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变化,以评价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60例AMI患者(将80例成功实施PCI的AMI患者为PCI组;将80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AMI患者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及8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AT-Ⅲ、D-dimer水平。结果PCI组和保守治疗组治疗前AT-Ⅲ、D-dime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组和保守治疗组在治疗后3d、7d、14d的AT-Ⅲ、D-dime水平与治疗后12h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组治疗后12h的D-dime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连续监测AMI治疗期间的AT-Ⅲ和D-dimer水平,有助于指导AMI的治疗和预后判断,降低PCI治疗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检测结果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98例产后出血的临产孕妇及284例正常生产的临产孕妇血浆D-D、Fib及AT-Ⅲ的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198例产后出血的临产孕妇与284例正常生产的临产孕妇比较发现,产后出血的临产孕妇血浆D-D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生产的临产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及AT-Ⅲ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正常生产的临产孕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浆D-D、Fib及AT-Ⅲ的检测对产后出血及其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测、预防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烨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4905-4906
纤溶、抗凝和凝血系统是维持机体出血与止血平衡的重要因素,当这些系统中某些因子的数量或功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出血或形成血栓。因此测定这些因子的改变有助于诊断易栓症和监测血浆凝血状态。本文主要介绍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正常晚期妊娠妇女抗凝及纤溶的变化.方法 检测162例正常晚孕妇女和115例来本院健康体检的正常非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晚孕组的FIB:(5.313&#177;0.349) g/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二聚体:(0.57&#177;0.25) mg/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Ⅲ:78.43&#177;10.25%,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晚期妊娠妇女血液呈生理性的高凝状态.AT-Ⅲ、FIB、D-D的联合检测对于评价晚期妊娠妇女的凝血功能状态,预测晚期妊娠妇女在分娩过程中发生血栓事件的可能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含量,探讨肝癌患者Fg和D-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以及转移与否的关系,评价其在肝癌辅助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取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未转移组30例、转移组22例、治疗组17例)、60例正常对照组的静脉血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Fg和D-D的含量。结果 30例未转移肝癌患者Fg含量升高、D-D含量明显升高;2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g和D-D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例治疗组Fg和D-D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Fg和D-D含量的变化与肝癌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可作为肝癌的鉴别诊断及预后的一项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102例)/对照组(经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86例)的D—D和Fib的含量。其中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8例。[结果]冠心病组的AMI和UAP的D—D和Fib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和Fib均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反映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 IB )和D-二聚体(D-D )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水平,并分析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 FIB、D-D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患者组FIB、D-D水平与HbA1c呈正相关。结论血浆FIB、D-D水平能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监测微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STA-Compact(法国)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Ⅲ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变化,并观察二者水平变化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和ReaderII金标定量分析仪对60例不同组别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Fib和D—D水平检测。结果初治组和难治转移组血浆Fib和D—D含量明显升高,治疗缓解组较初治组和难治转移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血浆Fib和D—D含量变化与肺癌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及预后发展显著相关,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敏感性高,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估及判断预后的十分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王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500-1501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对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骨折患者进行FDP及DD血浆水平测定.结果 骨折患者血浆FDP及DD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患者FDP和DD的阳性率分别为42.9%(18/42)、54.8%(23/42).结论动态监测FDP和DD水平,可密切关注体内凝血及纤溶的状况,有助于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 PAgT采用比浊法,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D-D和Fib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脑梗死患者组100例与健康对照组60例进行上述4个项目的检测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组AT-Ⅲ为(80.01±11.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Fib和PAgT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参考指标。结论 PAgT、AT-Ⅲ、D-D与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诊断和判断病情的监测标志物,为脑梗死的动态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与冠心病(coronaryheandisease,CH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CHD组56例和CHD组100例.同期测定各组Hs—CRP、D—D和FIB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与非CHD组间基线水平比较,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D组血清Hs-CRP、FIB、D—D水平均高于非CH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HD各组血清Hs—CRP、FIB、D—D水平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高均呈递增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支病变组Hs—CRP、FIB、D—D水平均高于双支病变组(P均〈0.05)和单支病变组(P均〈0.01),双支病变组Hs—CRP、D—D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Hs—CRP、FIB、D—D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AT-Ⅲ活性(%)分别为89.04±13.32,86.64±11.07和102.33±9.39.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AT-Ⅲ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及SA组血浆Fib含量(g/L)分别为3.93±1.42,3.83±1.12和3.20±0.73.AMI组和UA组血浆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组血浆AT-Ⅲ活性较S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Ⅲ活性及Fib水平的变化是鉴别各种冠心病发生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断为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00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 2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38±0.91)g/L,对照组为(2.65±0.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D-二聚体的平方根STEMI组为(13.23±5.08)μg/L,对照组为(9.40±5.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P<0.01).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比值的平方根STEMI组为(9.11±4.13),对照组为(5.9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1).结论 STEMI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提示在STEMI急性期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  相似文献   

15.
妊妇常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超出一定范围的高凝便是病理变化,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时出现的异常高凝状态.本研究检测了133例妊妇不同时期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以探讨妊娠期间凝血和纤溶功能动态变化,为预防和诊断妊高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和D 二聚体(D dimer,D D)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对6 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血浆Fi和D D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资料:急性颅脑损伤组6 0例,男33例,女2 7例,年龄5 2~75岁,平均(6 3.5±1 1 .5 )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患者入院时均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重型(GCS3~8分) 2 2例、中型(GCS9~1 2分) 1 0例、轻型(GCS1 3~1 5分) 2 8例。对照组30例,男1 8例,女1 2例,年龄4 8~73岁,平均(6 0 .3±1 1 .8)岁,系健康体检者。2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肝硬化患者128例,其中有PVT者16例为血栓组,无PVT者112例为无血栓组,测定2组血浆FIB、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栓组血浆FIB水平为(1.68±0.41) g/L,D-D水平为(0.96±0.14)mg/L;无血栓组血浆FIB水平为(2.58±0.64)g/L,D-D水平为(0.35±0.11)mg/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监测血浆FIB,D-D水平有助于临床预测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检测在评估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该院确诊的250例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初诊组:明确诊断后,在未进行任何治疗前采集标本进行检测),根据治疗后随访结果分为肿瘤复发组、肿瘤缓解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Angle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指数(CI值)],以及FIB和DD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肿瘤初诊组及肿瘤复发组TEG的R值和K值明显降低,Angle角、MA值和CI值明显升高,DD和FI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肿瘤缓解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初诊组比较,肿瘤缓解组TEG的R值和K值明显升高,Angle角、MA值和CI值明显降低,DD和FIB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初诊组比较,肿瘤复发组R值明显降低,Angle角和CI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缓解组比较,肿瘤复发组TEG的R值和K值明显降低,Angle角、MA值和CI值明显升高,DD和FI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8.4%的恶性肿瘤患者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TEG参数或FIB或DD异常,其中DD异常率最高,MA次之。结论应用TEG、FIB及DD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完整、真实地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以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更好地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VT )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和FBG的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的变化规律。方法 测定了86例ADVT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明确诊断即时、溶栓24小时、溶栓72小时、溶栓7天以及溶栓第14天) 的D-二聚体(D-Dimer, D-D) 、FBG和FDP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 经F检验,明确诊断后即时及治疗24小时血清D-D水平高于72小时、7天以及14天(P <0.05);治疗24小时、72小时以及7天的血清FDP水平高于诊断即时以及14天(P <0.05)。经t检验,和诊断即时、治疗24小时以及72小时相比较,治疗7天以及14天的血清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FBG和FDP水平呈负相关( r = -0.78,P<0.05)。血清FBG基础水平≥4.5g/L的患者的血栓完全消散的百分率低(P<0.05)。结论 临床上联合检测D-D、FBG和FDP可能有助于判断ADVT的病理生理状态和评估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王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371-1373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肺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27例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肺癌及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浆DD及FIB水平进行测定,以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DD及FIB与各肺部疾病的关系.结果 肺部疾病各组与对照组DD和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及纤溶的异常在肺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