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 687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 687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2.18%,抗-HCV阳性率为0.90%,抗-HIV阳性率为0.05%,抗-TP阳性率为0.57%。结论做好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的检测工作,对掌握受血者的感染状况,判定医疗纠纷责任,预防和减少因输血治疗造成的医疗纠纷,以及对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的自身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莉  吴书笔  朱合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2):2789-2789,2791
目的探讨拟受血者输血前各项血液传播性疾病血清标志物情况。方法对15 055例拟受血者血液传播疾病血清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拟受血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梅毒螺旋体(抗-TP)检测采用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3种方法检测。结果抗-HCV阳性率为1.67%,抗-HIV阳性率0.03%。单独ELISA检测抗-TP阳性、ELISA和RPR检测抗-TP均阳性、单独RPR检测抗-TP阳性率分别为2.76%、0.58%和0.03%。15例同时抗-HCV和抗-TP阳性。结论做好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不仅可以了解该地区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情况,还可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及医源性感染,保证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进行检测。结果 13 013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4.00%、0.60%、0.26%、1.41%,总阳性率为16.27%。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血源性疾病感染水平较高,强化检测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增强医护人员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减少医疗纠纷,因此对患者进行输血及手术前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受血者输血后罹患感染疾病引起的医疗纠纷日益增多[1,2]。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感染率,但输血并非是感染的唯一途径[3],为此,国家卫生部要求对有输血可能的患者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检查,以明确在输血前是否已感染相关疾病,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保护患者、医院和采供血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作者对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等4项感染指标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 245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梅毒酶联免疫吸附(TP-ELISA)试验.结果 HBsAg阳性率9.2%,HCV阳性率0.62%,TP-ELISA阳性率0.55%,HIV为0%.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有益,而且保证输血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 236例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总阳性率为14.06%,其中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HBsAg 11.80%、抗-HCV0.99%、抗-TP 1.39%。结论对输血和手术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控制感染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梧州市中医医院4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分析进行手术前、产前、输血前检测术前4项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梧州市中医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30 254例标本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的检测结果,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用ELISA检测,抗-TP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TRUST)。结果HBsAg阳性率为9.12%,抗-HCV为0.56%,抗-HIV1/2为0.25%,抗-TP为0.5%,总阳性率为10.43%。结论检测术前4项,可以及时了解患者这4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对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以及有效地降低医患矛盾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0年汉中市住院患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本院2010年1~12月21 992例住院患者进行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l/2).结果 总阳性率为10.14%,HBsAg阳性率为7.26%,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76%.梅毒螺旋体抗体为2.08%,抗-HIVl/2阳性率为0.05%.结论 本院患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为相关疾病的防治及控制其传播起到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发生因输血感染疾病的医疗纠纷时医院不能出示有力证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凝集法、胶体硒标法检测4 015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分2个时间段进行统计(2001~2003年,2004~2006年).结果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表面抗原2个时间段阳性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下称丙肝)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凉山州受血者输血前除乙肝病毒外,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项感染性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在临床输血前测定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在我院各科住院,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的3 926例患者的输血前四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12.33%,梅毒抗-TP阳性率2.42%,抗-HCV阳性率1.53%,抗-HIV阳性率为4.87%。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及时了解其输血前的感染状况,同时对阳性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对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控制医院内感染,妥善保存原始资料防范输血纠纷的发生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受血患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5 790例拟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患者受血前进行常见传染性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以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检测。计算5 790例受血患者输血前各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不同科室患者各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以及不同性别患者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结果HBsAg的阳性率最高,为18.2%;抗-HIV的阳性率最低,仅为0.26%;HBsAg与抗-HIV在妇产科中的阳性率最高,抗-HCV与抗-TP的阳性率在各科室中基本一致。男性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的阳性率都高于女性受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对受血患者进行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非常有必要,能够有效阻断肝炎、艾滋病以及梅毒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保护广大受血者和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受血者在输血前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传染病指标的感染状况和受血者的相关疾病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近4年的受血者4373例进行输血前4项检查。相关疾病的统计按照受血者的临床出院诊断进行统计。结果 4373例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查的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19.41%、抗-HCV3.18%、抗-HIV1/20.11%、抗-TP1.17%。结论本组样本受血者资料分析表明,输血前4项检查中HB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同时还可以减少输血的医疗纠纷及隐患,有利于受血者的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接受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本院295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4项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36%,抗-HCV阳性率1.76%,抗-HIV阳性率0.03%,梅毒抗体阳性率1.18%。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对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患纠纷,降低院内感染,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儿童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预防和避免因临床手术或输血引起医疗纠纷和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对14 266例输血前患儿血清,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采用明胶颗粒凝集(TPPA)法进行梅毒螺旋体(TP)特异抗体检测.结果 14 266例儿童患者输血前HBsAg阳性率为1.05%;HBsAb阳性率为86.32%;抗-HCV阳性率为0.196%;抗-HIV阳性率为0.021% ;抗-TP阳性率为0.161%.结论 儿童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阳性率均低于一般人群,母婴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这些传染病的重要途径,患儿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有利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对于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血液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探讨其检测的意义。方法对需要输血的患者103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型性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抗体)。结果HBsAg的阳性率为4.83%,抗HCV-IgG的阳性率为0.87%,梅毒的感染率为0.39%,HIV抗体的阳性率为0%。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是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和预防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以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该院输血患者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感染情况,以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并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 182例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用时间分辨荧光法对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 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阳性率为10.08%,其次为抗-TP感染,阳性率为1.60%,抗-HCV感染率为0.55%,HIV感染率为0%.其中男性HBsAg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项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非常重要,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也对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0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出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对患者血清中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进行检测。结果 100例输血患者中女性患者血清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 4种标志物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抗-HCV和HBsAg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40岁,HBsAg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岁;抗-TP和抗-HIV阳性率在各个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标志物阳性率排在前三位的科室分别为普外科(25.81%)、血液科(22.58%)和肿瘤科(16.13%)。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血清中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进行检测,有助于减少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告受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4项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引起基层检验人员对输血前检验的重视.方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51%、0.46%、2.16%、1.54%.结论 开展输血前检验十分重要,提醒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注意自我保护,可避免因临床输血带来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病毒(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明胶凝集法检测534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和400例非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血清样本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结果流浪精神障碍患者HBsAg、抗-HBs、抗-HCV、抗-Tp和抗-HIV的阳性率分别是12.36%、36.32%、1.49%、4.68%、0.00%;抗-HBs、抗-HBe阳性率高于非流浪精神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性别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浪精神障碍患者HBV感染率高,专科医院应加强监测,预防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的发生并对患者保护性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2014-2015年的孕妇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相关项目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了解孕妇4种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美国雅培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乙型肝炎五项和梅毒特异性抗体;TRUST试剂盒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测。结果 6 930例孕妇4种传染病检测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最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54%;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0.5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3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未检测出阳性者。有3例患者出现混合感染。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结果显示,乙型肝炎e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相关性良好,但阴性者不能排除病毒高度复制的可能。结论备孕妇女应及早进行4种传染病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母婴垂直传播,有利于优生优育及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