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亦称“消瘅”、“消中”,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为其病机,治疗上多宗朱丹溪以“三消”论治,即从肺、胃、肾分上、中、下三焦论治,对脾论治较少。云南名中医梁建勋老师在临床中采用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淤法联合降血糖药物,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益气养阴治疗糖尿病51例疗效观察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龙秀芬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祖国医学属"消渴"、“食亦"、"消瘅"范畴。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素间,气厥论》就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之说。以后历代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以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其病理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治疗上当从养阴着手,以养阴为主,当燥热较盛时,则佐以清热,而肾阴为各脏腑阴精之本,笔者在临床中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糖尿病,常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消渴病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病案各举1例,阐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各家学者对本病命名颇多,如“消渴”、“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之称,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糖代谢紊乱。表现为血糖增高和糖尿,主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故又称“三消”。  相似文献   

5.
中医之“心瘅”病系五脏瘅之一。其病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向·瘅论》云:“心瘅者,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胸瘅候》记载,胸痹之症,“因虚而发”释其义既心阳瘅塞,虚衰是导致血脉瘀滞不通的直接原因,而血脉不通又是心阳瘅塞与虚衰的结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眼病自古就有一定认识,如金-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指出:“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目疾、疮痈痤痱之类”。《河间六书》中亦指出,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内障。明·戴元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三消久之,精血既亏,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T2DM属于中医的消渴病,又名"消瘅""消中",首次记载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现代研究已表明T2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主要与饮食、代谢因素、遗传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时期。巢元方首先提出体力运动疗法;孙思邈最早强调饮食调治;历代医家从不同侧面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做了补充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完善糖尿病的治疗,将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或"消瘅"范畴.近年来,运用传统中药治疗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作者2004年4月至8月,应用中药山叶胶口服液,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7):650-65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和丧失生活能力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与中医学消渴、脱疽基本一致,归属于中医“消渴”、“痈疽”的范畴。其基本病因病机是消渴久病,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瘀血、痰湿、热毒积聚化腐成脓,或皮肉筋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也成逐渐上升趋势。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思路和临床用药经验,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发病进展,有独特优势。现将众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的见解作如下综述。病名的认识中医将糖尿病肾病归属于消渴、脾瘅、肾消、尿浊、癃闭、关格、水肿等范畴。吕仁和教授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知识,指出糖尿病肾病病位在肾脏,从尿量增多、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三消论》曰“三消者,其燥热一也”,认为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的病机。邓小敏教授从事糖尿病科研及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最早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是基于内经“五脏柔弱”的五味消渴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发现,五味消渴方组方配伍,与刘完素提出的“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相一致,现从“三消理论”的角度探索五味消渴方组方机理,使本方更好的在临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与探讨李仁柱糖尿病祖国医学称“消渴”,根据其主证不同又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亦即“三消”。近年来由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从多方位、多方法和系统的研究拓宽了对本病的治疗,现将应用活血化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报告如...  相似文献   

14.
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对于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侧重,中医十分重视机体内在因素的作用,“五脏柔弱者,善于病消瘅”,明确地指出了糖尿病的发生与秉赋不足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现代研究表明,饮食疗法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还可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近些年来,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一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眼科常见病.中医将其归为“消渴目病”的范畴,临床除药物及手术治疗外,合理而有效的中医辨证施护对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Ⅱ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本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则方药有着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笔者根据《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的“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报告如下:消渴病因病机,古今许多医家采用三消分证论述。但笔者认为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实难截然划分。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燥刺食物,损伤脾胃,脾失运化,食积胃中酿成内热,或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或劳欲过度,损伤肾精,虚火内生,均由于素体肾阴不足,无以制火,火热炽盛,上燔心肺则烦渴…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消渴病,善于病证结合,拓宽《内经》以来治疗思路,丰富其病因病机,提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主要病机。认为脾瘅迁延不愈,可转为消渴,使消渴的辨治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足如何用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消渴、脱疽”的范畴。早在宋代《卫生家宝》中就有记载:消渴病人可以“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元代《丹溪心法》中也详细描述了消渴病脱疽的临床表现,即:“脱疽生于足指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枝干,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颇类消...  相似文献   

19.
消渴病从痰论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相当于西医的糖尿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消渴病己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并成为人们生活质量下降、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传统认为其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治疗主要侧重于补阴,但关于消渴与痰湿的关系重视不够,历代阐释较少。传统诊断消渴病多以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糖尿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临床实际有时很难划分,笔者遵《儒门事亲》“故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之治则。选用具有健脾益气,敛肺补肾,清热活血,升降气机之中药自拟五梅扶胰汤,用于临床各型糖尿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