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α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关系。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由限制性内切酶AvaⅡ和DpnⅡ作用于前S区扩增片段建立的简便的HBV基因型分型方法 ,对 6 0例经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进行基因型测定 ,显示B基因型 31例 (5 1 7% ) ,C基因型 2 6(43 3% ) ,D基因型 3例 (5 0 % )。B型、C型与干扰素应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3例D型均有效。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 ,HBV基因型可能不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D型对干扰素应答率高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苦参素注射液(Oxymarine,OM)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的临床价值。方法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15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基础治疗,治疗组22例再加用抗病毒药物OM 600mg,肌注,1次/d,联合pHGF200~300mg+10%GS250~500ml中,静滴,1次/d,存活者坚持3个月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36.4%(8/22)和73.3%(11/15),P<0.01;在CSHB早、中期二组病死率分别为10%与57.1%和42.9%与80%,P<0.01,而晚期二组病死率为75%与100%,P>0.05;二组治疗后HBsAg均无改变,而HBeAg和HBV DNA在治疗组的阴转率为71.4%(10/14)和64.3%(9/14),而对照组分别为 25%(1/4)和0(0/4),P<0.01。结论OM联合pHGF治疗CSHB,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促进肝细胞生长、阻断肝细胞凋亡等作用,可降低病死率,安全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拉米夫定(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能抑制HBV逆转录酶,在抗HBV方面与干扰素-α(IFN-α)有协同作用。本文选择IFN—α、3TC联合抗HBV感染,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5.
兰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与干扰素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兰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用套式PCR方法扩增69例经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S基因,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ty Ⅰ和Bsr Ⅰ平行酶切鉴别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并追踪其治疗效果.结果B型19例(27.5%),C型35例(50.7%),D型12例(17.3%).对于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B型与C、D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C型与D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型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有较好的应答,HBV基因型可能是预测干扰素治疗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的克隆化是 1 979年完成的 ,这在当时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年代显得难能可贵。HBVDNA克隆化完成以后 ,将HBVDNA序列分成了 4段编码区、4段启动子区、2段增强子区、顺向重复序列DR1、DR2 ,还有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等[1] 。 2 0 0 3年 ,董菁  相似文献   

7.
陈娟  王小红 《肝脏》2016,(2):145-148
<正>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人数达20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仍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1]。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使病人获益最大的治疗CHB的方法。目前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为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两大类[2,3]。IFN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用于抗HBV,IFN主要通过诱导产生白介素和促使T细胞生长、增加自然杀伤细胞  相似文献   

8.
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阿昔洛韦(acyclocir)、白细胞干扰素与保肝药物治疗对照,以血清HBeAg、HBcAg、DNA-P 和HBV-DNA 四项乙肝病毒(HBV)复制标志考核疗效,治疗后经1年随访观察,在阿昔洛韦姐,每项HBV 复制标志阴转率与对照组各项比较,其差异性均显著,干扰素组只有HBcAg 阴转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1年随访四项HBV 复制标志全阴病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调控的小鼠肝细胞质膜蛋白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转HBV全基因小鼠肝细胞质膜蛋白质组的分析,研究病毒基因对宿主肝细胞质膜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探讨HBV感染机制. 方法 以HBV转基因C57小鼠和正常鼠肝为材料,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抗体亲和法纯化肝细胞质膜.用Western blot法验证质膜的纯度和转基因鼠肝细胞质膜中HBV外膜蛋白质的表达.对纯化的质膜组分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结果 亲和纯化法较密度梯度离心法能进一步富集质膜近3倍,线粒体的污染减少近2倍;HBV外膜蛋白质只在转基因鼠肝细胞质膜中表达.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得到500多个蛋白质点,分析得到26个具有2倍以上差异的蛋白质点,准确鉴定出7个蛋白质.结论 获得了好的质膜纯化方法;HBV基因调节了小鼠肝细胞质膜蛋白质的表达,鉴定得到了与HBV病毒感染相关蛋白质,为进一步探讨HBV感染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HBV持续感染不仅能引起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最终还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HCC).近年来发现,肝外细胞,尤其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的存在和复制是导致机体HBV长期感染的重要原因[1-2].目前,虽然针对HBV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HBV相关HCC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预警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以往研究认为,HBV相关HCC的发生主要是HBV基因片段整合后,X基因过度表达;而HCC与肝外组织,尤其是PBMC中HBV的研究较少,且多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以PBMC中HBV DNA检测为主,然而,PBMC中HBV DNA的检测不能准确区分HBV是在PBMC中存在还是在其细胞内复制.  相似文献   

12.
陈示光  江家骥  朱月永  刘景丰  郑琦 《肝脏》2009,14(3):194-19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细胞癌(HCC)相关性的病毒分子基础.方法 应用PCR-RFLP法或测序法测定回顾性随机配对的124例HBsAg阳性HCC患者和12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比较HCC患者中不同HBV基因型的临床资料;检测HBV的HBx、Enh2与Bcp基因序列的变异.结果 慢性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B型占62.1%,C型占37.9%,HCC患者中基因B型占41.5%,C型占58.5%,未见其他基因型.基因B、C型的HCC患者平均年龄均在50岁左右.在≤35岁的HCC患者,感染的HBV以B型为主;在36~50岁组中, C型比例明显大于B型;而在50岁以上组中二者无明显差别.感染HBV基因B型HCC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C型[分别为(56.3±79.5)μmol/L和(23.7±18.3) μmol/L,P=0.015];感染C型者HBeAg阳性率高于B型(分别为34.1%和9.74%,P=0.024);所有发生肝外转移的HCC患者的HBV基因型均为B型.在整个HBx、Enh2与Bcp区,基因B、C型HBV株氨基酸水平变异无明显差别.70.0%基因B型和96.2%C型HBV株发生nt1762/1764的双位点变异.此外,在反式激活区和增强子II区,B型HBV的基因变异明显,C型HBV株共有64个氨基酸发生热点变异,而B型HBV株仅有23个氨基酸发生热点变异.结论 福建省HCC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C型HBV株在反式激活区的基因变异较大,这可能与感染C型HBV株者更易发生HCC有关.感染基因B型HBV的HCC患者较易发生肝外转移的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心肝宝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心肝宝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HG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临床观察.方法:74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心肝宝联合HGF治疗,对照组应用能量合剂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恢复情况、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水平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CⅢ、HA、Ⅳ-C、LN降低;T细胞亚群中CD 4,CD 4/CD 8提高,CD 8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结论:心肝宝联合HGF治疗CHB能提高疗效,并有一定的抗纤维化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评价拉米夫定、干扰素-α及两药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96例病员随机分成3组:拉米夫定组32例、干扰素-α组34例、干扰素-α与拉米夫定联用组30例。用药方法:拉米夫定100mgQd,疗程1年,干扰素-α300万U,im Qod,疗程6月。结果3种方法治疗3月后ALT全部复常,HBV—DNA定量都有显著性降低。3种方法治疗第3月、第6月对HBV—DNA定量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及两药联用组在治疗第9月、第12月的HBV—DNA定量变化较第6月时差异仍有显著性。干扰素-α及两药联用组在-治疗第9月、第12月的HBeAg/抗-HBe转换率高于拉米夫定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拉米夫定、干扰素-α能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但疗程应长。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时 ,外周血中HBVDNA是病毒复制活动最直接和可靠的标志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监测患者外周血中病毒核酸的动态变化 ,对感染转归、病情和预后的判断 ,以及药物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价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是近年出现的核酸定量新方法 ,具有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和定量范围宽等突出优点[1,2 ] 。本文应用该方法检测了 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的HBVDNA含量 ,并与相关因素和免疫学指标相比较 ,以探讨病毒载量与干扰素治疗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 .病例所有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妊娠早期(孕10周)人胎肝细胞在不同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易感性的变化,为HBV受体的发现和鉴定打下基础。方法设计无血清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的细胞分化诱导物,在不同时相以HBV感染原代培养10周孕龄人胎肝细胞,检测细胞形态、功能及HBV感染标志物。结果培养基中添加2.5mmol/L苯巴比妥钠,培养6d后细胞逐渐出现成熟肝细胞标志,并可被HBV感染;其他培养条件下则不能观察到HBV的成功感染。结论苯巴比妥钠可在体外培养时诱导早期人胎肝细胞分化,并出现HBV易感性。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变异对干扰素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永年  张欣欣 《肝脏》2000,5(3):136-13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X区和前C/C区多部位变异对干扰素(IFN)治疗的影响。方法 利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测定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前病毒核苷酸序列。结果 5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均对IFN治疗有应答,而在12例无T^1762-A^1764突变患者中仅3例有应答。在8例A^1896变异株感染者中,5例同时伴C区B细胞表位aa107 ̄118突变,其中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5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每次服红宝2粒。每日2次,干扰素α-2b,每次300万U,每周3次,连用16周,对照组26例,每次服肝必复140mg,每日3次,连用16周,治毕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HBVDNA和HBeAg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和26%,11.5%和15.4%,总有效率达68%,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9.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前C和部分C区基因,快速检测HBV前C终止密码突变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与HBV前C突变关系作了初步研究。6例干扰素治疗后4例HBVDNA转阴,2例阳性者均检出突变株。11例非干扰素治疗者中,检出突变株3例。1例干扰素治疗1个月后HBVe抗累(HBeAg)转阴,优势病毒株已由突变株与野生株共存状态替代原有野生株,提示干扰素治疗后HBeAg转阴并不意味着HBV被清除,而有潜在HBV前C突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5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每次服红宝(枸杞多糖)2粒,每日2次,干扰素α-2b,每次300万U,每周3次,连用16周.对照组26例,每次服肝必复140mg,每日3一次,连用16周,治毕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HBVDNA和HBeAg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和26%,11.5%和15.4%(P<0.001),总有效率达68%,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