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分析前质量管理是指从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要求、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以及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其中涉及人员有临床医生、护士、标本运送人员及检验人员标本接收、预处理等[1].由此可见,分析前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复杂,质量缺陷隐蔽,责任难以确定,是最难而且最重要的管理阶段[2].分析前阶段约占整个检验过程全部时间的70%,在可分析出检验误差原因的病例中,出自于分析前阶段的占60%以上[3].因此想要获得准确、可靠及对临床有应用价值的检验结果,检验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该院经历的4种检验申请界面对检验科分析前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手写、纸质勾选、电脑检索、个性化组合作为的医生申请界面,监测在各种申请界面下检验结果阳性率,标本采集合格率及医生满意度3个指标,分析医生对检验项目的选择与申请、医生对检验标本的采集、医生对实验室的服务的认可等3个方面探讨申请界面对分析前质量的影响。结果手写化验单的医生满意度84.9%,检验结果阳性率为45.0%,医生采集标本合格率90.4%;纸质勾选开单界面的医生满意度82.9%,检验结果阳性率为47.9%,医生采集标本合格率89.2%;以拼音电脑检索为申请界面的医生满意度80.3%,检验结果阳性率为53.9%,医生采集标本合格率88.8%;以个性化组合菜单为单界面的医生满意度92.5%,检验结果阳性率为53.9%,医生采集标本合格率97.2%。结论个性化的检验申请界面有助于提高检验前分析质量。  相似文献   

3.
检验科的工作是“以质量为核心,以标本为中心”,临床标本是检验科的主要工作对象。标本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医嘱开始到标本的最终销毁经历许多环环相扣的节点。涉及医生、护士、转运工、检验技师、销毁工等诸多交接,这是一个标本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流过程。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一般只做到对分析中的标本信息进行管理和质量监控,没有拓展到对分析前、后的标本流程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与临床科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中,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中明确定义:分析前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该阶段始于来自临床医生的申请,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传输,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从中不难看出,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实验室以外完成的,参与者主要是医生、护士、卫生员及患者。其间环节众多,头绪繁杂,时间最长,影响检验质量潜在因素最多,是检验质量控制中最脆弱、  相似文献   

5.
重视分析前阶段的质量管理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沟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方法学的改进、人员素质的提高使检验医学发展迅速,而且检验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程度越来越广,检验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何提高检验质量,使临床医生得到患者准确信息,不仅仅是依靠检验人员,还需要临床医生和护士共同努力来保证,质量管理已成为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并成为当今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根据检验工作的特点,将实验室质量管理区分为分析前阶段、分析阶段、分析后阶段。有研究表明,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有8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不符合要求。引起检验结果错误的大部分原因是样本分析前的问题,包括医生的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几个过程,这是我们检验人员无法完全控制的因素,却是保证结果准确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护人员对这些因素缺乏深入的了解,标本的采集又不属于临床治疗部分,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使标本在分析前就已存在着对检验结果影响的因素,给疾病的诊断带来错误的判断。现在,检验人员已经意识到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检验人员主动下临床与临床医生、护士沟通,报告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6.
加强分析前生化检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前生化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 统计该院两年以来生化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标本及不合格标本,并分析这些标本导致临床不满意的原因.结果 在190 612例生化标本中发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合及不合格标本共209例,总不合格率为0.11%,其中分析前因素引起的169例,占总不合格标本的80.86%;影响分析前质量因素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溶血,占49例,其他依次是标本量少,餐后抽血,输液中同侧采血和血清中混入EDTA-K2 等.结论 分析前质量控制已成为影响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求医生、护士、护工和检验人员一起加强重视,加强培训和管理,建立周密的质量考评体系,才能全面提高生化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们对检验标本分析前变异[1]的深入研究,标本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已经得到国内各临床实验室的广泛重视。尿液分析是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其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为:保证医生检验申请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医生的检验要求,患者采集标本前的正确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  相似文献   

8.
邓宗奎  胡瑾  伍桂枝  柏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504-1504,F0003
实验室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方面。而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因其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之多,从医生选择检验项目、提出检验申请,到患者的检验前准备、护士采集与运送标本等,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搞好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测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DCA循环法在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中的效果。方法对PDCA循环管理前,检验分析前标本的不合格率,各种类型标本不合格原因,以及患者对检验科的满意度进行量化分析,根据PDCA循环管理步骤,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后,医生对检验项目的认知、检验科自身专业素养与服务态度、输送队的标本转运效率及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均有较大的提升。其中,2014年1-4月、5-8月较9-12月标本不合格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标本重复送检导致的标本不合格率无明显变化外,其余由于医生、护士、标本转运环节造成的标本不合格率均有所降低。患者对检验科的满意度由1-4月的79.01%上升至9-12月的83.05%,患者的满意度提高。结论在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中引入PDCA循环能够有效提高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临床检验科加强分析前质量管理应采取的举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庆华  黄金  陈晖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2):169-169,194
<正>分析前阶段是指从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要求、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以及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其中涉及人员有临床医生、护士、标本运送人员及实验室标本接收、预  相似文献   

11.
护士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与检验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医学检验的迅猛发展,检验项目日益繁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检验的质量控制越来越重要,检验质量控制包括:医生申请、患准备、采取标本、转送标本、处理标本、测定标本、登记和填发报告,八道程序任何一道发生紊乱,都将影响检验质量。而在这八道程序中患准备、采取标本、转运标本三个五一节是由护士来完成,因此护士的这一部分工作也成了检验质量全面控制的一个重点,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根据护士工作的特点,下面分析阐述护士标本采集在检验质控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此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个方面。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1],检验分析前期错误中65%出自临床护理工作[2]。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送检3个方面浅谈临床护士在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临床实验室的功能为在受控的情况下,收集、处理、分析血液、体液和其他组织标本并将结果报告给申请者。同时提供诊断和治疗有益的参考信息^[1]。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分析前阶段是从医生选择检验项目提出检验申请直至将检验样本送至实验室,它包括临床医生正确的选择检验项目、患者的准备以及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士在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环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医生选择检验项目并开申请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保存、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与护理人员密切相关的有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保存、运送。正确地、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好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工作主要是由护士来完成的,因此临床护士在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也就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田佳乐  戴燕  李冬  万海英 《检验医学》2012,(10):844-848
目的为了提高检验分析前环节的质量,利用信息系统对标本流程中的实验室前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实时提示、查询与监控。方法改进现有的电子检验申请单模式,实时跟踪、控制标本采集及运送过程中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并将标本采集的质量要求及检验项目的相关临床知识要点融入到开单与执行医嘱过程。结果 (1)为临床提供个性化专科或专病种检验申请项目单,如"急诊检验申请项目单",将可供急诊检验的项目集中于此,全院统一,非此单中所开检验申请一律视为非急诊项目;(2)在医生开单界面,随时通过双击鼠标查看检验项目:名称、标本种类、检测方法、标本采集要求、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干扰因素及检验报告出具时间等内容;(3)护士执行医嘱时,每条检验项目行一栏均显示此项目的抗凝管类别或标本杯的条码前缀、采集量、采集要求及检验报告出具时间等内容;(4)所有人员均可通过"标本状态查询"功能,实时了解标本采集、签发、签收、处理、报告发送、报告打印等系列执行状态信息;(5)护士可通过"标本签收、退回"功能,查询本病区退回标本的原因、时间及操作人员信息。结论将检验分析前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融入信息系统,不仅方便临床医护实时了解检验相关知识的要求,而且完善了实验室对临床医护的培训、沟通体系,受到检验人员及临床医护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6.
检验医学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部分。对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检验科已有了较明确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且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自动化仪器、商品试剂等均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再加上检验报告双人核查制度、异常结果复查制度等措施均已完善,使临床标本在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有了保障。但在分析前的质量,包括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运送等,检验人员往往无法控制。在目前的医疗流程中,检验人员无法直接与患者沟通,由临床医生、护士告知患者各种化验检查前的注意事项,解答患者对检验前的准备、检验结果等各方面的疑问。即使是住院患者,通常由护士或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留取标本。这样的流程容易造成化验前患者准备不足、标本采集方法不当等多种问题,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此,我们运用六西格玛(6σ)方法对标本分析前质量流程进行改进,期望将标本分析前影响质量的缺陷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过医院信息化检验医嘱闭环执行系统的应用和实践,减少差错发生、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方法将执行检验医嘱的全过程所有数据自动录入医院信息系统,从医嘱开立、标本采集、送检、检测、报告单交接五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对每一步实时检查和确认,实行医嘱执行的闭环管理。比较应用该系统前(2011年)及应用后(2012年)骨科-病区的标本检测前错误发生率、报告单的发送准确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医生满意度等。结果标本检测前错误发生率由0.88%下降到0.2%,检验报告单的发送准确率由99.6%提高到99.96%,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缩短0.5d,临床医生满意度由86%提高到95%。结论检验医嘱闭环执行系统的应用可预防和减少人为差错,明显提高护士对检验医嘱执行的准确性,规范了各部门的交接流程,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质量监控,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血培养标本的合格率。方法通过检验科对血培养标本质量信息反馈、感染监控科监测信息反馈和本科医生意见反馈,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制定实施计划、方法,并跟踪落实。具体包括:成立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全体护士增强血培养标本管理意识,规范采集标本的流程,检验科、感染监控科及本科医生积极配合和监督,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等措施。结果实施改进措施5个月后,血培养标本不合格率从实施前的30.3%下降到5.41%。医院季度感染监测情况反馈,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由73.33%上升到93.33%。医生对护士的采血技术和操作规范满意度由91.1%上升到97.8%。结论遵循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原则,细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切实提高护理质量,能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和护士服务意识,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分析前个性化功能设计与实现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帮助医生开具科学合理的检验申请。方法通过由检验专家和临床医生讨论研究提出个性化检验项目组合开单申请、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标本采集指南等需求,设计出一套由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检验申请页面,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结果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个性化设计完成之后,医生的开单时间极大的缩短;漏开检验项目比率也显著减少;标本不合格率也显著下降。结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析前个性化功能的实现可以帮助医生高效便捷的开具检验申请单,指导护理人员科学合理的采集检验标本,降低标本不合格率,规范检验分析前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20.
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取决于质量控制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环节,而其中分析前阶段是从医生选择检验项目提出检验申请直至检验样本送至实验室,它包括临床医生正确的选择检验项目,患者的准备以及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1]。分析前质量控制是确保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而这一环节也是检验科质量控制体系中最薄弱以及最容易忽视的一环。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60%~70%[2]。实验室要保证检验质量,就必须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在分析前各个阶段采取对应措施。这对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十分重要。现将笔者所在实验室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经验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