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对其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vWF,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白血病患儿化疗前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但血浆vWF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而D-二聚体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vWF、D-二聚体可作为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0例APL住院患者作为APL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PL组分为治疗前、治疗后3、8、16d、缓解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开始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明显高于缓解后(P0.05)。结论在APL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早期诊断、疗效观察、疾病控制、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恶性疟疾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情况,为临床了解病情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 36例外周血涂片镜检阳性恶性疟疾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恶性疟疾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疟疾患者D-二聚体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恶性疟疾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对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急性肝炎患者35例、慢性肝炎患者38例、肝硬化患者33例和40例健康者的血浆FDP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肝硬化组与各组间血浆FD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P和D-二聚体含量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依次递增。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测定可作为判断肝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244、8 h抽血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hs-CRP,其中再通组58例,未再通组31例,并与健康对照组89例进行对比。结果溶栓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及hs-CR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溶栓再通组2 h血浆D-二聚体含量达峰值,后迅速下降,但48 h仍高于治疗前,而未再通组血浆D-二聚体在4 h后迅速下降,与再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再通组hs-CRP平均含量在各时间点与再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hs-CRP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的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判断动脉溶栓是否再通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初步探讨异常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血凝仪检测46例初诊APL患者(其中高危18例、中低危28例;12例随后并发DIC)、157例非APL患者和30例对照的PT、APTT、FIB、TT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L和非APL组的PT和D-二聚体升高(均P0.05),且APL组的PT和D-二聚体高于非APL组(均P0.05),而APL组FIB低于对照组和非APL组(均P0.05)。APL患者高危组的PT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而APTT、TT、FIB和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并发DIC的APL患者的PT、D-二聚体水平高于,而FIB低于未并发DIC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L患者PT与FIB呈负相关(r=–0.43,P0.05),与WBC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APL患者PT升高与病情有关,高水平的PT、D-二聚体和低水平的FIB对APL合并DIC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经治疗,有28例进入缓解期,8例进入复发期,对所有患者行以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另选取50例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员人与之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初治期与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缓解期与健康人员无显著差异(P0.05),与初治期、复发期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治期与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复发期两者无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及时反应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变化,可作为临床有效措施进行病情判断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l500全自动血凝仪对6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AT)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及D-二聚体(D-D)定量检测,并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患者组各期(治疗前、治疗中、复发期)AT、PLG、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0.01),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抗凝纤溶功能异常,抗凝纤溶功能异常是导致AL出血的重要原因,可随病情好转逐渐改善,AT、PLG、D-二聚体在指导治疗和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不仅可以作为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双重激活的主要指标,也是继发性纤溶亢进敏感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研究认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白血病细胞中的异常促凝物质不仅可能会引起促凝和导致凝血活性的增高,还可能会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通过检测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化疗前后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D测定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2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D-D水平,以及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30例D-D水平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组治疗前比治疗后血浆中D-D含量显著增高(P0.05),通过治疗后血浆D-D含量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是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测定可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以及预后的指标之一,也是预防白血病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分析导致异常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01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634例恶性肿瘤组、243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PLT)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肿瘤组凝血异常率、PT、APTT、血浆Fib含量及D-二聚体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治疗组相比于初治组,血浆PT、APTT、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Fib含量在肺癌、食管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T、APTT延长,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增加,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了解肿瘤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甦  李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0):946-946,948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NycoCard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对住院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32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进行测定。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1.696±0.2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尤以梗死灶体积更为明显;且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4例SCLC患者(SCLC组),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60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析D-二聚体及FIB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SCLC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SCL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良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SCLC(ED-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SCLC(LD-SC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与SCLC患者吸烟、肿瘤累及部位、最大肿块直径、远处转移有关(P0.05);FIB水平与SCLC患者肿块数目、病理分型、远处转移有关(P0.05)。SCLC治疗有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较放疗和化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稳定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D-二聚体和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放疗和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IB可作为SCLC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放疗和化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STA-Compact(法国)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Ⅲ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 165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难治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初诊组和完全缓解组(P〈0.01),初诊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急性自血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新医学》2001,32(12):722-723
目的研究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后、30名健康人(对照组)以及部分复发病例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 有效组1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缓解与复发呈动态变化.结论动态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判断疗效及预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断为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00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 2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38±0.91)g/L,对照组为(2.65±0.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D-二聚体的平方根STEMI组为(13.23±5.08)μg/L,对照组为(9.40±5.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P<0.01).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比值的平方根STEMI组为(9.11±4.13),对照组为(5.9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1).结论 STEMI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提示在STEMI急性期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  相似文献   

18.
韦颖姿  罗绍凯  许多荣 《新医学》2001,32(12):722-723
目的:研究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后、30名健康人(对照组)以及部分复发病例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1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缓解与复发呈动态变化。结论:动态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判断疗效及预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低分子肝素对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高凝状态患者行抗凝治疗,观察疗效,探讨机制.方法:Ⅳ级AECOPD伴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和D二聚体增高者随机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5 000 IU/d×5 d,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检测血浆vWF、D二聚体、血白细胞计数、动脉血氧分压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抗凝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vWF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白细胞计数下降(P<0.01)、动脉血氧分压增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vWF水平、血浆D二聚体浓度、动脉血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但改善程度与抗凝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Ⅳ级AECOPD患者伴高凝状态患者的血浆vWF水平,D-二聚体水平,血白细胞计数及动脉血氧分压,减少住院时间,对急性加重期的控制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了187例不同病理分型、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组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呈递增趋势。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肿瘤分期之间有密切相关性,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分型无密切相关性;与临床分期有密切相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以反映肺癌患者呈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与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判断生存和预后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