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路  王少华  王平治  兰澜 《肿瘤》2002,22(6):483-485,F003
目的 建立一种裸小鼠大肠癌肝脏微转移模型的方法。方法 运用盲肠造疝原位瘤块接种法建立裸小鼠的大肠癌模型 ,同时以Alu基因为标志 ,利用PCR法检测接种后不同时期的裸小鼠肝脏中发生微转移的肿瘤细胞。结果 盲肠原位接种瘤块后 2周 ,大部分裸小鼠均长出直径 1cm的盲肠实体瘤 ,接种成功率为 88%。接种后生长了四周以上的裸小鼠中有 5 7.1%在其肝组织中能够检测到Alu基因 ,而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异常 ,表明在这些裸小鼠的肝脏中存在着微转移的肿瘤细胞。结论 利用盲肠造疝瘤块原位接种法建立裸小鼠的大肠癌模型 ,其方法简单且成功率高 ,同时易于观察肿瘤的生长。大部分裸小鼠在接种后四周到六周就能够利用PCR法在肝脏中检测到微转移的肿瘤细胞。这一发现可为以后大肠癌微转移的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总结手术结合调强放疗综合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8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采用手术结合调强放疗的综合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d、1个月、3个月进行评估、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害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2年或者至患者死亡,所有患者近期疗效满意,局部疼痛及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改善。Frankel分级D、E级者由治疗前的48例(56.3%)提高到治疗后的67例(77.1%)。患者VAS评分治疗前为3~9分,平均7.1分,治疗后为0~6分,平均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手术联合调强放疗的综合治疗疗效好,手术能够减轻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同时为椎体转移瘤的调强放疗提供了空间,手术后放疗能进一步控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6例胸腰椎转移瘤,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26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6分下降为2.0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到椎管现象。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皮肤转移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皮肤转移癌的一般规律癌转移到皮肤很少发生,有报告在癌患者尸检中占0.2~9%。原发肿瘤长到一定大小并能释放瘤细胞到淋巴或血循环中方能转移。转移癌数目多少与循环瘤细胞成正比。循环瘤细胞在血流中具有能够生存的特性,单个瘤细胞进入血液可被免疫系统清除,而成簇的瘤细胞(6~7个)才容易形成转移。过去曾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马尾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与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0例马尾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大多数患者首发症状为单下肢疼痛麻木(18例),其中6例伴腰背部疼痛,5例表现为双下肢疼痛麻木伴腰背部疼痛,6例表现为单纯腰背部疼痛,1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均经胸腰椎MRI增强扫描确诊,单发神经鞘瘤27例,其中3例神经鞘瘤在椎管内外生长成哑铃型,多发神经鞘瘤3例.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除1例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外,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短期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马尾神经鞘瘤的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和下肢疼痛麻木,查体显示双侧或单侧多根神经损伤,但首发症状可不典型;MRI增强有助于早期诊断;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新患答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癌》2007,19(4):25-26
患了癌症都会疼痛吗? 癌症疼痛系指肿瘤压迫、侵犯有关组织神经所产生的疼痛,为癌症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癌症早期,由于瘤体尚小,还没发生转移,一般不会有疼痛感;到了晚期,由于病灶较大,不断向附近的组织器官进行浸润性生长,并且发生骨转移,由此癌症疼痛的发生率也大大提高。癌症性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并随着病灶增大而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0岁。3周前无明显诱因进食感下咽困难、胸骨后疼痛,近日渐加重,于1999年5月18日入院。体检:全身浅表巴结不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清晰,肝、脾触及。食管镜及X线钡餐透视检查均提示食管中段肿块。临床诊断为食管中段癌。行食管肿瘤切除术。手术所见:食管胸上段主动脉弓后见一处约7cm×4cm×3cm肿块,其活动度差,界限清,外膜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术中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 病理检查 食管中段组织,长12cm,上端横径3.5cm,下端横径3cm。距上切缘2.5cm,下切缘2cm处管壁粘膜下见一6.5cm×3.8cm×3cm之息肉状肿物、广基,无明显包膜。其切面为实性、灰白色、鱼肉状、质较软,粘膜表面隆起、发白、尚光滑。光镜检查:瘤组织主要由低分化长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纵横交错。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胞核呈多形性,多为卵圆形、梭形及多边形,核大、深染,染色质粗,核仁明显,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易见,每个高倍视  相似文献   

8.
我室于1997年12月18日,收治骶尾部及右下肢疼痛剧烈1例的骶尾部脊索瘤患者,经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护理,使其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并顺利完成了疗程,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48岁,始于1997年8月下旬感到腰痛,外院X线照片示第3、4腰椎间盘突出,拟“腰椎间盘脱出症”,于1991年12月在某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T及MRI检查,示“骶尾部大片溶骨性破坏,局部有巨大肿物”,1997年12月12日来我院就诊诊断为骶尾部脊索瘤而收入我室进行放疗,患者入院后希望迅速缓解疼痛.2 对患者疼痛的评估2.1 评估疼痛的部位、原因、性质、程度(1~10级)和有无规律等 患者疼痛部位为骶尾部及右下肢;系肿块压迫骶尾神经所致;为剧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评估为重度疼痛;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24时和7时左右疼痛加剧.2.2 评估患者对一些能够缓解疼痛的措施的了解和应用情况 患者及家属对缓解疼痛的措施了解得很少,甚至常常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e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微创治疗手段在脊柱转移瘤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5例。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微创治疗,术后给予综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疼痛、神经损伤、功能状态等进行评估。  结果  患者随访3~2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3.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4.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32.3±17.9)min,术中出血量为(393.3±64.9)mL,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射量3.38 mL。治疗前VAS评分(7.67±0.25)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2.73±0.15)分,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P<0.01);14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个等级,1例患者术前为Frankel D级,经过微创手术治疗后分级无变化;术前、术后3个月KP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P<0.01)。  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小切口椎板减压手术能够有效缓解脊髓压迫症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T细胞识别的鳞状细胞癌抗原3(SART3)基因的DNA疫苗能否诱导小鼠产生针对表达该基因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方法构建表达人SART3基因的C3H小鼠肿瘤细胞LM8-SART3。以空载体为对照,注射疫苗,分离小鼠脾细胞,体外检测CTL反应。于疫苗免疫后2周接种肿瘤细胞,比较免疫组与空载体组肿瘤长出及出瘤后肿瘤生长情况。结果体外可检测到疫苗诱导的小鼠脾细胞CTL活性;疫苗注射后小鼠成瘤率降低,肿瘤生长慢于对照组。结论表达人SART3基因的DNA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表达该基因的肿瘤细胞LM8-SART3在小鼠体内的成瘤及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芬太尼透皮贴治疗盆腔转移瘤引起的坐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盆腔转移瘤引起的坐骨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33例,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每日给予普瑞巴林联合芬太尼透皮贴治疗;B组15例,仅给予芬太尼透皮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并发症。结果:最后完成治疗的患者共31人。治疗4周后,两组各随访期内VAS与入组VAS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随访时,两组VAS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4周A组缓解疼痛有效率为77.8%,B组缓解疼痛总有效率为53.3%,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内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在芬太尼透皮贴治疗基础上,兼用普瑞巴林更能有效缓解盆腔转移瘤引起的坐骨神经病理性疼痛,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同步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肺上沟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总结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39例肺上沟瘤患者的资料。ⅢA期13例,ⅢB期25例,Ⅳ期1例。全组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中位剂量为66 Gy,在放疗同时予顺铂、依托泊苷联合化疗2个周期。结果 治疗后30例患者肿瘤缩小。疼痛缓解率为87.5 %(21/24),疼痛缓解中位时间为6个月(3~23个月)。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6.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8 %、30.2 %、19.1 %。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的肺上沟瘤,同步放化疗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综合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乌龙消瘤止痛方外敷对癌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00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和三阶梯止痛药物,治疗组采用乌龙消瘤止痛方外敷止痛和三阶梯止痛药物联用,三阶梯止痛药物分别采用(吲哚美辛控释片、曲马多缓释片和盐酸吗啡缓释片),以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起效时间、持续镇痛时间、疼痛程度、血浆内皮素-1浓度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起效时间快、持续镇痛时间长且疼痛程度降低,血浆内皮素-1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乌龙消瘤止痛方对癌性疼痛较好的镇痛作用,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CT导向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CT导向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对24例椎体转移瘤共34个椎体在CT导向下施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小剂量、较稠浓度骨水泥低压注入病变椎体,术后定期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24例椎体成形术全部顺利完成,其中18例术后疼痛即刻减轻,2例3d后疼痛减轻,3例1周后疼痛缓解,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末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微创治疗技术,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四肢孤立性骨转移癌1期整块切除保肢重建后疗效,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减轻、生活质量改善及肢体功能进行评价。  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四肢孤立性骨转移癌为首发临床表现病例14例,同期发现原发病灶。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数字0~10评分法。术前及术后3个月给予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评分系统。术后3个月参照MSTS评分系统进行肢体功能评分。  结果  患者术前疼痛评分为(8.14±1.29)分,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为(1.50±0.65)分,术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t=21.600,P < 0.001)。术前生活质量平均为34.93±11.75,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平均为(65.00±10.81)分,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t=-15.479,P < 0.001)。术后MSTS评分范围18~27分,平均(22.43±2.38)分。广泛切除和边缘切除的无瘤生存期经Log rank检验分析,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1,P=0.087)。  结论  四肢孤立性骨转移癌为首发表现患者,1期切除原发病灶,同时按原发骨肿瘤原则行瘤段广泛或边缘整块切除保肢治疗,术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药长必安在裸鼠体内是否具有抗肿瘤生物和抗转移作用.取中药长必安用胃管灌喂载有高转移人卵巢癌的裸鼠,进行体内实验性治疗,将42只裸鼠实验分6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联合组(顺铂 长必安)、顺铂组、对照组、治疗于接种移植瘤后12d开始,历时82d.观察到联合组肿瘤体积(3.6815±1.1699)与对照组(9.3436±1.522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瘤重(2.345±0.641)与对照组(5.496±0.86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以1例发生于纵隔的节细胞神经瘤为对照,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分析;标本经常规检查及NF,S-100,MBP,PMP22,Ki-67,SMA,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病理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2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发生于30~40岁.女性较多发.部位均位于颈髓节段,临床上多以根性疼痛及脊髓压迫症状为主.形态学上可见成熟或未成熟的肿瘤性节细胞散在或成束穿插于肿瘤性Schwann细胞间质中,肿瘤中可见正常的神经纤维呈束状排列.免疫组化:NF(节细胞+),S-100(含神经鞘瘤样结构的肿瘤成分+,高于含神经纤维瘤样结构者;另外节细胞周围的卫星细胞+).MBP(成熟的神经纤维+),PMP22(弥漫+),Ki-67(含神经鞘瘤结构的区域约3%,其余区域0~1%).SMA(血管内皮无明显增生).GFAP结果不恒定.结论:发生在椎管内的节细胞神经瘤较罕见,肿瘤本身为良性(WHO I级).常引起根性疼痛.由于发生部位为椎管内甚至伴行神经根长出椎间孔,因此在形态学上要与发生在椎间孔区的粘连了神经根的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相鉴别.手术切除的完全与否对预后影响大.  相似文献   

20.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中度恶性血管肿瘤,起源于血管内皮,其特性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具有全身转移倾向.本例为73岁老年男性,以右侧臀部活动后疼痛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显示右髋骨溶骨性病变.经两次手术后因发现皮下多发转移以及局部复发于我院接受CAP方案化疗,IL-2免疫治疗以及右臀部局部放疗.经2个月的综合治疗,右臀部疼痛有所缓解,皮下转移灶略缩小.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评价为病情稳定.通过本例诊治我们体会到原发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可发生转移,早期手术根治性切除为治愈关键;放疗对于改善症状,控制局部病变进展有一定作用;化疗以及免疫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