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始载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全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等组成。原书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但后世对此说颇有异议。汪昂《医方集解》谓:“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是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名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古今名医方论》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众说纷纭,可见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今人郭维一认为“胆寒”之“寒”,当理解为“痰”。笔者有同感。胆属木,为中正之官,又为清净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主治"虚烦不得眠"辨证发微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周《集验方》则以“温胆汤 ,治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该方一经问世具有“红杏出墙”之势 ,颇为历代医家所注视 ,久经运用 ,屡验屡效 ,特别宋·陈言将原方变革之后 ,而致该方别开生面 ,羽翼升华。本文拟就其来源、传承、变革、衍化等有关问题 ,粗加考略 ,请斧正。1 姚僧垣及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三因极一并方论》中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生姜减为五片,使此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为《千金方》中的一首名方。是方以二陈汤加竹茹、枳实,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惊悸,口苦呕涎等证。温胆者,实为清胆和胃。诚如《名医方论》所引罗东逸所云:“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雍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夫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煸蒸而不宁也;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首出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胆寒症”。后人多用《医宗金鉴》所载之方,由上方减生姜用量而加茯苓,主用于胆虚痰热之证。又多加减变化,使该方应用日渐扩大。我们于临证之时,凡遇属痰浊中阻之证者,常用该方加减治疗,每获良效,兹列几案,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使全方药性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又治"惊悸",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笔者发现温胆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中,且收效甚显,兹列举验案三则,以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证,组方升降清和,温凉相伍,化痰而无太燥,清热而不过寒,多年来,笔者用于治疗痰热上扰之妇科疾患,每获显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原载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一书中,笔者随证加减,运用于临床一些疾病的治疗,获得满意获果。一、方药组成制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枳实9克竹茹6克甘草3克大枣5枚二、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李小林  靳飞 《陕西中医》2008,29(3):359-359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效,临床常用于胆热上扰,虚烦不得眠之症.  相似文献   

11.
酸枣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原方为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3服。不易入睡,或整夜转侧难眠,概称不寐,即一般所谓“失眠”。对于不寐一证的病因古人诸多论述,多由思虑忧郁,心脾两虚,肝阳偏亢或饮食积滞,痰火阻滞等引起。因此,对于不寐之证的治疗不能一味的滋补安神,而需针对病因多法立方,方能奏效。本方所治之不寐是为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即所谓虚劳虚烦不得眠而见寐之证最为适宜,综观古人之设立此方有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乃为唐代孙思邈所创,载于《备急于金要方》,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应用范围渐渐扩大,从病症上不仅治虚烦胆寒,还应用于痰热阻于肺、肝、脾、胃、大肠等,笔者临床中常用此方治疗痰热郁阻所致的多种病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成芬蔚 《陕西中医》2014,(3):370-370
<正>对于温胆汤的来源,常有二种:一是出于《集验方》,一是出于《备急千金方》;温胆汤之主治也有二种:治热症乎,治寒症乎。余于临床广泛用之,效甚佳,尤以自主神经系统为主,随举3病例与诸读者讨教。例1患者,男性,52岁,就诊时神态紧张,言语结巴,自诉半年来与妻吵架,一侧头部冒汗。患者诉孩子外地就读,家中常只有夫妻俩,妻子处于更年期,喜怒无常,家中吵声不断,近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枳实、竹茹、生姜、甘草组成,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加茯苓、大枣两味,用以治疗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近年来,笔者用其治疗眩晕、小儿呕吐、重舌  相似文献   

16.
黄连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8味药物所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功能。主要用治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湿聚成痰,郁而化热,痰热内扰之证。症见虚烦不眠,惊悸不安,或呕吐呃逆、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等。陈少玫老师善用黄连温胆汤辨治疾病,屡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浅析《千金方》骨伤科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孙思邈所撰《千金方》,其骨伤科方面成就亦颇为突出。有关于骨伤科用药特色,包括补骨髓药,长肌肉药和坚筋骨药,以及关于骨伤科病症的骨折、伤筋、瘀血、金疮等诊治要诀。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17条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均言,本条论述肝阴不足的虚劳不寐证治,即本证由于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扰神明所致[1-2]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尽妥当,本条论述的应是心阴不足的虚劳不寐证,即由于心阴亏虚,阴虚不能制阳,水不制火,内生虚热所致.  相似文献   

19.
韩素琴 《河南中医》2009,29(11):1067-1068
汪昂之《医方集解》方解简明,通俗易懂;立法严谨,方简药专;博采众长,书写新意。颇具实用价值,刊行后深受医者推崇。  相似文献   

20.
酸枣仁汤养肝血以宁心神,清内热以除虚烦,以养为主,养中兼清,有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栀子豉汤重在清热,降中有升,宣郁达邪,两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清热除烦之功。酸枣仁汤与栀子豉汤均能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但酸枣仁汤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内伤失眠,而栀豉汤用于外感风寒邪气入里化热,上扰心神所致的外感失眠。二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实热虚热之别,临床运用时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