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血清中sCD30水平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62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3,7,21 d血清中sCD30的水平。结果肾功能衰竭患者移植前血清sCD30水平比正常人高(P<0.0001);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的受者移植前血清sCD30水平较未发生急性排斥者高(P=0.01);术后第3,7 d sCD30的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而未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sCD30则很快下降。术后第21 d肾移植受者的sCD30水平基本已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肾移植前及移植后7 d内测定sCD30水平有助于预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实,可溶性CD30可作一种除群体反应型抗体以外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来评估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状况.目的:比较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对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7-01/2008-01在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参试者: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20例.方法:检测120例.肾移植前患者血清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浓度,移植后患者接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疗法.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映判断采用肾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是否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移植前后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观察患者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与急性排斥关系.结果:总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8%(19/120),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均阳性患者与两项都是阴性的患者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42%和7%,P=0.001).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患者中若检测出sCD30呈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会显著升高(21%和5%,P=0.019).致敏组人群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改变及其与急性排异反应的关系.方法:首次接受肾移植手术受者60例,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者肾移植术前及术后第7、14、21天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的百分率;根据肾移植术后两周内发生排斥与否将患者分为排斥组(13例)和非排异组(47例).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标本为正常对照组.急性排异反应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等综合判断.结果: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CD80即有表达,TLR4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者表达到达顶峰,其后逐渐下降,排斥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峰值较肾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TLR4、CD80在肾移植术后早期表达升高,并可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对移植物功能恢复可造成严重影响,是移植物早期丢失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意义.方法:选择接受肾移植后规律随访的受者296例,其中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26例,阴性受者27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肾移植受后外周血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穿刺活检组织中C4d的沉积及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按Banff 2005标准结合临床相关指标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结果与结论:26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中6例(23%)移植后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270例阴性受者中19例(7%)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22例(88%)外周血清中检测到供者特异性抗体,271例无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仅1例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受者中C4d阳性率为80%,未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C4d阳性率仅为6.7%,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穿刺活检观察移植肾组织中的C4d沉积情况,可及时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有效改善移植物功能并提高移植物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相关实验表明调节性T细胞在移植物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与肾移植受者移植后免疫变化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7-09/2008-07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及其实验室完成.参试者:52例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治疗.方法:肾移植后患者均服用三联免疫抑制剂.所有患者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肾排斥反应以及感染均按照相应指南诊断及治疗.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1,2,4,8,12周以及发生排斥反应和感染时抽血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按其免疫力恢复情况分为正常组26例,排斥反应组17例,感染组9例.主要观察指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排斥反应组CD4+CD25highFoxP3/CD4+的比值降低(P<0.05),而感染组显著增高(P<0.01).与感染组比较:排斥反应组CD4+CD25highFoxP3/CD4+的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肾移植后受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受者免疫状态密切相关.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的变化,其升高或降低可以作为预测肾移植受者移植后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目前众多实例和资料证实,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及该抗体的致敏程度对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移植后器官功能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排异情况,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8-09/2000-05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肾移植研究室完成.对象:选择在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肾移植的633例患者,男348例,女285例,年龄16~67岁.方法:采用美国One Lambda 公司和德国Biotest公司淋巴细胞冷冻板,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一两个月内血清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临床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591例,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61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占10.3%;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2例,移植后3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71.4%,12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阳性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阴性患者427例,术后24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5.6%;肾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7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42.7%.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并发生排斥反应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12,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85,二者在P=0.01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群体反应抗体对预测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高;而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抗体阴性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大部分肾移植失败的患者体内都存在抗HLA抗体.检测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在肾移植受者体内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006-10/2008-03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9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以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群体反应性抗体>10%为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即致敏受者.检测移植后2个月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及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与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50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率发生率为66%,移植前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56例受者的发生率为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受者(66%,11%,P<0.01).体内含抗HLA-Ⅱ类抗体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含HLA-Ⅰ类抗体的受者(78.1%,43.8%,P<0.05).结论: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是肾移植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患者移植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中又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肾移植术后16例发生AR的患者及15例顺利恢复患者,无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Foxp3水平进行动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Foxp3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FCM)细胞内染色检测PBMC细胞内Foxp3分子,观察Foxp3翻译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Foxp3的变化规律.结果:排斥反应组术后Foxp3转录水平低于移植肾正常组,两组相比在术后多个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翻译水平术后第5、10天也低于移植肾正常组(P<0.05).ROC曲线证明术后第7天Foxp3 mRNA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AR反应,敏感度80.1%.特异度77.2%.结论:肾移植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Foxp3水平与AR反应相关,其变化可作为肾移植AR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移植受者尿液成分进行定期监测可以作为判断移植肾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的肾移植受者,分为移植后早期检测组40例、急性排斥组10例、移植后功能稳定组10例.定期提取尿液中细胞DNA,利用PCR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1.结果与结论:在手术第1日受者的尿液中可检测到供者细胞DNA,随着时间的延长,尿液中供者细胞DNA量逐渐减少,至术后1个月,有8例受者的尿液中供者细胞DNA消失,其中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另外32例受者的尿液中仍有供者细胞DNA的出现,其中7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存活3个月以上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患者,7例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对急性排斥者进行治疗后1个月,71.4%转为阴性;而在稳定期的10例肾功能良好受者,仅1例受者尿液中DYZ-1基因阳性.提示对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进行定期检测,可以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预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受者行脱敏治疗及肾移植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高敏受者采用血浆置换和免疫球蛋白脱敏治疗后行肾移植术的临床及护理资料,总结观察和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其中6例为早期严重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4例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1例并发移植肾破裂,经抢救后行移植肾修补术。1例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7周后移植肾功能恢复。结论:做好术前脱敏治疗、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护理工作,能够促进脱敏治疗后肾移植成功和患者尽快康复。术后的护理重点是监测排斥反应和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静  冯智英  邵春奎  陈规划 《新医学》2012,43(2):79-81,F0003
目的:探讨移植肝组织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对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2例肝移植患者移植后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标本及移植前供肝标本,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组(30例)及非急性排斥组(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在两组移植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急性排斥组及非急性排斥组移植前供肝的CD44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斥组移植后肝穿刺组织门管区及肝窦区的CD44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明显高于非急性排斥组移植后肝穿刺组织(P均<0.05),两者与排斥反应活动指数(RAI)评分呈正相关(r=0.412,P<0.05;r=0.458,P<0.05)。结论:CD44在肝移植术后肝穿刺组织中表达增强可能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例)和环孢素A中毒组(8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mg/kg冲击治疗,3d为1个疗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0.05)。环孢素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4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安慰剂组),B组(辛伐他汀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常规酶法分别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与用药2、4和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及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5,P〈0.01,P〈0.01)。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清sCD40L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同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B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浆TC含量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B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降低与血浆TC含量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sCD40L的水平,对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D163 is a monocyte/macrophage-restricted receptor involved in the clearance of hemoglobin-haptoglobin complexes and 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processes. CD163 is shed from the cell surface and exists as a soluble form in plasma (sCD163). Monocyte CD163 and sCD163 are potential diagnostic tools in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METHODS: We determ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plasma sCD163 levels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membrane expressions of CD163, CD64, and CD14 on blood monocytes by flow cytometry, and monocyte counts in 129 random blood samples. RESULTS: A strong invers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membrane CD163 expression and sCD163 levels (r = -0.65, P < 0.001). Monocyte CD163 expression and SCD163 level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monocyte absolute count. CONCLUSIONS: The inverse relation between monocyte surface CD163 expression and sCD163 levels in human blood suggests that plasma sCD163 is derived from circulating monocytes, in addition to an unknown component from tissue macrophages. The lack of correlation with the absolute monocyte number suggests that such a balance is driven by the functional state of monocytes, rather than simply by numerical changes in circulating cells. We propose that further clinical evaluations of CD163 as a diagnostic parameter should include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soluble and cell-bound forms of this antigen.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可供移植的器官日益短缺,但因灌注冷保存所至的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发生率,减少灌注保存所至的器官损伤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目的:观察高氧液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即高氧乳酸林格液组(高氧液组)和乳酸林格液(普通灌注液组),每组20只,各组供、受体各半,制备肝、肾、胰器官簇移植模型.高氧液组使用高氧液灌注,普通灌注液组使用普通林格液灌注,比较两组灌注末、肝移植后第1,3天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谷丙转氨酶活性、CD8+CD28-T细胞含量,以及移植后肝组织病理急性排斥评分.结果与结论:移植前两组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谷丙转氨酶活性、CD8+CD28-T细胞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高氧液组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谷丙转氨酶活性均低于普通灌注液组(P<0.05),CD8+CD28-T细胞含量高于普通灌注液组(P<0.05),高氧液组Banff评分低于普通灌注液组(P<0.05).提示高氧液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肝移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In current clinical praxis, monitoring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is restricted to measurement of drug blood levels and does not consider the drug's variable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 patient's immune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biological markers that measure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is desirable and would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ho are at risk of developing rejection, or patients who are suitable for minimization or weaning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Several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echnically simple posttransplant measurement in serum of the T cell activation marker soluble CD30 (sCD30) allows prediction of subsequent graft loss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sCD30 is a relatively large molecule and therefore an attractive biological marker which is resistant to repeated thawing cycles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and easily determined using commercial ELISA. Whether sCD30-based prospective adjustment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can prevent irreversible graft damage and improve long-term graft outcome awaits evaluation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可诱导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哪一种同排斥反应关系更密切,目前国内报道较少.观察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变化,分析不同抗体变化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01/12于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施行肾移植100例患者中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发生变化18例.通过秩和检验统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变化,分析抗体变化同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8例中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水平较移植前显著升高(P=0.04),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P=0.707);9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其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体水平升高者7例,其中以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为主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该4例患者中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丢失;以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升高为主2例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体降低11例,以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降低为主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以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降低为主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结论: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易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与急性排斥反应有明确的相关性,与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水平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