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并比较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45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135例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组),初始剂量500mg,2次/d,逐渐升至2500mg/d,若还未达到达标标准,则同时给予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持续用药到婴儿出生.110例进行常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组),控制血糖达标后,继续稳定治疗,直到婴儿出生.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饮食控制.观察2组母婴结局及并发症.结果 胰岛素组治疗期间体重增加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2.88±0.们)kg与(0.95±0.30)kg,t=8.31,P<0.05];子痫前期发生率二甲双胍组明显低于胰岛素组(3.8%与10.0%,x2=4.68,P<0.05);巨大儿(14.2%与23.6%,x2=6.28,P<0.05)、低血糖(8.5%与18.2%,x2=7.63,P<0.05)、黄疸症(12.3%与30.9%,x2=13.72,P<0.005)的发生率二甲双胍组明显低于胰岛素组;产后空腹血糖二甲双胍组明显高于胰岛素组[(4.68±0.33)mmol/L与(5.04±0.27)mmol/L,t=3.22,P<0.05].蛋白尿症、引产术、剖腹产、早产儿、2 h血糖、糖耐量检测异常、胎儿畸形及呼吸窘迫等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能降低孕妇的体重增加状况,能改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传统的降糖药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锦州医学院试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取雄性SD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新鲜配置的20g/L链脲佐菌素溶液60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取造模成功(空腹血糖≥13.9mmol/L)大鼠50只单纯随机分为糖尿病组10只,胰岛素组和二甲双胍组各20只,另取10只尾静脉注射枸橼酸钠缓冲液的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②成模后第4天起,糖尿病组隔天皮下注射鱼精蛋白胰岛素1~2U/次维持存活,胰岛素组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4~6U/次,每天两三次),二甲双胍组灌胃二甲双胍20~30mg/(kg·d),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胰岛素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空腹血糖控制在6.4mmol/L以下。③治疗12周后,大鼠断头处死,采血测血糖和血浆胰岛素,取左心室心肌组织,常规制作电镜切片,JEOL1200EX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组和二甲双胍组显著低于糖尿病组[(7.84±3.6),(8.16±3.13),(14.00±4.00)mmol/L,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5.76±0.84)mmol/L,P>0.05]。②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二甲双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11.01±4.21),(9.48±3.56)mU/L,P>0.05],但低于胰岛素组和糖尿病组[(33.86±14.73),(23.39±13.85)mU/L,P<0.05]。③心肌超微结构: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纤维内肌节紊乱,肌原纤维变性,线粒体增多,常有肿胀变性。经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病变,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焦秀敏  许秀萍  赵晶  吕肖锋 《临床荟萃》2013,28(1):44-45,48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观察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2周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BMI均明显减低(P<0.01),FIns水平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FBG(5.6±1.5)mmol/L vs(7.0±1.8)mmol/L(P<0.01);2hPG(8.2±1.3)mmol/L vs(10.8±2.1)mmol/L(P<0.01);HbA1c(6.1±1.2)%vs(7.2±1.0)%(P<0.01);FIns(13.2±3.1)mU/L vs(11.5±2.3)mU/L(P<0.05)。结论西格列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降糖药物,且能更好的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对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4—2016-04某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研究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皮下注射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C肽及血糖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 h的胰岛素及C肽水平分别为(6.4±1.7)ml U/L、(60.2±15.8)ml U/L、(2.0±0.5)ng/mL、(6.3±1.8)ng/mL,分别低于研究组的(7.2±1.9)ml U/L、(67.5±18.7)ml U/L、(2.3±0.8)ng/m L、(7.2±2.1)ng/mL,糖化血红蛋白值、空腹和餐后的血糖水平分别为(7.9±1.1)%、(7.9±1.8)mmol/L、(10.2±3.1)mmol/L,均分别高于研究组的(7.0±1.3)%、(6.1±0.9)mmol/L、(8.6±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和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可有效增强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改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5.
严浩 《中国综合临床》2010,27(12):350-352
目的 观察并比较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45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135例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组),初始剂量500mg,2次/d,逐渐升至2500mg/d,若还未达到达标标准,则同时给予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持续用药到婴儿出生.110例进行常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组),控制血糖达标后,继续稳定治疗,直到婴儿出生.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饮食控制.观察2组母婴结局及并发症.结果 胰岛素组治疗期间体重增加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2.88±0.们)kg与(0.95±0.30)kg,t=8.31,P<0.05];子痫前期发生率二甲双胍组明显低于胰岛素组(3.8%与10.0%,x2=4.68,P<0.05);巨大儿(14.2%与23.6%,x2=6.28,P<0.05)、低血糖(8.5%与18.2%,x2=7.63,P<0.05)、黄疸症(12.3%与30.9%,x2=13.72,P<0.005)的发生率二甲双胍组明显低于胰岛素组;产后空腹血糖二甲双胍组明显高于胰岛素组[(4.68±0.33)mmol/L与(5.04±0.27)mmol/L,t=3.22,P<0.05].蛋白尿症、引产术、剖腹产、早产儿、2 h血糖、糖耐量检测异常、胎儿畸形及呼吸窘迫等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能降低孕妇的体重增加状况,能改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110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10 U/d)与二甲双胍(0.5 g,每天3次)联合治疗(T2DM组),疗程12周.另入选10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为正常对照组.观察2组研究对象基线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以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并比较T2DM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 观察前T2DM组的血糖指标及炎症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他基础临床资料没有差异(P均>0.05).经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12周后,T2DM组的血糖指标明显改善,FPG:治疗前(14.8±3.9)mmoL/L,治疗后(6.6±2.1)mmol/L;2 hPG:治疗前(17.6±3.3)mmol/L,治疗后(8.3±1.2)mmoL/L;HbA1c:治疗前(9.6±2.7)%,治疗后(6.5±0.8)%(t值分别为7.40、8.37、3.98,P均<0.01).炎症因子水平也显著下降,CRP:治疗前(8.8±2.5)mg/L,治疗后(5.5±1.4)mg/L;TNF-α:治疗前(2.9±0.6)ng/L,治疗后(1.6±0.2)ng/L;IL-6:治疗前(170.3±22.2)pg/L,治疗后(105.9±14.6)pg/L(t值分别为4.61、3.52、5.68,P均<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以改善初诊T2DM患者的糖代谢,降低患者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联合盐酸二甲双胍与盐酸吡格列酮后胰岛素减量的幅度。方法:将45例初始均以门冬胰岛素30特充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25例)和吡格列酮组(20例),观察血糖得以控制同样理想(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情况下2组治疗前后胰岛素减量的幅度。结果:治疗6周后,二甲双胍组与吡格列酮组胰岛素使用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胰岛素降低幅度大于吡格列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均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二甲双胍组在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方面优于吡格列酮组,且经济又安全。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29-1431
目的分析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二甲双胍片治疗,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片+维格列汀用药方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FGP6.55±0.94mmol/L、2h PG10.14±2.35mmol/L、Hb AlC 6.40±1.6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4±1.11mmol/L、13.35±2.31mmol/L及7.88±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GLP-1与胰岛素表达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中,二甲双胍片与维格列汀联合方案效果显著,无用药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在单纯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使用3种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对血糖及血脂的疗效情况,为老年人更好地控制血糖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将168例患者分为诺和锐三餐前皮下注射加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组(n=48)、诺和锐30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组(n=60、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加口服二甲双胍组(n=60).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回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种方案均可有效地降低FBG、2 hPG、HbA1 c、TC及LDL-C(P<0.05).治疗后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组效果优于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30组,FBG(6.2±1.5)mmol/L vs(8.1±1.8)mmol/L(P<0.05)、2 hPG(8.1±1.4)mmol/L vs(9.9±2.1)mmol/L(P<0.05)、HbA1c(7.0±1.4)%vs(8.6±1.7)%(P<0.05);但与诺和锐三餐前皮下注射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组疗效相仿(P>0.05).3种方案治疗后TC、TG、HDL-C和L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好,能更好地降低HbA1 c水平和血脂,稳定血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13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饮食控制、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6周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淀粉样蛋白A(ASAA)、趋化素、C1q/肿瘤坏死因子关蛋白9(CTRP9)。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的空腹血糖、Hb A1c、HOMA-IR为(7.13±0.70) mmol/L、(6.34±0.72)%、(2.20±0.68),均低于对照组[(7.65±0.74) mmol/L、(6.70±0.84)%、(2.67±0.75)],Fins测定值为(10.74±1.60) mU/L,高于对照组[(10.10±1.42)m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的TNF-α、IL-6、ASAA为(12.50±1.7...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岛素加二甲双胍的强化治疗方案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调节、使用磺脲类降糖药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改用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治疗,疗程为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测定了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空腹血糖(FBG)与餐后2小时血糖(2 hBG),并同时作了胰岛素(Ins)、C肽(CP)释放试验;HbA1c采用比色法测定,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胰岛素、C肽采用放免法检测,并按照HOMA稳态模型公式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I)。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强化治疗后HbA1c、FBG与2 hBG均见下降[分别为(10.6±17.6)%vs(9.8±10.4)%,(17.4±3.8)mmol/Lvs(6.5±1.1)mmol/L,(23.0±4.0)mmol/Lvs(9.1±0.7)mmol/L,均P<0.001];胰岛素峰值和Homaβ均显著升高[分别为(24.1±10.2)mU/Lvs(66.9±17.6)mU/L,(2.62±0.46)vs(4.99±0.52),均P<0.001];而IRI则略有下降([(7.89±4.13)vs(6.50±2.44),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明显增强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可用于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妊娠结局及血清中网膜素1(Omentin-1)、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GDM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两组均接受知识宣讲、饮食摄入控制、运动训练。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于餐前15~30 min注射,初次剂量0.2~0.3 U/(kg·d),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1次/d, 0.5 g/次)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GHb)],另外评估其氧化应激指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以及血清Omentin-1、Betatrophin水平,并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2 hPG、GH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空腹血糖、2 hPG、GHb水平分别为(3.85±1.01) mmol/L、(6.12...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195-3196
研究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2型糖尿病患者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诺和灵N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治疗。统计对比两组血糖情况[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达标用时]及低血糖发生情况。治疗后观察组血糖(FPG、2hPG)水平、HbA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为9.1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5)。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且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仅口服二甲双胍,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空腹血糖、夜间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空腹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2月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70/30治疗,观察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PG、早2hPG、午2hPG、晚2hP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胰岛素用量、HbA1c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参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入院的82例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每天3次,每次500mg。治疗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的同时,加用参芪注射液30mL,250mL 5%葡萄糖+4U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3个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患者血糖、心电图、心动超声及左室肥厚(LVH)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7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左室高电压,LVH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参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血糖,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疗程12周.比较联合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水平、体重指数、空腹C肽、餐后2 h C肤、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结果:空腹血糖由(13.1±1.4)mmol/L降至(5.8±1.1)mmol/L,P<0.01,早餐后2 h血糖由(21.5±3.2)mmol/L降至(7.8±2.0)mmol/L,P<0.01,中餐后2 h血糖由(17.9±3.4)mmol/L降至(7.0±1.5)mmol/L,P<0.01,晚餐后2 h血糖由(19.3±2.8)mmol/L降至(7.4±1.2)mmol/L,P<0.01,HbAlc由(12.7±1.6)%降至(6.6±1.4)%,P<0.01,餐后2 h C肽由(1 015±229)pmol/L升至(1 876±313)pmoL/L,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由-5.24±0.77升至-3.35±0.58,P<0.01.结论:此联合治疗可改善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使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血糖得到理想控制.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271-2273
选取2014年1~12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10)、观察组(n=10)和试验组(n=10)。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经过为期12w的治疗后,分别于患者空腹时、餐后0.5h、餐后1h、餐后2h检测三组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并于空腹时及餐后2h检测患者的C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餐后2h的血糖水平明显较低(P<0.05),餐后0.5h的胰岛素水平明显较低(P<0.05)。与对照组和观察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0.5h血糖、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明显较低(P<0.05),餐后0.5h胰岛素水平、餐后1h胰岛素水平、餐后2h胰岛素水平、空腹时的C肽(CP0)以及餐后2h的C肽(CP2)明显较高(P<0.05)。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减少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性,提高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值得被广泛应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将76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观察组38例给予二甲双胍与沙格列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均显著降低,胰岛素分泌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效果理想,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维生素D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12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控制血糖,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PBG)情况、维生素D水平和HbA1c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FBG和PBG分别为(6.3±1.6)、(7.9±2.0)mmol/L,对照组分别为(7.2±1.7)、(9.1±2.3)mmol/L;观察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和HbA1c的值分别为19.8(18.2~32.8)μg/L、(6.5±1.5)%,对照组分为别16.6(16.9~28.8)μg/L、(7.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对T2DM患者维生素D和HbA1c的水平改善明显,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