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9名健康对照者和80例AMI患者急性期的血浆BNP浓度,并对AMI患者在住院期及随后平均1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预后状况。结果AMI患者发作期血浆BNP浓度(1784.40±1593.40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2.93±32.32ng/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随访结果显示,其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在AMI期间的BNP浓度(2230.81±870.28ng/L)明显高于未发生组(1374.50±1011.42ng/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BNP浓度越高,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机率越大,BNP浓度<1 500ng/L,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BNP浓度1 500~3 000ng/L,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2.86%,BNP浓度>3 000ng/L,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2.5%,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NP浓度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子。结论BNP浓度与AMI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发生心血管事件组的BNP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并且BNP浓度越高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越高,BNP可作为AM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超敏肌钙蛋白T(hs-Tn T)、脑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2例为CHD组,其中按临床类型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14例;另选1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s-Tn T和BNP,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hs-Tn T、BNP、hs-CRP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组hs-Tn T、BNP、hs CRP平均浓度显著高于UAP组和S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患者hs-Tn T、BNP、hs-CRP浓度水平稍高于SAP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浆hs-Tn T与BNP、hs-CRP均呈正相关。结论不同类型CHD患者hs-Tn T、BNP、hs-CRP浓度水平不同,联合检测hs-Tn T、BNP、hs-CRP浓度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CHD诊断、治疗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峰值浓度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8例AMI患者入院即刻、6、12、18、24小时,第3、5、7天血浆BNP浓度,经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平均12个月的随访,观察早期再灌注组与非早期再灌注组患者的血浆BNP峰值浓度的差异,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的血浆BNP峰值浓度的差异。结果AMI后血浆BNP第一峰值浓度(386.3±114.0)ng/L和第二峰值浓度(296.5±96.2)ng/L均呈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27.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AMI患者BNP第二峰值浓度[(301±97.7)ng/L对(176.4±105.6)ng/L(P<0.01)];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浆BNP第一、第二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406.5±98.2)ng/L,(348.4±99.3)ng/L对(341.1±104.3)ng/L,(224.9±92.5)ng/L(P<0.01)]。结论BNP可作为AMI后评估预后的血浆标记物之一。积极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有助于血浆脑钠素峰值浓度的降低和AMI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B型尿钠肽(BNP)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选取140例AMI患者(AMI组)及125例健康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浆Hcy和BNP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AMI组血浆BNP[(585.24±155.37)pg/mL]和Hcy[(33.4±9.84)μmol/L]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经治疗后血浆BNP和Hcy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AMI患者血浆BNP和Hcy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AMI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和Hcy可作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AMI的重要指标,并可作为预测AMI患者远期康复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脑钠素(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危险度的评价及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诊断为AMI患者为AMI组(n=64),其余为非AMI组(n=40),AMI组患者随访6个月,再根据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和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中BNP水平;采用凝固法检测Fbg水平。分析血浆Fbg和BNP对AMI危险度的评价及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AMI组血浆Fbg、BNP水平高于非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状动脉危险程度逐渐加重,血浆Fbg与BN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Fbg、BNP水平呈正相关(r=0.728,P0.001;r=0.824,P0.001)。6个月后随访AMI患者,事件组血浆Fbg、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事件组心力衰竭血浆Fbg、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诊断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62.50%,曲线下面积(AUC)为0.783;BNP诊断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54.68%,AUC为0.700;Fbg、BNP联合检测其诊断灵敏度为76.56%,特异度为80.00%,AUC为0.845。结论血浆Fbg、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患者心肌受损情况,预测病危程度与预后效果,有效指导AMI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改善患者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AMI患者检测血浆BNP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发病后24血浆BNP水平在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结果(1713.6±687.03)ng/L,明显高于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P<0.01;②试验组与对照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的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血浆BNP可作为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浊度法测定89例CHF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BNP以及血清CRP浓度。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方案对CHF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结果 CHF患者的血浆BNP及血清CRP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NYHA心功能Ⅰ~Ⅳ级血浆BNP及血清CRP浓度逐渐升高,NYHA各级之间各自的BNP浓度、CRP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及血清CRP水平与NYHA分级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BNP,r=0.835,P<0.01;与CRP,r=0.776,P<0.01)。结论 CHF患者血浆BNP及血清CR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以准确评价心功能,可作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CHF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确诊的AMI患者120例(治疗组)和健康体检者140例(对照组)。AMI患者采取药物溶栓治疗。分别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的Hcy和BN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Hcy、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AMI患者中,随访1年后有43例发生了心血管事件,77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者的Hcy、BN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体内Hcy和BNP表达升高,两者可作为AMI的临床诊断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血清Hcy、CRP水平与AC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24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66例)和急性心肌梗塞(AMI)组(58例),以5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测定各组血清Hcy、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Hcy水平UA组(16.08±5.17)μmol/L、AMI组(21.67±7.38)μmol/L,与对照组(10.11±4.15)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UA组(29.65±15.87)mg/L、AMI组(58.14±21.17)mg/L,与对照组(8.06±4.86)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Hcy、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测定血清Hcy、CRP水平可能对ACS的预防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血浆内皮素-1及同型半胱氨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脑钠肽(BNP)、血浆内皮素-1(ET-1)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患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BNP、ET-1、Hcy水平分别为(32.92±15.39)pg/mL、(86.39±29.63)ng/mL、(32.98±10.36)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虽较健康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BNP、ET-1、Hcy水平分别为(39.45±17.39)pg/mL、(92.36±30.67)ng/mL、(37.98±14.36)μmol/L,明显高于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且随梗死体积的降低,各指标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进行BNP、ET-1、Hcy的检测,可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合理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1.
顾红娟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683-168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超敏CRP(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血浆BNP和超敏CRP水平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危险分层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60例试验组及30例对照组外周血中LP(a)、HCY和CRP的含量。结果AMI患者LP(a)、HCY和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和P=0.007);AMI患者治疗后HCY和CRP浓度显著下降(P=O.001),Lp(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结论高Lp(a)和HCY与AMI的发生有关,两者与CRP同时检测可以作为AMI的预防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等心肌指标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测定180例CHD患者,男115例,女65例,年龄41~75岁,平均(54.2±9.0)岁,其中心肌梗死(AMI)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60例;健康体检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2.3±8.8)岁。生化常规检测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Hcy、hs-CRP、BNP等相关指标。结果 CHD患者Hcy、hs-CRP、BNP及相关心肌标志物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MI组、UAP组明显高于SAP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CHD患者进行Hcy、hs-CRP、BNP的有效监测,将有助于了解病程,并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酶循环法检测Hcy,分别对80例AMI患者,70例心绞痛(AP)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cy和hs-CRP检测及其分析。结果 AMI组、AP组和对照组的hs-CRP(mg/L)水平依次为8.06±1.66,4.55±0.90和2.54±0.35,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56,P=0.036 9); AMI组较AP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MI组、AP组和对照组的Hcy(μmol/L)分别为36.37±7.54,22.67±3.94和11.28±1.73,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64,P=0.023 4),AMI组较AP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MI组和AP组的hs-CRP水平与Hcy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增高,二者联合检测对AMI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清蛋白(IMA)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80例AMI患者、60例不定型心绞痛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Hcy、IMA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MI患者Hcy、I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IMA联合诊断的灵敏度较单一项目诊断高;Hcy与IMA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cy、IMA水平对AMI早期诊断、监测疗效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 (BNP)、内皮素 (ET)、C 反应蛋白 (CRP)、A型钠尿肽 (ANP)水平变化 ,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及免疫放射分析法对 4 6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 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ET、CRP、A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BNP、ET、CRP、AN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BNP与CRP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 (r =0 .874 ) ,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r =0 .6 5 4 ) ,AMI治疗前后ANP与ET呈正相关 ,但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ANP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P >0 .0 5 ) ,而BNP、ET、CRP水平虽然下降明显 ,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BNP、ANP、ET、CRP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 ,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 (或 )破裂及血栓形成 ,其炎症因子是主要因素。因此 ,4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痛(CHD)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69例冠心病患者血清为观察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42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6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65例(AMI组),以62例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组,测定Hcy、hs—CRP的水平。结果CHD患者Hcy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SAP、UAP、AMI3组Hey比较,水平依次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和SAP组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MI纽和UAP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单独检测的CHD诊断敏感度为64.12%,特异度56.46%;hs—CRP单独检测敏感性为70.42%,特异度为44.76%;两者联合检测敏感度为88.05%,特异度为80.64%,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Hcy、hs—CR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同时检测对可冠心病的诊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反应蛋白(CR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1例,其中82例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在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后,50例患者因心功能无好转而行CRRT治疗。CRRT治疗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电解质,测定CRRT后12h、24h、48h血清及超滤液BNP、C反应蛋白,CRRT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于1周后再次测量LVEF的变化。结果 50例行CRRT患者中,2例因血小板进行性减少而中止CRRT,1例因收缩压低于90mmHg且有脏器灌注不足临床表现,末梢循环差,肢端皮肤湿冷,少尿,终止透析。47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减轻。CRRT治疗后血电解质较治疗前显著改善,BNP、CRP明显降低(P〈0.05),LVEF有所改善(P〈0.05),超滤液BNP水平极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于住院1~2月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余44例,均在住院20~59天后出院,随访1年,心功能无恶化,无需长期透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CRRT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稳定内环境、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并可显著降低患者BNP、CRP水平,改善LVEF,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关系及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胸痛(发病时间<12h)入院诊断为AMI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GDF-15及BNP浓度,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技术测定cTnI浓度。记录患者住院和平均随访12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AMI组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发生心血管事件组GDF-15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GDF-15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0.79,95%CI:0.67~0.84,P<0.05)。结论: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GDF-15水平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