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眼病, 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用药, 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引起的眼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进而降低治疗效果。为了规范抗青光眼药物相关眼表疾病的诊疗工作, 改善患者的眼表健康, 有效控制青光眼进展,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以循证为基础, 结合我国青光眼患者的基本情况, 经过充分讨论, 对抗青光眼药物相关眼表疾病的特点、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和随访提出共识性意见, 以期指导临床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 作为慢性疾病, 需要终身随访和管理。在青光眼患者的长期随访中, 青光眼患者的档案管理可以为规范治疗和改变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缺乏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数据不兼容、院际数据不能共享等, 导致无法建立全面规范的青光眼档案, 无法精准地分析检查结果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等。因此, 需要形成青光眼规范诊疗管理体系, 建立青光眼患者完善和同质化的档案并实施全程管理, 以提高青光眼诊疗的效率和精准性, 更好地维持患者的视功能, 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激素性青光眼(SI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SLT治疗的SIG患者17例(25眼)。收集患者SLT术前, 术后1周、2周和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病例资料,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眼压、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治疗成功率、激光相关并发症。治疗成功定义为不需要增加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及抗青光眼手术情况下, 术后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且较基线下降百分比超过20%。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SLT手术前后眼压, 采用秩和检验比较SLT手术前后抗青光眼药物种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治疗累积成功率。结果: 纳入患者术前基线眼压为(34.6±8.1)mmHg, 使用抗青光眼药物3(3, 4)种。随访时间(16.8±11.3)个月。术后1周、2周和1、3、6个月及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25.6±8.2) (20.2±8.1) (18.0±7.7) (14.7±3.6) (16.2±4.4) (15.7...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 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完成SPI+GSL+GT的中晚期PACG患者27例35眼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 平均随访9(7, 10)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及Goldmann压平眼压计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计算手术成功率, 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下, 眼压控制在5~18 mmHg(1 mmHg=0.133 kPa)且眼压较基线下降20%, 无威胁视力的并发症, 无需接受额外的抗青光眼手术, 无光感丢失;条件成功定义为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条件下达到完全成功的标准。结果术眼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为(15.69±3.70)mmHg, 明显低于术前的(30.83±8.87)mm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8, P&l...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是最主要的致盲眼病…,若能早期发现、终身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有效控制眼压,大多数因青光眼而致盲是可避免的。我中心对部分慢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开展科普教育,定期随访眼压,对眼压异常者实现转诊,由上级医院进行眼压控制。研究目的在于评估该慢性病管理模式对青光眼患者关于青光眼知识的认知、视功能维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机体受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前后所有内源性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 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质特征, 为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提供指导。代谢组学主要依赖于色谱、质谱、磁共振波谱等分析化学技术获取数据, 眼科检查标本通常为血液、泪液、房水等体液标本及小梁网、玻璃体或视网膜等组织。青光眼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视盘损伤和视野缺损的视神经疾病, 目前已有国内外研究者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青光眼动物模型或患者的代谢物轮廓特征, 筛选出较多有价值的潜在代谢标志物以及与青光眼病情进展密切相关的代谢产物。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构成了生物信息系统, 多组学联合研究的开展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对代谢组学概述的基础上, 就青光眼基于不同组织、体液标本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tension glaucoma, NT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 发病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NTG在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占比较高。在NTG的诊断中, 24 h眼压测量尤其重要, 是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鉴别的主要体征。NTG患者24 h眼压监测通常表现为夜间出现眼压峰值, 且其眼压的昼夜波动幅度往往比正常人大。且24 h眼压的平均眼压、短期和长期眼压波动幅度、最小眼压值都显示为NTG疾病进展中的预测参数。这使得NTG患者24 h眼压监测及根据其24 h眼压波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变得尤为重要。(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24-29)  相似文献   

8.
李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2):333-334
目的:探讨高眼压的致病因素、演变过程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及药物治疗.方法:对217例高眼压症患者进行10a以内的随访.包括对眼压、视野、视盘、RNFL以及伴有全身性疾病因素的检查.结果:随访中181例眼压维持原状或无明显变化,27例眼压增高,9例视野出现缺陷.结论:高眼压与开角型青光眼不是一种病,但高眼压合并的各种不利因素可使高眼压过渡到开角型青光眼.因此应密切随访观察,必要时积极进行抗青光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谷户钩Schlemm管切开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前房角分离及谷户钩Schlemm管切开三联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 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及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前眼压为26.00(23.50, 29.50)mmHg(1 mmHg=0.133 kPa), 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明显降低(χ2=16.38, df=5, P=0.006):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眼压依次为17.00(14.00, 21.50)mmHg、18.00(15.25, 23.00)mmHg、16.50(14.00, 18.00)mmHg、15.50(13.75, 18.25)mmHg以及15.00(13.25, 19.50)mmHg。末次随访BCVA 0.22(0.10, 0.35)较术前0.82(0.35, 1.0...  相似文献   

10.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是一种无创的眼科检查技术, 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微血管图像。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眼底的血流密切相关。OCTA可对青光眼患者的视盘、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 并评估其微血管改变。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患者可出现视盘、视盘周围、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的下降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相关指标的异常, 其改变与视野缺损程度、神经纤维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关。(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296-3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信群对青光眼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科门诊和住院青光眼患者共105例,将自愿加入该微信群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加入该微信群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定期在微信群中发送青光眼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青光眼的基本知识、疾病自我管理、青光眼俱乐部专家讲座通知、我院青光眼专家及门诊时间、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及患者相关的检查指标(如眼压、视神经、视野等)。在平均(8.9±3.1)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青光眼疾病自我管理、青光眼基本知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等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对青光眼疾病的自我管理、青光眼基本知识、对我院眼科的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群交流平台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青光眼自我管理水平及对疾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并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本科的满意度,但在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方面的效果不明显,有待日后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高眼压(定义是眼压≥21 mmHg、视野及视乳头正常、开角、无任何使眼压升高的疾病。)的发病率,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为4-10%。许多学者报告,经过4-14年的随访,高眼压患者中仅有0-9%发展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般认为,青光眼在早期视野缺损及视乳头损害出现之前给予治疗为最好。但权衡高眼压患者的青光眼发生率很低,早期治疗所带来的负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可治疗的致盲性眼病.作为不可逆盲的重要原因,其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在世界各国致盲眼病的排名不断攀升[1].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别是首位的致盲原因,但在发达国家有一半的青光眼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2],发展中国家中则有超过90%的青光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一无所知,甚至从未听说过青光眼.尽管对青光眼危险因素的理解有所进步,但对这一状况的改善并不明显.青光眼尽管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老年人更常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7960万人患有青光眼,其中1120万人最终可能发展为双眼盲[1].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术后随访状况及失访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并分析抗青光眼术后随访状况及失访原因,评价影响青光眼术后随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86例青光眼术后患者有计划地连续随访5年,观察内容包括视力、眼压、眼底、视野及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对失访者进行失访原因调查。结果坚持随访5年者仅428例(36.09%)。术后失访率在3、6、12、24、36、及60个月分别为13.15%、31.53%、37.94%、51.18%、55.90%及63.91%。在失访的患者中以高龄、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及文化程度偏低者为多。结论推测在我国有相当数量的青光眼术后患者不能坚持长期随访,应引起眼科医生及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Fuchs综合征是一种慢性非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 主要特征有角膜后沉浊物、虹膜异色。由于早期炎症反应较轻容易被忽略, 后期则会引起危及视力的严重并发症如白内障和青光眼。因此, 对于Fuchs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可以开展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手术、使用抗青光眼药等。目前对于Fuchs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 有作者认为Fuchs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共同导致的一组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也有作者认为该病由病毒感染所致, 不属于综合征。此外, 遗传、免疫及交感神经等也可能与Fuchs综合征有关。(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264-268)  相似文献   

16.
大量共生菌群定居于肠道中, 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肠外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在眼科领域, 葡萄膜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疾病也受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同因素作用下,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变机体免疫稳态或调控多种代谢途径, 诱导眼部自身免疫性反应、促进慢性炎性反应状态。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眼科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以期为多种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14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32例(32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入路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后囊切开术, 术后随访1个月, 观察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前房深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情况,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视功能恢复, 术后1周、1个月BCVA分别为0.50±0.34、0.40±0.31, 与术前(1.21±0.0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8.58, P<0.001), 术后1周和1个月眼压分别(13.77±1.32)mmHg(1 mmHg=0.133 kPa)及(13.42±1.12)mmHg, 均与术前眼压(33.23±10.06)mmHg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7.49, P<0.001)。术后1周、1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32±0.15)、(3.32±0.14)mm, 均与术前前房深度(1....  相似文献   

18.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青光眼作为我国比较常见的眼部疾病,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出现较大争议,国内尚缺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识性意见。为规范临床治疗工作,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经过认真讨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本共识,对具有白内障手术指征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原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和随访的管理等提出指导性意见。(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66-170)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盲的首要原因, 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GRAE)是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其发病隐匿、可对视神经造成不可逆损伤, 但其影响因素目前尚不明确, 本文总结了GRAE的定义与诊断标准的变化、影响因素、治疗及预后的进展, 重点阐述目前研究发现的眼部解剖特征、手术设计、其他眼部和全身疾病等因素对GRAE的影响, 以期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GRAE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以及为进一步建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GRAE发生预测模型, 以指导白内障患儿术后个性化治疗与随访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激光、手术实现对眼压的管理,延缓青光眼的进展,但不能逆转已受损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青光眼早期患者多无症状,往往明确诊断为青光眼时多已发生了不可逆性视野及视神经损害,造成了视功能的永久丧失。因此,早期诊断青光眼是保护视力的重要步骤。近年来,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 VEP)成为一种新的检测技术,被用于青光眼的早期检测与随访。本文就近年来ic VEP在青光眼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