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刘沈林教授治疗慢性泄泻从久泄脾虚湿滞病机立论,以温阳健脾为主,或脾肾双补、或肝脾同调,治本的同时配合治标,酌加风药、分利药、收涩药,起到标本同治之效。  相似文献   

2.
谢昌仁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霞  张钟爱 《吉林中医药》2010,30(7):572-573
谢昌仁临床多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泄泻,认为其临证要点在于久泻脾虚,肝木偏旺,立祛风胜湿、升阳益胃、调和肝脾、补脾益肾治则。在临床运用中,谢老多强调风药是治疗慢性泄泻之要药,用药宜寒温并用,取三炭合用治疗大便黏液等。  相似文献   

3.
任高鹏  刘克勤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2):97-98,102
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导致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脾病可致他脏病,他脏病亦可导致脾病.其调理脾胃虚弱,常根据症状、季节、脉象的异同灵活用药.心脾同病须用泻心火之药,肺脾同病须用泻肺之品和益气扶正之药,肝脾同病须用风药泻之,肾脾同病须用泻肾水及泻阴火伏炽之药.并强调治疗肝、心、肺、肾,或补或泻,都不可忽略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张继泽治疗慢性泄泻经验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泽主任医师认为肝脾不调是慢性泄泻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多从调和肝脾入手,再针对湿热、寒湿、肾虚等不同兼证各施其治。随证选药多配开胃助运而慎用收涩之品。同时注重情绪、饮食、冷暖之调护,详嘱患者配合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维 《河北中医》2002,24(8):582-583
慢性肝病 (慢性迁延性肝炎、继发性肝硬变 ) ,多因急性肝炎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其病程较长 ,病情复杂 ,迁延难愈 ,中医学对本病认识颇深 ,治疗方法多样。《金匮要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慢性肝病 ,病位虽在肝 ,实则累及脾肾 ,然以脾虚为本。临证施治 ,岂能只着眼于治肝 ,而应首当考虑实脾 ,扶助中州 ,恢复脾胃功能 ,更有效的抑制肝炎病毒 ,保护肝细胞免于损伤 ,促进肝细胞再生 ,防止或减缓肝细胞纤维化过程及调控提高免疫功能 ,截其传变 ,以期恢复和重振肝脾功能 ,此乃是慢性肝病治疗的关键。尤其对久…  相似文献   

6.
慢性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称之为"久泄",为临床常见病。现举肝脾不合型久泄验案二则,一者脾虚日久而湿盛,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者肝郁脾虚,兼阴虚内热,治以疏肝理脾,养阴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减。肝脾不合证为慢性泄泻常见证型,肝脾两脏关联密切,极易相互为病,脾土虚而致肝木乘之,又或肝木强而乘脾土,临证常常忽略其病之先后。本文从辨肝脾病之先后入手,以求追本溯源,同时辅以升阳止泻、健脾祛湿、平调寒热等常用治泻之法,且不妄用收涩之剂,治泻而不留邪,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答:临床实践证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组方时加入风药,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值得重视。首先从影响慢性乙肝转归的因素分析,需要风药。一是肝为风木之脏,风者百病之长,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借风入侵。风邪可致血气闭郁;寒邪能使血气凝涩;热邪终成血气干涸;湿邪更致痰瘀交阻等等种种外因增加肝脏负荷,诱发抗邪能力进一步下降。二是湿热疫毒因肝疏泄功能受阻而入血分,致痰瘀胶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湿,肝肾同源。血之运行上下,有赖脾之升降,脾之运化依肝气疏泄,而脾之健运、肝之疏泄皆赖肾之鼓动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血清蛋白的比例失调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生化改变之一,目前均用输入蛋白和各种促蛋白合成的西药治疗,价格昂贵,且药源匮乏。我们根据祖国医学“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对45例以血清蛋白比例失调为主要改变的慢性肝病病人的临床证候进行了分析,发现出现乏力者占93%、腹胀纳差者占89%、腹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为经典的驱虫剂, 用于蛔虫证、蛔厥和久利, 被认为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 其组方以酸味药(乌梅、苦酒)与辛味药(附子、桂枝、蜀椒、当归、干姜、细辛)为主, 以苦味药(黄连、黄柏)与甘味药(人参、蜂蜜)为辅。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 肝德在散, 虚则四肢厥逆, 实则胁满腹痛,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脾德在缓, 虚则倦怠乏力, 实则腹满吐利, 以甘补之、以辛泻之、以苦燥之。故乌梅丸作用定位于肝脾, 兼顾心肺, 功效以泻肝泻脾为主、补泻兼施, 用于肝木脾土之虚实夹杂证, 以胸胁腹痛、四肢厥冷、呕吐下利、筋脉拘挛等肝木或脾土病证特点及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主, 临床常用于蛔厥、腹泻、阳痿、抑郁等疾病的治疗。同时兼顾心肺, 也可用于咳嗽、焦虑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陈一清  雷震  陈志明 《中医药学刊》2004,22(7):1332-1333
根据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部分文献分析,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主要是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邪实重在湿浊、血瘀、湿热。病位在肾,涉及脾、肝。辨证分型以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为主要证型,用药以补苴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泻下药、清热解毒药及温里药为主,作者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施治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乳癖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胀痛为主症,常见于青壮年妇女,相当于现代医学"乳腺小叶增生".在临床上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推拿疗法治疗本病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 1 998年以来采用西瓜霜喷剂治疗褥疮( ~ 期 ) 32例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2例中男性 1 9例 ,女性 1 3例 ;年龄 38~ 81岁 ,平均 5 6.9岁 ;原发病为脑血管病者 2 1例 ,脊髓损伤致截瘫者 6例 ,中毒性脑病后遗症者 3例 ,晚期癌症者 2例。32例患者有褥疮 60处 ( 6例有 3处 ,1 5例有2处 ,1 2例 1处 ) ,其中属 期者 45处 , 期者 1 5处 ;发于骶尾部者 32处 ,肩胛部者 7处 ,足跟部者9处 ,髂骨突部者 1 2例 ;面积 1 .7cm× 9.6cm~ 9.5 cm× 9.6cm,平均 5 .7× 5 .8cm。治疗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清除创面坏死组织 ,使创面显…  相似文献   

13.
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样疾患.其原因是青春发育期,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造成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壁的角质肥厚,导致皮脂向表面皮肤排泄障碍.现用刺络拔罐治疗痤疮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针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针刺乳周及相关穴位配合中药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症60例,和单纯口服乳癖消治疗60例进行比较.结果:前者治愈率41.7%,总有效率为95%,后者分别为18.3%和7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解热宁治疗感冒发热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中医急症治疗感冒发热病症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解热宁经验方,治疗观察感冒发热1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卒口僻"范畴.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90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巨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患侧取主穴环跳和所选配穴,施以电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健侧取主穴环跳和相应配穴,施以巨刺法,行捻转提插各30s,2日1次,5次1疗程.结果:40例患者一般1~2个疗程治愈.治愈29人,占72.5%;好转10人,占25%;无效1人,占2.5%;总有效率97.5%.结论:巨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见效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针刺配合中药治疗76例心律失常患者,取得96.05%的总有效率.该法简便易行,临床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00年以来,我院参照国内外表皮移植术的先进经验,使用先进的治疗仪器和方法,手术治疗白癜风2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孙苏 《江苏中医药》2001,22(12):22-22
笔者通过多年探索 ,自拟复肝汤治疗肝硬化失代偿 ,疗效满意。现将 84例临床资料整理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84例中 ,男 6 8例 ,女 1 6例 ;年龄 1 8~ 6 2岁 ,平均 45 .2岁 ;病程 6个月~ 1 5年 ,平均 4.3年。全部病例均符合 1 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予自拟复肝汤治疗。药用党参、黄芩、炒白术、柴胡、青皮、陈皮、桃仁、红花、地鳖虫各 1 0 g,黄芪 3 0 g,丹参、茯苓各 2 0 g。辨证加味 :湿重者选加制半夏、知母 ;脾脏肿大加鳖甲 ;伴黄疸者加赤芍、生甘草 ;腹胀、腹水明显者加大腹皮、大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