(+)死亡组腹水(51.3%)、腹胀(88.2%)、消化道出血(48.7%)与对照组(分别为36.8%,77.1%,33.8%)差异有显著意义(χ2值分别为5.96、4.41和5.97,P<0.05);肝肾综合征(46.1%)、细菌感染(53.9%)及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发生率(76.3%)与对照组(28.5%、35.7%和53.8%)差异有显著意义(χ2值分别为7.93、8.08和12.27,P<0.01);生物化学指标总胆红素[(485.45±107.60)μmol/L]、谷丙转氨酶[(38.76±20.15)U/L]、凝血酶原活动度(19.08%±8.09%)与对照组[(407.75±98.54)μmol/L、(56.86±26.75)μmol/L、(23.85±14.07)μ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u值分别为5.61、7.33和3.67,P<0.01)。结论HDV对重型乙型肝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86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1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KP)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水平;病情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肝硬化发生率、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重叠感染者的TBil、ALT、GGT、AKP、PT的水平,住院时间,肝硬化发生率,重型肝炎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散发性戊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能使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肝内淤胆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