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严重的、发病率较低的脑血管病,成人发病率为3~4/100万,女性约占75%,主要与妊娠、产褥及口服避孕药物有关[1-2]。此外,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凝血功能异常、感染、肿瘤、血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3]。临床上患者常常合并多种因素,但仍有15%~20%的患者病因不明[1,4]。CVST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70%的患者表现为头痛,并可作为唯一表现[5],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中常见。肝硬化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但并未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相关研究信息也较少。到目前为止,肝硬化基础上门静脉血栓的诊治仍未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及对该疾病认识的深入,其对肝硬化患者的病程影响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重视。详细探讨了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预防及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60例有症状的DVT患者的系列超声静脉显象资料,探讨在抗凝治疗中DVT的近期演变情况。22例远端DVT患者平均随访28.4(3~95)天,仅1例(4.5%)血栓伸展入近端静脉,未发生肺栓塞者;38例近端DVT患者平均随访45.4(4~165)天,8例(21.1%)血栓继续伸展,2例(5.3%)在其他部位形成新的静脉血栓,4例(10.5%)发生肺栓塞。提示目前的抗凝疗法对远端DVT效果良好而对近端DVT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1月年至2011年5月,采用导管溶栓和支架治疗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采用静脉节段性病变评分和静脉临床程度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中央型静脉血栓14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11例。病史中位数为5 d(范围1~14 d)。患者均行静脉导管溶栓,其中12例接受髂静脉支架。随访中位数为6个月(范围1~24个月),术后30 d静脉通畅程度评分平均(1.38±0.90)分,低于术前〔(5.5±2.6)分;P=0.001〕,术前静脉临床程度评分平均(4.69±0.7)分,术后1个月、6个月静脉临床程度评分分别为(1.44±1.27)分、(1.42±0.9)分,低于术前(P=0.001,P<0.01)。术后1个月,6个月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83%。结论:选择性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AF的总患病率高达0.77%,标准化率为0.61%,且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1]。AF患者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且危险性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AF患者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往往因出血风险高、治疗时间窗窄、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   

7.
贾伟  刘建龙  刘亚波 《山东医药》2009,49(24):10-12
目的探讨诊断治疗急性股骨干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股骨干骨折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监测D-二聚体。对于可疑DVT患者,均首选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必要时行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共诊断27例DVT,其中中心型或混合型18例,周围型9例。入院时患者总体的D-二聚体值均升高。经预防性抗凝之后,非DVT的患者的D-二聚体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DVT患者在监测的第3天和第5天D-二聚体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周围型DVT患者术后抗凝2周,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前放置了临时腔静脉滤器,术后继续抗凝到半年,在整个研究期间和随访期间,均未有肺栓塞(PE)报告。结论骨折患者D-二聚体监测的特异性较差,应该根据其动态变化,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综合考虑DVT可能。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65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老年CVST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时有单纯颅内压增高者2例,意识障碍8例,神志改变11例,颅内出血5例,最终患者完全恢复10例,死亡10例,重残6例。结论老年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年轻患者不同,表现为单纯的颅内压增高者较少,而神志改变较常见,肿瘤往往是老年CVST患病的危险因素,且在随访中血栓容易复发,但头痛少见,患者大多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安置下腔静脉滤器(VC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3年10月~2007年6月确诊的39例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VCF治疗分为两组:滤器组19例,非滤器组2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接受抗凝、溶栓或介入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滤器组与非滤器组住院期间总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 a两组PE复发以及总病死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滤器置入并发症3例,其中滤器倾斜、穿孔、滤器向足侧移位各1例。与非滤器组相比,滤器组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或加重的趋势。结论对于PE或存在PE高危因素患者安置VCF预防PE或PE复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主要原因是血管内壁受损、静脉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发生率为18.1%~40.0%,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1-2].本文就近年来骨科DVT预防研究概况进行综述.1 基本预防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规范使用止血带;术后早期进行主动规律的锻炼,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对患者进行预防性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做一些早期、易行的功能锻炼;术后或术中适当补液,避免脱水增加血液黏稠度;应用循序减压弹力长袜,刺激小腿肌肉加速静脉血液回流方法或采用足底泵预防髋臼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发生,可明显减少髋臼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3].  相似文献   

11.
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首先介绍了IDDVT在不同研究中观察到的颇具异质性的发病率,回顾了有关该病自然病程的研究,发现IDDVT仍然具有较低的进展为近端深静脉血栓(PDVT)和肺栓塞(PE)的风险.对比多种诊断方法后认为,血管加压超...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预防和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F的血栓栓塞(简称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AF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故栓塞的预防是AF治疗的重要目标。复律并维持窦律可消除由AF所致的栓塞,有条件者应积极争取复律。但仍有较大比率的患者无法复律或维持窦律,仅能以控制心室率的方法作为AF的长期维持治疗。AF时有效控制心室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症状,但并不能消除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据统计,AF栓塞并发症的年发生率为0.55%~20%不等,概与观察人群、病因及年龄不同有关。通常趋势是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可达20%以上…  相似文献   

13.
预防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其引起的肺栓塞(PE)并不常见,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卒中并发症。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抗凝治疗可降低卒中后DVT和PE的危险性,但这种益处会被严重出血的风险所抵消。用物理方法(如用于腿部的加压袜)预防DVT和PE不会引起任何出血风险,对某些内科和外科患者有效。我们试图评价物理方法在卒中患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冯百玲 《山东医药》2007,47(11):84-8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可导致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应积极预防和治疗。2004年10月~2006年6月,我们共收治19例腹部手术后并发DVT患者,经溶栓治疗及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元严重并发症发生。现分析其成因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7.
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包括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而相当部分DVT可导致PTE,甚至是致死性的PTE。特别是近年来防治PTE的临床实践表明,防治PTE的发病源头DVT更为重要,从而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DVT最常见的是下肢DVT,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为了提高DVT的防治水平,降低DVT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术前治疗方法.方法 髋部骨折合并DVT患者134例,对58例周围型DVT允许延期手术者先行抗凝治疗2周,彩色多普勒声证实血栓机化后再进行骨科手术,术后低分肝素抗凝2周,之后改用华法林口服半年.对12例骨科手术不能延期者(小腿肌肉静脉丛及胫后静脉血栓)、11例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栓、53例中央型及混合型血栓放置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后手术,2周后取出滤器,滤器取出后改用华法林口服半年.结果 本组骨科手术皆顺利完成,术后随访6~26个月,期间无肺栓塞(PE)及严重DVT后遗症(如溃疡)出现.31例(23.1%)术后有下肢轻微水肿;15例DVT症状复发,经抗凝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继续门诊抗凝治疗;5例出现因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于髋部骨折合并DVT的患者,术前依据DVT类型进行干预可预防PE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应用于临床已近二十余年,该技术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支架内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内支架术后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因此,抗血栓治疗一直是血管内支架术基础研究和临床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危险因素,分析有关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福州市第二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8例AF合并ACI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单纯AF患者407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情况,进行AF合并ACI的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AF合并ACI的独立危险因素,总结预防措施。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得知,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AF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AF类型、脑卒中史、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持续性AF、有脑卒中史、未应用抗凝药物是AF患者出现A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F合并ACI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龄≥75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持续性AF、有脑卒中史、未应用抗凝药物,应据此制定预防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