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ALP、PSA及其相关指标(fPSA、fPSA/tPSA、PSAD)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及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167例前列腺癌患者。以ECT、X线片、CT/MRI或骨活检诊断骨转移,分析ALP、PSA、fPSA、fPSA/tPSA、PSAD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及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167例前列腺癌患者中骨转移104例(62.3%),非骨转移63例(37.7%)。骨转移组ALP、PSA及PSAD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均P〈0.01),而两组间fPSA/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A〉50ng/ml组骨转移率明显高于PSA〉20~50ng/ml组、〉10~20ng/ml组和≤10ng/ml组(均P〈0.05);ALP〉90U/L组骨转移率明显高于ALP≤90U/L组(P〈0.05);PSAD〉0.4ng.ml-1.cm-3组骨转移率明显高于PSAD≤0.4ng.ml-1.cm-3组(P〈0.05)。以ALP〉90U/L、PSA〉50ng/ml和PSAD〉0.4ng.ml-1.cm-3为界分别分析ALP、PSA、PSAD、PSA+ALP、PSA+PSAD和PSA+PSAD+ALP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预测价值,发现指标联合应用后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较单一指标好,PSA+PSAD+ALP联合应用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最佳,分别为100%、79.17%、91.38%及100%。结论 ALP、PSA及PSAD均为判断前列腺癌患者有无骨转移的可靠指标,PSA+PSAD+ALP联合应用有助于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当患者PSA〈50ng/ml、PSAD〈0.4ng.ml-1.cm-3及ALP〈90U/L时,几乎可排除骨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上海市健康男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以及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华东疗养院健康体检的4 390名上海男性,根据年龄分成4组:<50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分析各组血清PSA水平。结果年龄与血清PSA呈显著相关(r=0.294,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组内平均PSA浓度逐渐增加。不同年龄段的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50岁组1.80 ng/mL,50~59岁组2.50 ng/mL,60~69岁组3.60 ng/mL,≥70岁组6.30 ng/mL。结论为了增加PSA检测对不同年龄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应采用不同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总结183例TNM分期为T3~T4前列腺癌的症状和PSA、DRE、ECT、CT或MRI检查结果.结果:183例T3~T4前列腺癌中均有排尿梗阻或尿路刺激症状,178例PSA>4 ng/ml,157例DRE扪及前列腺结节或包膜浸润,CT或MRI显示148例前列腺包膜或精囊受累,ECT显示69例骨转移.结论:加强前列腺癌相关知识宣传,对有尿路梗阻症状男性行PSA和DRE检查是发现早期前列腺癌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上海市健康男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以及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华东疗养院健康体检的4390名上海男性,根据年龄分成4组:〈50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分析各组血清PSA水平。结果年龄与血清PSA呈显著相关(r=0.294,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组内平均PSA浓度逐渐增加。不同年龄段的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50岁组1.80ng/mL,50~59岁组2.50ng/mL,60~69岁组3.60ng/mL,≥70岁组6.30ng/mL。结论为了增加PSA检测对不同年龄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应采用不同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5.
王芳莲 《中国疗养医学》2012,(11):1036-1037
1临床资料2009—2011年,我所先后有4名老干部在体检时化验出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不同程度升高,分别为69.9ng/mL、33.4ng/mL、39.5ng/mL、24.8ng/mL。随后经B超、核磁共振以及前列腺穿刺等确诊为前列腺癌。4人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78岁,平均年龄83岁,均患前列腺增生,并身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以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癌症组)、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增生组)患者进行外周血PSA、PAP以及TSGF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当PSA≤4ng/ml、4≤PSA≤10ng/ml时,两组的PS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癌症组的TSGF、PAP水平显著高于增生组(P<0.05)。当1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的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586例体检的适龄中老年男性测定PSA、fPSA水平,并按年龄分为4组观察其变化。结果各组PSA,fPSA比较,>40~≤50岁组与>50~≤60岁组、>60~≤70岁组、>70岁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60~≤70岁组、>70岁组与>40~≤50岁组、>50~≤6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70岁组与>70岁组均为老龄组,其PSA、fPS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男性40岁开始就应定期做PSA检测,以降低前列腺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徐颖  徐晓辉  田华  何涛 《华西医学》2010,(7):1294-1296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测定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0月50例前列腺癌(PCa)患者骨显像结果及PSA、ALP、BAP测定结果。结果 50例Pca患者骨显像阳性率为70.0%。35例Pca骨转移患者分布在PSA〉20.0ng/mL时占97.1%,BAP〉20.1μg/L时占88.6%,ALP〉130.0μg/L时占94.3%。血清PSA、ALP、BAP水平随着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分级的增高而逐步增高,呈高度正相关。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仍然是目前诊断PCa骨转移的主要方法;PSA、ALP、BAP亦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PSA〉20.0ng/mL时,患者应常规行全身骨显像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7例疑似前列腺占位病变患者,行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并与病理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77例患者中,检出良性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症者占27.3%、前列腺不典型增生占10.4%、前列腺癌占62.3%。将患者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分为4组,4-10 ng/mL组、10-20 ng/mL组、20-50 ng/mL组、〉50 ng/mL组,各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20.0%(3/15)、43.8%(7/16)、71.4%(15/21)和92.0%(23/25)。与4-10 ng/mL组比较,其他各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均显著提高(P〈0.05,P〈0.005,P〈0.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1.7%(9/77)。结论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多点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讨论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多点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直肠指检阳性和(或)PSA>4 ng/ml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多点穿刺活检.结果本组32例(32/97,占33%)确诊为前列腺癌,所有接受穿刺的患者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多点穿刺可为临床提供明确的前列腺癌组织学诊断,穿刺操作简便安全,取材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0例前列腺癌患者,70例良性疾病患者全部进行血清PSA,FPSA检测,并同时对80例临床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另选择60例健康男性检测血清PSA,FPSA结果作为对照组。并计算FPSA/PsA比值。【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组患者血清PSA,FPSA结果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健康男性(P〈0.01)。【结论]PSA,FPSA检测联合骨显像对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不同区间内超声造影、增强MRI及其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32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MRI检查,并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证实。根据不同PSA分为3组:4.0 ng/ml≤PSA10.0 ng/ml组54例,10.0 ng/ml≤PSA20.0 ng/ml组40例,PSA≥20.0 ng/ml组38例,比较各组两种诊断方法及其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4.0 ng/ml≤PSA10.0 ng/ml组中,超声造影、增强MRI及其联合应用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82.00%、96.00%及80.00%,增强MRI与超声造影和联合应用的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 ng/ml≤PSA20.0 ng/ml组中,超声造影、增强MRI及其联合应用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42.86%、52.38%及80.95%,特异性分别为73.68%、68.42%及63.16%,二者联合应用与单一方法的诊断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A≥20.0 ng/ml组中,32例前列腺癌,三种方法均准确诊断。结论前列腺癌患者为4.0 ng/ml≤PSA10.0 ng/m时,增强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有诊断优势;为10.0 ng/ml≤PSA20.0 ng/ml区间,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具有诊断优势;PSA≥20.0 ng/ml时,超声造影检查简便,可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定位准确性,具有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特异性抗原(F—PSA)及PSA密度(PSAD)的变化规律,结合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探讨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男性患者共148例行血清PSA的测定,并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活检术,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慢性前列腺炎组,并对各组数据予以统计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T—PSA、F—PSA及PSAD值均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组,比较不同T—PSA浓度与前列腺癌发生率的关系表明,T—PSA〉10ng/ml时其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ng/ml〈T—PSA及4ng/ml〈T—PSA〈10ng/ml组,而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组间无显著差异。F/T—PSA比值在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T—PSA与F—PSA值在高危前列腺癌人群筛查中具有极大实用价值,实施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的组织活检术应作为确诊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与病理分级及PSA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骨显像诊断骨转移与病理分级及血清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的关系,探讨其发生骨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进行全身骨显像和术后进行病理分级,同时观察这些患者的术前血清PSA的水平。结果:77例前列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中有33例发生骨转移,占42.86%(33/77)。其中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之间骨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别有显著性;随着PSA值的升高,骨转移的比例也明显增加,PSA大于PSA 20ng/ml时骨转移率为54.90%。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与分化程度、血清PSA值有一定关系,低分化或PSA大于PSA 20ng/ml发生骨转移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3~2010年我院51例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或骨转移瘤病理证实.骨转移通过静脉注射555 ~ 925 MBq 99mTc-MDP后通过SPECT/CT采集分析证实,部分经骨肿瘤切除或骨穿刺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接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的内分泌治疗.统计其骨转移的部位分布以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和Gleason评分对骨转移的预测,分析内分泌治疗对骨痛缓解的有效性和生存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55 ~ 85岁,平均(72.5±8.5)岁.初诊时骨转移的发生率为92.2% (47/51).骨盆转移占21.5%,腰椎转移占29.0%,胸椎转移占15.0%,颈椎转移占3.7%.其中PSA ≥20 ng/ml者44例(86.2%),其骨转移率达100%;DRE检查阳性者39例(76.5%);Gleason≥8分者20例(39.2%);cTNM分期≥T3期者39例(76.5%).经治疗后80%的患者骨痛症状缓解.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8.7%、67.8%、54.1%.结论中老年男性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要考虑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若患者PSA≥20 ng/ml,DRE触及结节,Gleason≥8分,cTNM分期≥I3期,发生骨转移的机会大.转移以骨盆、腰椎转移率最高.内分泌治疗可有效缓解骨痛和转移进展.PSA与骨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于50岁以上无前列腺癌老年人,确定血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的范围.方法以每隔10岁为一年龄段,检测104例无前列腺癌男性的血清,取平均值(x)和标准差(s). 结果血清中PSA水平分别为:50~59岁组1.32±1.10ng/ml;60~69岁组1.91±1.72ng/ml;70~79岁组2.36±1.98ng/ml.各年龄组PSA水平最大值(x+2s)分别为3.5ng/ml、5.4ng/ml、6.3ng/ml. 结论新的上限值对60~69岁的准确性较高,而对70~79岁组准确性较低.更大规模地重复并改进实验方法,解决PSA上限值的不准确性,可使PSA值与年龄的关系更有效地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潘秀军  沈霞 《检验医学》2005,20(2):89-91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T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55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PCa)患者和10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以TPSA>4.0 ng/m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3.1%;以(F/T)PSA<0.15作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0.8%.TPSA在4.0~20.0 ng/ml时,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T)PSA比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a组显著低于BPH组.结论以0.15作为临界判断点,(F/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20.0 ng/ml范围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男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确定各年龄组中PSA在诊断前列腺癌时的最佳临界值,计算各年龄组曲线下面积、比较不分组和按年龄分组后应用PSA诊断前列腺癌时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93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和88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体检健康人员(正常对照组).按年龄分为三组:45~60岁为Ⅰ组;61~70岁为Ⅱ组;>71岁为Ⅲ组.所有对象均测定血清PSA.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PSA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MedCalc软件分别绘制三个年龄组的ROC曲线,比较不分组和按年龄分组后应用PSA诊断前列腺癌时的准确性.结果 Pearson相关系数为0.329,P值为0.021,ROC曲线分析表明:Ⅰ组最佳临界值为4.8 ng/ml,AUC面积为0.898;Ⅱ组最佳临界值为6.2 ng/ml,AUC面积为0.902;Ⅲ组最佳临界值为7.5 ng/ml,AUC面积为0.913.与不分组时的ROC曲线比较(AUC面积为0.848 ),分组后各组AUC面积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 男性血清PSA水平与年龄密切相关;按年龄分层界定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界值,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及移行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r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of transition zone,PSAD-TZ)用于前列腺癌筛选时前列腺体积和患者年龄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PSA升高和(或)直肠指检异常疑诊前列腺癌而进行直肠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的295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活检结果分为BPH组(193例)和前列腺癌组(102例),比较2组中不同前列腺体积以及不同年龄段的PSA、PSAD及PSAD-TZ水平。结果:当前列腺体积小于或等于50mL时,BPH组的PSA、PSAD及PSAD-TZ值与前列腺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前列腺体积大于50mL时,2组的PS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AD及PSAD-TZ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组的PSA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均为P〈0.01)。在50-59岁者和60-69岁者中,2组的PSAD及PSAD-TZ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在70~79岁者中,2组的PSAD及PSA-TZ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列腺体积小于或等于50mL时,检测PSA、PSAD及PSAD-TZ值对前列腺癌的筛选有重要意义,而前列腺体积大于50mL时,需结合PSAD、PSAD-TZ值以及患者的年龄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T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良恶 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55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 (PCa)患者和10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 以 TPSA>4.0ng/m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3.1%;以(F/T)PSA<0.15作为临界 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0.8%。TPSA在4.0~20.0ng/ml时,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 无显著性(P>0.05),而(F/T)PSA比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a组显著低于BPH组。结论 以0.15作 为临界判断点,(F/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20.0ng/ml范围 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