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佳茗  林宇 《海峡药学》2014,(5):125-126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至2012年住院期间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将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药物、用药时间、饮酒、肝病既往史。结果5208例中2.63%患者肝功能异常。统计分析发现同对照组相比,男性、饮酒和既往肝病史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是2.99%,4.90%,5.36%,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而年龄、他汀类药物种类、用药时间无相关性( P >0.05)。结论男性、饮酒、肝病既往史是他汀类药物致肝功异常的高危因素,患者应加强肝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康健数据库中有关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 Man 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ate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合计9 084例患者。研究包含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洛伐他汀。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00,95%CI(1.23,3.25),P=0.005];并且他汀类药物高剂量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R=1.84,95%CI(1.04,3.27),P=0.04]。结论:使用他汀类药物有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且高剂量较易发生肝功能异常,临床应谨慎用药。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对80岁以上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于我院住院并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辛伐他汀32例、氟伐他汀26例、阿托伐他汀55例、瑞舒伐他汀33例,了解其所用剂量,于第1、4、12、24周复查血脂和肝肾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前、后 TC、LDL -C、HDL - C、T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治疗前、后 ALT、C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周,共4例患者出现 ALT 升高≥参考值上限3倍,其中应用阿托伐他汀出现 ALT升高的患者最多。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与治疗24周的 AL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建议80岁以上患者应用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早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近来已成为治疗血脂异常的主要药物。他汀类药物上市20年的历程表明,总体上耐受性良好,但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下面浅谈一下他汀类降脂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相似文献   

5.
温冬华 《医药导报》2013,32(6):818-820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在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应用范围和使用人群的增加,其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其不良反应包括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肝损害、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皮肤损害、尿频、性功能障碍、胃肠道反应、关节痛等。该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综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老年人肝功能损害可能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查阅2011年5-11月的心血管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有效病例为200份。使用统一的调查表格收集、填写调查数据资料。结果发生肝功能损害15例,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7.5%。饮酒、营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性别是导致他汀类药物对老年人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本地区他汀类药物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与全国相关调查研究结果一致。饮酒,营养不良,HBsAg(+),女性是他汀类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同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有助于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降脂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血脂异常和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在其他临床疾病,如心脑和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防治中也有重要应用。但是药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本文主要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应用和防治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以期为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线用药,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长期应用,研究者们开始质疑其安全性,他汀类药物除了对肝脏和肌肉潜在的不良反应外,而近年来对于其是否引起肾脏损害、认知功能缺陷、新发肿瘤和糖尿病的风险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荟萃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引起肾脏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改变和引发肿瘤的证据还不充分,但有增加新发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与他汀类药物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相比,新发糖尿病风险表现的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9.
高脂血症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血脂代谢紊乱,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调脂治疗,同时还发挥了其他调脂药物所不具备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冠心病的一级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除降血脂作用之外,还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硬化、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而炎症、氧化应激、动脉硬化、内皮细胞衰老等都是衰老的常见现象,提示其抗衰老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作用,研究他汀抗衰老机制,亦可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他汀类药物抗衰老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汪华蓉 《中国医药》2013,(12):1790-1791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他汀类药物分布、不良反应表现等进行统计。结果85例患者中60周岁以上患者有72例,占84.7%;7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于服用他汀类药物1个月内发生,占87.1%;单独用药25例,联合用药60例;他汀类药物用药中以辛伐他汀为主,共55例,占64.7%;不良反应表现主要包括肌肉毒性54例、肝。肾毒性23例、胃肠道反应17例和神经系统症状15例。结论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且以肌肉毒性为主,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需慎重,密切关注病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郑浩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204-20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常累及各组织器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抗动脉粥样硬化药(antiatherosclerotic drugs)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CHMG-CoA)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公认的有效降低胆同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其抗炎和抗氧化,减少心肌纤维化,影响心房肌的结构重构与电重构,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姜向东 《北方药学》2014,(12):83-84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48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各24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脂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各项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汇 《医药导报》2007,26(4):331-33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脂质代谢紊乱甚为重要.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血脂药物,其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已为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目前研究认为,他汀类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还得益于多种非调脂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抗炎作用、抗氧化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他汀类的非调脂作用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但也有研究发现该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发生机制可能与血胆固醇水平、微出血及他汀类药物自身药理作用有关.他汀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性卒中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包括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既往用药史是判断相关性的重要依据.治疗措施包括停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树霞  王东明 《中国药师》2003,6(10):650-652
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血脂异常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作为AS发展的关键因素已被普遍接受。以此为基础 ,以调节血清总胆固醇 (TC)和LDL C为主要目标的干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并开发和研制出他汀类药物 ,由于能有效控制TC和LDL C水平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有效防治血脂异常和AS的重要手段。1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调脂作用他汀类药物有共同的调节胆固醇的作用机制 ,由于这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的部分侧链 β、δ 二羟基戊酸与HMG CoA还原酶 (胆固醇合成过程中限速…  相似文献   

20.
王瑞云 《江苏医药》1995,21(6):404-405
肾移植是发展较快的器官移植术,已成为挽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肾移植术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着重对肾移植患者肝功能异常进行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我院自1988年6月至1993年6月共施行肾移植102例。其中男74例、女28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6岁。全部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