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是一种修复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参与DNA的合成和修复的某些过程,其缺陷发现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阐明宫颈癌的发生机理,了解有无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方法: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进行OPLB基因突变调查。结果:宫颈癌组织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测序结果表明DNA聚合酶β基因的第660位核苷酸由A变为G,其氨基酸变异为第18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Arg)变为甘氨酸(Gly)。结论:宫颈癌中存在DNA聚合酶β基因突变现象,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鼻咽癌中是否存在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β,polβ)的突变及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RT-PCR法(逆转录-DNA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DNA序列分析法对26例鼻咽癌组织进行polβ基因突变研究。结果 鼻咽癌组织中存在polβ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率与癌组织的病理分级有关,高分化(G1)、中度分化(G2)、低分化及未分化(G3)鼻咽癌组织中polβ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2.5%(2/16)、21.4%(3/14)、80%(8/10)。G1与G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G1与G3、G2与G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测序结果表明,polβ基因的第454位核苷酸由T变为C,其氨基酸变异为第114位氨基酸由Phe变为Ser;第466位核苷酸由G变为A,其氨基酸变异为第118位氨基酸由Gly变为Glu;第148位核苷酸由A变为G,其氨基酸变异为第28位氨基酸由Asn变为Ser。结论 发现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多种形式的polβ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空间结构的改变,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DNA聚合酶β基因(polβ)的突变情况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经PCR扩增后以SSCP检测其变异情况。用PCR方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3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有7例polβ-SSCP异常,突变率为21.9%;而对应的32例癌旁组织PCR-SSCP结果中未见异常。H.Pylori-DNA阳性的15例,H.Pylori-DNA阳性率为46.9%(15/32);对应癌旁组织的检测结果与胃癌组织完全一致。polβSSCP阳性的标本H.Pylori-DNA也阳性。结论:胃癌组织存在polβ基因突变;这种基因突变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胃癌组织polβ突变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是否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第十外显子基因突变有关:方法采用NEST—PCR—SSCP(巢氏多聚酶联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及DNA测序方法,对65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和44例对照组织TSHR第十外显子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经NEST—PCR—SSCP检测,65例乳头状甲状腺癌TSHR第十外显子未发现明显带型异常,第三片段取2例对照组织和3例甲状腺癌组织进行DNA测序,5例组织TSHR2000位点碱基均由C→T,使得所编码的601位氨基酸由组氨酸(CAT)→酪氨酸(TAT)(His→Tyr),余无明显基因突变。结论乳头状甲状腺癌TSHR第十外显子未发现基因突变,提示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与TSHR第十外显子基因突变无关;由于所测5例标本601位氨基酸均为酪氨酸,考虑中国人TSHR基因与国外人群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PCR SSCP技术检测原发性胃腺癌石蜡标本中p5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 ,探讨其与肿瘤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技术检测 37例原发性胃腺癌标本中p53第 7外显子的基因突变 ,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发展的关系。结果 :37例原发性胃腺癌标本中 ,p5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率为 19% (7/ 37) ,7例发生突变的标本 ,其p53蛋白表达亦呈阳性 ,低分化腺癌突变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 (P =0 0 0 0 6 ) ,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突变率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0 0 3)。结论 :临床检测胃腺癌原发灶中是否存在p5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 ,有助于识别高度恶性的胃腺癌。  相似文献   

6.
Zhao XR  Kang LC  Zhou YS  Jia YX  Chen Z  Kang SH  Li WM  Zhao M  Cui JT  Sun AL  Lu YY 《癌症》2003,22(1):50-54
背景与目的: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脆性组氨酸三连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是定位于3p14.2脆性位点区域的重要抑癌基因。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认为PJS患者在3p14.2区域可能存在易感基因。本文旨在明确PJS患者FHIT基因突变与癌变的关系和FHIT基因的改变及规律。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分析技术(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6个PJS家系中的15个患者及其20例正常家族成员的FHIT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在6个家系中,有1位患者的FHIT基因第159位核苷酸由G→T,相应的第54位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终止密码子;在第62位密码子处存在碱基G插入,使读码框架发生移位,在第111位密码子处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在2例癌变患者的息肉标本DNA和癌标本DNA中检测到FHIT基因第8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在3个散发的PJS患者中发现,患者与其母亲在第8外显子,有相同的SSCP带型和DHPLC峰型,DNA测序结果显示,在第98位密码子处发生同义突变,由CAT→CAC,相应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改变,均为苏氨酸。另外,有7例患者和2例正常人在FHIT基因的第6内含子5′端第42位核苷酸位点发生由A→G的点突变。结论:FHIT基因在PJS患者中存在点突变,突变频率较低,在癌组织中存在缺失,这提示FHIT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PJS发病过程,而FHIT基因缺失可能与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HPV16型E6基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人乳头状瘤病毒16(HPV16)感染相关,特定的HPV16 E6突变株具有更高的致癌危险性.本研究通过检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6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高发的关系.方法:从140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作为模板,PCR 扩增HPV16 E6 全长基因,PCR 产物直接测序,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本组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的阳性率是73.6%(103/140),91例E6基因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PV16 E6变异株,其中49例(53.8%)分离株发生L83V突变,4例(4.39%)发生D25E突变,2例(2.20%)发生D64E/L83V突变,36例(39.6%)与野生型相同.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HPV16 E6基因发生变异,主要以L83V突变为主,HPV16变异株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中的分布可能与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高发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膀胱癌中H ra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PCR SSCP银染和DNA测序技术对 31例膀胱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H ras基因突变发生率为 38 7% ,突变位点在H ras基因的第 1外显子的第 12位密码子 ,由GGC变为GTC。结论 :H ras基因突变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H ras基因突变可望作为膀胱癌早期临床诊断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型E6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Ma ZH  Zhang FC  Mei XD  Ma CL  Liu KJ 《癌症》2004,23(9):1016-1020
背景与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18(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16 and 18,HPV16,HPV18)是宫颈癌主要病因之一,尤其以HPV16最为常见,其中HPV16E6是主要癌基因之一。在一些地区,特定的E6基因突变株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新疆南部维吾尔族聚居区足宫颈癌高发区,我们已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该地区HPV16E6基因发生突变。本研究旨在检测该突变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该地区宫颈癌高发的关系。方法:从35例中国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活检标本中提取组织DNA作为模板,PCR扩增HPV16E6全长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或克隆后测序,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基因的突变。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为82.86%(29/35);26例中E6分离片段的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15例(57.69%)分离株E6基因与原型相同,另有11例(42.31%)E6基因突变,其中9例(34.62%)分离株发生了L83V突变,2例(7.69%)分离株发生rL83V/D63E突变。结论:中国新疆南部地区HPV16E6基囚发生变异,其原型和变异型在该地区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巾的分布规律可能与该地区宫颈癌高发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DNA聚合酶β基因(polβ)的突变情况。方法利用RT-PCR、SSCP和序列分析对32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polβ基因进行检测。结果3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有7例SSCP异常,突变率为21.9%;而对应的32例癌旁组织PCR-SSCP结果中未见异常。在低分化胃癌中的突变率高达50.0%(6/12),而在中、高度分化胃癌中的突变率却仅为5.0%(1/2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测序分析了7例SSCP异常中的3例,其突变分别为196位A→G,268位A→G,790位A→T;测序分析了1例PCR-SSCP无异常的癌旁组织标本,其序列无突变。结论胃癌组织存在polβ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探讨软组织肉瘤中PTEN突变及与软组织肉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以及DNA测序技术,扩增86例软组织肉瘤PTEN基因的第5~8外显子,根据构象改变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结果86例软组织肉瘤中检测到2例突变:第8外显子第351位密码子由T→C的错义突变,突变使蛋白结构由苯丙氨酸突变为赖氨酸;第8外显子第334位密码子由A→T的错义突变,突变使蛋白结构由天门冬酰胺突变为赖氨酸。结论软组织肉瘤中存在PTEN抑癌基因的突变,但突变率很低,可能在STSs的发生发展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序列多态性及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肿瘤相关性抗原E6基因序列的多态性及同源性。方法采用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对宫颈癌标本中的HPV分型,从含有HPV16型的标本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重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出HPV16E6,经DNA序列测定法检测其基因变异,进而分析其同源性。结果50例宫颈癌组织HPV-DNA的检出率为78%,其中HPV16和HPV18型混合感染18例,单纯HPV16型感染15例。含有HPV16型的标本34例中扩增出HPV16E625例。其中178位核苷酸变异较大,变异率为72%,其相应氨基酸均由天冬氨酸变为谷氨酸。结论HPV16E6DNA序列发生碱基替换的区域主要在氨基端94~241位,羧基端相对保守,未见变异。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的热点突变为Nt17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肿瘤相关性抗原E6基因序列的多态性及同源性。方法:采用通用引物PCR直接测序法对宫颈癌标本中的HPV分型,从舍有HPV16型的标本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多重引物通过巢式PCR扩增出HPV16E6,经DNA序列测定法检测其基因变异,进而分析其同源性。结果:50例宫颈癌组织HPV-DNA的检出率为78%.其中HPV16和HPV18型混合感染18例,单纯HPV16型感染15例。含有HPV16型的标本34例中扩增出HPV16E 625例。其中178位核苷酸变异较大,变异率为72%,其相应氨基酸均由天冬氨酸变为谷氨酸。结论:HPV16E6 DNA序列发生碱基替换的区域主要在氨基端94~241位,羧基端相对保守,未见变异。广东地区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的热点突变为Nt17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地区人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无β-catenin基因突变.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设计扩增β-catenin基因第三外显子的引物,检测20例肝癌患者及7株人肝癌细胞中有无β-catenin基因突变,并通过DNA测序及限制性内切酶对突变加以验证.结果20例肝癌患者中有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均为41位密码子由编码苏氨酸变成编码丙氨酸.7株人肝癌细胞均无β-catenin基因突变.结论10%(2/20)的肝癌组织样品有β-catenin基因突变.提示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部分肝癌癌变过程,但不是中国地区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和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5.
应用PCR—SSCP银染检测膀胱癌中H—ras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膀胱癌中H-ra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PCR-SSCP银染和DNA测序技术对31例膀胱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H-ras基因突变发生率为38.7%,突变位点在H-ras基因的第1外显子的第12位密码子,由GGC变为GTC。结论:H-ras基因突变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H-ras基因突变可望作为膀胱癌早期临床诊断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DNA聚合酶β(简称POLβ)是哺乳类动物五种DNA聚合酶中分子量最小的一个.它主要参与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repair.BER),维持基因的稳定,在基因的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变异或损伤会导致DNA修复系统的功能下降,使基因突变或损伤因为无法修复而积累,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近年来,在多种人类肿瘤中都发现了POLβ基因的突变,推测该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Wang XH  Wang PL 《癌症》2003,22(7):715-718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是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其确切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整合型 HBV 前 C区突变、 p53基因突变与 HCC发生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了解 HCC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PCR SSCP) 技术对 28例肝癌组织、 25例癌旁肝硬化组织、 12例肝硬化组织和 15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内的整合型 HBV DNA及其前 C区基因突变和肝细胞 p5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1)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癌旁肝硬变组织和肝癌组织中整合 HBV DNA 阳性率分别为 6.66%、 66.67%、 96.43% 和 96.43%,正常肝组织与其它三组间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05); (2)4组整合型 HBV DNA前 C区突变率分别为 0%、 25.00% 、 48.15% 和 70.37%, 4组间的突变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 3)肝癌组织的 p53基因突变率( 57.14%)明显高于肝硬化组( 16.67%) (P< 0.05);( 4)不同肝组织中 p53基因突变率与整合 HBV DNA 阳性率、 HBV前 C区基因突变率呈正相关.结论: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整合 HBV DNA及其前 C区基因突变和 p53基因突变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肺腺癌患者上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我国肺腺癌患者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突变类型。方法:在上海、杭州和昆明等地收集61例肺腺癌及其正常肺组织,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方法对组织DNA中EGFR外显子19~21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正常肺组织中EGFR基因均为野生型,肺腺癌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率为47.5%(29/61),其中外显子19和21突变分别占突变总数的55.2%(16/29)和44.8%(13/29),外显子20未检测到突变。外显子19突变发生在第746~752位密码子,均为碱基缺失突变,有6种不同类型。外显子21突变全部是第858位密码子碱基替换突变。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显著相关性。但昆明和上海等地患者的基因突变存在明显差异。结论:EGFR基因突变是一种肿瘤特异性的体细胞遗传改变,突变发生率约占肺腺癌总数的一半,其中以外显子19和21突变为主。我国EGFR基因突变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与人类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HPV_(16)E_7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作用最为重要,这是因为E_7基因是HPV最主要的转化基因.1994年本室从宫颈癌组织中分离到HPV_(16)E_7基因的变异株(称为HB-E_7),DNA测序发现HB-E_7基因与标准株相比有两处突变.第43位密码子由CAA突变为终密码子TAA,产生了无义突变,另一突变发生在第76位密码子,由CGT突变为TGT.其中前者使E_7蛋白由标准株的98个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中DNA修复基因DNA-PK的结构和表达变化.方法:用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基因转录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基因编码序列结构变化.结果:癌变细胞中DNA修复基因Ku70(XRCC-6)的编码碱基发生突变,第1 148~1 153位点由AGGATC突变为GAGTAC,致使编码的氨基酸由RI变为EY;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DNA修复基因DNA-PKcs(XRCC-7)的表达发生改变,在恶性转化早期即α-粒子照射后第21代就已被抑制,但发生癌变(第35代)后,部分细胞克隆的该基因表达又重新上调.结论:DNA修复基因DNA-PK的结构和表达的变化,导致细胞DNA修复能力缺陷,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是α-粒子癌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