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了解脑血管病患者基础血压水平及随访4年血压平均水平与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有脑血管病病史(包括脑卒中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进入本研究.随访4年,随访指标是脑卒中事件、心肌梗死、总死亡.随访前和后定期测量血压.脑卒中事件证据材料包括医疗记录、CT/MRI检查报告复印件及死亡证明.严重事件终点委员会独立评估脑卒中事件.结果 152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访平均4年.基础血压平均145.3±20.2/87.0±10.9 (mmHg).脑卒中事件214例,发生率14.1%.随着基础血压水平逐渐升高,脑卒中再发危险逐渐增加,收缩压(SBP)≥160 mmHg者脑卒中发生危险是<130 mmHg者的2倍;舒张压(DBP)≥90 mmHg者的脑卒中发生危险是<70 mmHg者的2.5倍.随访4年平均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危险也密切相关.SBP≥150 mmHg者脑卒中发生危险是<110 mmHg者的7倍,DBP≥90 mmHg者是<70 mmHg的5倍.结论基础血压水平和随访4年平均血压水平与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卒中再发有关.血压水平越高, 脑卒中再次发生危险越大.  相似文献   

2.
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EHG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将 2 0 0 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主要内容摘列于表 1~ 6和图 1~ 2。表 1  2 0 0 3年欧洲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分 类收缩压 (mmHg) 舒张压 (mmHg)理想血压 <12 0 <80正常血压 12 0~ 12 980~ 84正常高值血压 130~ 13985~ 891级高血压 (轻度 ) 14 0~ 15 990~ 992级高血压 (中度 ) 16 0~ 17910 0~ 10 93级高血压 (重度 )≥ 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 0 <90表 2 量化预后的危险分层其他危险因素和疾病史血 压 (mmHg)正常正常高值 1级 2级 3级SBP 12 0~ 12 9或DBP 80~ 84SBP 130~ 139或DBP 85~ 89SBP 14 0~ 15…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患者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基础脉压和随访 4年中脉压水平与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事件的关系。  方法 :入选 15 2 0例 5年内曾发生过脑卒中 (包括脑出血和梗死 )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平均年龄 (63 9± 7 6)岁。每半年至少随访 1次 ,随访 4~ 5年。随访中测量血压和收集脑卒中事件证据材料。终点事件评估委员会根据脑卒中证据材料评估脑卒中事件。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脉压分 4级 ,即 <45 ,45~ 5 4,5 5~ 64 ,≥ 65mmHg (1mmHg=0 13 3kPa) ,分析不同级别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事件的关系。  结果 :入选患者基础脉压 <45 ,45~ 5 4,5 5~ 64 ,≥ 65mmHg者的脑卒中再发率分别为 9 7% ,12 7% ,16 1%和16 4% ;随访 4年中脉压平均水平 4个级别的脑卒中再发率分别为 8 6% ,14 7% ,17 5 %和 2 7 5 %。  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基础脉压或随访 4年中平均脉压与脑卒中再发密切相关 ,脉压越大 ,脑卒中再发危险越高。  相似文献   

4.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大小动脉弹性功能指数C1、C2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分三组 ,(1)正常血压组 :收缩压 (SBP) <130mmHg ,且舒张压 (DBP) <85mmHg ,入选 72例 ,男 37例 ,女 35例 ;(2 )正常高值血压组 :SBP130~139mmHg和 /或DBP85~ 89mmHg ,入选 6 0例 ,男 31例 ,女 2 9例 ;(3)高血压组 :SBP≥ 14 0mmHg和 /或舒张压≥ 90mmHg ,入选 6 3例 ,男 31例 ,女 32例。采用HDICVProfilorDO - 2 0 2 0动脉功能检测仪测定大小动脉弹性功能指数C1、C2。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C1、C2比正常血压组低 (C1:11 9± 3 4VS 15 3± 4 5 ;C2 :4 0± 2 1VS 5 6± 2 6 ) ,P <0 0 1;比高血压组高 (C1:11 9± 3 4VS 9 4± 3 1;C2 :4 0± 2 1VS 2 8± 1 3) ,P <0 0 1。C1、C2与血压呈负相关 ,即随着血压的升高而下降。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动脉弹性功能下降 ,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 ,随着血压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24小时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 2 4小时血压的影响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 0例Ⅰ Ⅱ级高血压病人 ,入院后停药 2周 ,服氯沙坦5 0mg ,qd ,疗程 12周 ,1个月后血压若未降至 140 / 90mmHg以下 ,可加大剂量到 10 0mg ,qd ,治疗前后复查 2 4小时动态血压。以二次给药间距终末时血压下降数除以给药间距中最大血压下降数值作为药物降压的谷 /峰比 (T∶P) ,以夜间血压均值与白昼血压均值比较时下降 10 %或大于 10mmHg者为夜间血压下降或”杓型者” ,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者或”非杓型者”。结果 发现 (1)氯沙坦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人的 2 4小时平均血压 (mmHg) (SBP :134± 14比 113± 8,DBP :89± 12比 71±5 ,P <0 0 1) ;有效率为 85 .0 % .(2 )氯沙坦降压的SBP和DBPT :P比率分别为 78.6 % (4 8%~ 93 .9% )和 76 .2 % (4 6 .4%~ 89.6 % ) .SBP ,DBP和MBP的平滑曲线指数分别是 1.2 3± 0 32 ,1.36± 0 41和 1.32± 0 38.(3)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 (12 0 / 80mmHg)的高血压患者 ,氯沙坦明显降低夜间血压(mmHg) (SBP :142 .6± 8.8降至 116 .3± 11.4,DBP :89.2±9.6降至 74.3± 6 .8,P <0 0 1) ,对夜间血压已属正常者 ,氯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 (SBP :12 0 3± 3 .7比 116 .3± 6 .8;DBP :78.2± 6 .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国产坎地沙坦酯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 :EH患者 37例 ,整个研究过程包括 2周停药观察期和 8周治疗期。口服坎地沙坦酯 8mg ,qd ,在治疗 1、2、4、6和 8周末各随访 1次。服药 4周后若患者坐位舒张压 (DBP)≥ 90mmHg(1mmHg =0 .133kPa)则增加剂量至 16mg。在治疗开始时以及治疗期的第 8周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服药后 2 4h和白昼、夜间收缩压 (SBP)和DBP较服药前明显下降 ,分别为 (7.5 4± 12 .2 9) / (5 .19± 8.2 8) ,(6 .99± 14 .0 5 ) / (4 .6 2± 9.5 0 ) ,(8.4 8± 13.4 0 /(6 .0 2± 9.5 0 )mmHg ,均 P <0 .0 1。② 2 4h动态血压监测示服药后 2 4h各时点DBP和SBP均较服药前下降 ,大部分时点P <0 .0 5。③DBP、SBP的谷峰比率分别为 0 .70、0 .6 4。④平滑指数 (SI) :SBP、DBPSI分别为 3.99、3.10。⑤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1% (3/ 37例 )。结论 :患者每日一次口服国产坎地沙坦酯 8~ 16mg治疗EH能持续 2 4h安全、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对血压变化及脑卒中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 1987年在长沙市社区人群中选择两个社区作为干预和对照人群,检测血压并随访脑卒中发病情况。结果 14年后,干预和对照两组队列人群的脑血管病的累计发病人数分别为89例和128例;两组人群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对照组增加明显;对脑卒中发病情况绘制K—M线显示干预队列未发生脑卒中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COX回归模型显示对照组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是干预组的1.4倍;基线收缩压处于130~139mmHg水平和基线舒张压处于80~84mmHg、85~89mmHg水平时只在对照组对脑卒中的发病存在危险性。结论 长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可以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的现象、降低基线血压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及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24h血压监护(ABPM)测得白天与夜间BP变异性对高血压病人预后影响,还不清楚。本文观察2649名入选时未治疗高血压病人,随访平均6年,用ABPM测得SBP(收缩压)、DBP(舒张压)的标准差,该组人群的白天血压变异性中位数为SBP/DBP12.7/10.4mmHg,夜间血压变异性中位数为SBP/DBP10.8/8.9mmHg,低或高于此中位数者,拟定为血压的变异性降低或增高。结果:在观察期间发生167例新发心血管病,122例新发脑血管病,BP高变异性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每100个人年)较多。(白天SBP:1.45vs0.72;白天DBP:1.29vs0.91;夜间SBP:1.58vs0.62;夜间DBP:1.32vs0.8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标准:有脑血管病病史;患者能到门诊随访;知情同意;无研究药物治疗的明确适应症及禁忌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吲哒帕胺治疗组和相匹配的安慰剂对照组,双盲治疗4年,开盲后开放治疗2年,共随访6年。研究主要终点是脑卒中。终点委员会专家独立评估可疑脑卒中等事件。结果患者1399例进入随机双盲研究,治疗组702例,对照组697例。患者基线特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似,平均年龄为64岁;男性占70%;有脑出血史为18%;脑梗死史为76%;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为9%;冠心病史为21%;糖尿病为11%。两组平均血压分别为(145.9±20.4)/(87.1±11.1)mmHg与(145.6±20.4)/(87.8±11.6)mmHg。双盲治疗4年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压净下降12.5/5.3mmHg,开放治疗2年净下降9.2/4.7mmHg,随访6年血压平均净下降10.5/5.0mmHg。双盲治疗4年治疗组脑卒中发生(9.5%)较对照组(20.2%)危险下降53%(P<0.01);开放2年脑卒中危险下降25%(P=0.19);随访6年脑卒中危险下降46%(P<0.01)。结论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是有益的,可减少脑卒中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高血压等多重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总结965例行冠脉造影者的临床资料,以血压作为主要因素单独分析,按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收缩压(SBP)< 120 mmHg和舒张压(DBP) <80 mmHg]、正常高值组[SBP 120-129 mmHg和(或)DBP80 ~ 89 mmHg]、轻度高血压组[SBP 140 ~ 159 mmHg和(或)DBP 90~99 mmHg]、中度高血压组[SBP 160~179 mmHg和(或)DBP 100 ~ 109 mmHg]和重度高血压组[ SBP≥180 mmHg和(或)DBP≥110 mmHg],按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年龄、吸烟、血脂、高尿酸血症及糖尿病)的个数分为6个亚组:0组(未合并其他危险因素)、1组(合并1个其他危险因素)、2组(合并2个其他危险因素)、3组(合并3个其他危险因素)、4组(合并4个其他危险因素)及5组(合并5个其他危险因素),不同血压水平组合并危险因素情况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采用x2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结果 在各血压分组中冠脉狭窄与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均有正关联(正常血压组r=0.675,P<0.01;正常高限组r=0.708,P<0.01;轻度高血压组r=0.731,P<0.01;中度高血压组r=0.824,P<0.01;重度高血压组r=0.886,P<0.01).不同血压级别和合并其他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的r值有线性正相关(rp=0.972,P=0.006).结论 高血压是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吸烟、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多重危险因素对冠脉狭窄的协同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Wang W  Zhao D  Liu J  Sun JY  Wu GX  Zeng ZC  Liu J  Qin LP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30-734
目的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修订工作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172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以血压110~119/75~79mmHg(1mmHg=0.133kPa)为对照,血压在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倍(RR=2.09);血压在140~149/90~94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2倍以上(RR=3.23);当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0倍以上(RR=11.81)。(2)与理想血压相比,2级高血压时,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2.3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分别是理想血压组的4.9倍和11.7倍。(3)在总的心血管病事件中,36.1%可归因于高血压;其中44.0%的急性脑卒中事件和23.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4)不同血压水平时,随着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综合危险增加。结论血压水平从110/75mm 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持续上升,所以将某个血压水平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人为制订的。应该加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以减少总的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12.
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PPH)的发生率及血压降低幅度。方法对住院老年人的血压每天早、午、晚餐前30min及餐后30min、60min、90min进行测量,连续3d,将血压下降幅度收缩压(SBP)≥20mmHg,舒张压(DBP)≥10mmHg作为统计标准。结果PPH发生率SBP为86.66%,DBP为76.66%,男性高于女性(P〈0.05)。血压降幅:早餐SBP平均降幅(26.95&#177;15.16)mmHg,DBP为(14.78&#177;6.18)mmHg。性别比,男性组降幅大于女性组(P〈0.05)。各年龄段发生率,早餐70-79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晚餐则相反。结论老年人PPH发生率很高,应关注老年人PPH患者,予以预防和干预,防止因低血压引起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公布的“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JNC7)”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新指南 ,主要内容如下。 >5 0岁成人 ,收缩压 (SBP)≥ 14 0mmHg是比舒张压 (DBP)更重要的心血管疾病 (CVD)危险因素。 血压从 115 /75mmHg起 ,每增加 2 0 /10mmHg ,CVD的危险性增加 1倍 ;5 5岁血压正常的人 ,未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为 90 %。 收缩压 12 0~ 139mmHg或舒张压 80~ 90mmHg ,为高血压前期 (prehypertensive) ,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CVD。 噻嗪类利尿剂用于大多数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 ,可单独或与其他类型的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疗效更好的目标血压。方法:600例H型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被分为低水平组(120/90mmHg或DBP90mmHg,200例)、中等水平组(120~130/90mmHg或DBP90mmHg,200例)和高水平组(130~140/90mmHg或DBP90mmHg,200例),三组均治疗2年。治疗前,后定期测量、比较三组的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随访期间记录各组不良反应率。结果:随访期间,随时间推移,三组的血清Hcy、CIMT均逐渐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4周后,与低水平组比较,中等水平、高水平组SBP、DBP、Hcy水平均显著升高,高水平组SBP显著高于中等水平组,高水平组CIMT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均=0.001;随访8周及2年后,与低水平组比较,中等水平、高水平组SBP、DBP、Hcy水平、CIMT均显著升高,高水平组SBP、CIMT显著高于中等水平组,2年后中等水平组Hcy水平显著高于高水平组,P0.05或0.01。随访2年后,高水平组的脑卒中再发率、心血管疾病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和中等水平组,中等水平组的脑卒中再发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P0.05或0.01。结论:低水平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其降低Hcy水平的效果更显著,同时可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再发率及死亡率,更全面地控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24小时血压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20例Ⅰ-Ⅱ级高血压病人,入院后停药2周,服氯沙坦50mg,qd,疗程12周,1个月后血压若未降至140/90mmHg以下,可加大剂量到100mg,qd,治疗前后复查24小时动态血压。以二次给药间距终末时血压下降数除以给药间距中最大血压下降数值作为药物降压的谷/峰比(T∶P),以夜间血压均值与白昼血压均值比较时下降10%或大于10mmHg者为夜间血压下降或"杓型者",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者或"非杓型者"。 结果 发现(1)氯沙坦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人的24小时平均血压(mmHg)(SBP134±14比113±8,DBP89±12比71±5,P<0.01);有效率为85.0%.(2)氯沙坦降压的SBP和DBPTP比率分别为78.6%(48%~93.9%)和76.2%(46.4%~89.6%).SBP,DBP和MBP的平滑曲线指数分别是1.23±0.32,1.36±0.41和1.32±0.38.(3)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120/8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氯沙坦明显降低夜间血压(mmHg)(SBP142.6±8.8降至116.3±11.4,DBP89.2±9.6降至74.3±6.8,P<0.01),对夜间血压已属正常者,氯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SBP120.3±3.7比116.3±6.8;DBP78.2±6.1比74.3±7.2,P>0.05).(3)24小时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SBP,DBP明显相关,r分别为0.803和0.797,P<0.01. 结论 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其主要优点是24小时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夜间无过度降压的危险,晨间血压上升受到明显抑制,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随着血胆固醇和血压的升高 ,CHD的发病也随之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胆固醇血症与高血压对CHD的发生既有单独作用 ,亦有协同作用 ,二者作用的联合不是单纯的叠加效应 ,而是放大效应或乘积效应。多危险因素干预研究(MRFIT)结果揭示了吸烟与高血压和血TC水平三种危险因素与 5年内CHD发生危险的相互关系。排除吸烟危险因素后 ,血TC <6 4 7mmol/L者 ,DBP <90mmHg时CHD发生率 (例数 / 10 0 0人 )为 2 4 0 ,DBP >90mmHg时CHD发生率为 3 86 ;血TC >6 4 7mmol/L者 ,DBP <90mmHg时CHD发生率为6 12 ,DB…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卒中:降压或不降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卒中时的降压问题是个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应当视卒中的性质、血压升高的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决定是否降压和降压的速度和幅度。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压极度升高时,即当SBP≥200mmHg,和/或DBP≥120mmHg,和/或MAP≥125mmHg时(MAP=SBP 2DBP/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的影响。方法入选近5年内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且无研究药物适应证或禁忌证,无血压入选标准。研究为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导入期4周后,15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或加吲哒帕胺)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随访治疗4年。主要终点是脑卒中事件,次要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结果762例被分为治疗组,75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相似。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男性分别为70·8%和70·5%;脑卒中史占93·8%和93·4%;基础血压为(145·3±20·2)/(86·8±11·1)mmHg(1mmHg=0·133kPa)和(145·3±20·3)/(87·2±10·8)mmHg;平均年龄为(63·9±7·5)岁和(63·8±7·7)岁。随访4年,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压平均下降14/6mmHg,治疗组脑卒中再发率(8·8%)较对照组(19·4%)明显减少,相对危险下降55%(P<0·001);心肌梗死发生(1·4%比2·8%)危险下降48%(P=0·070);心血管死亡(3·6%比6·6%)危险减少45%(P=0·010);总死亡(6·3%比9·8%)危险减少36%(P=0·010)。降压治疗对男性或女性、中年或老年、有或无高血压史、脑梗死史或脑出血史患者均有益。结论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卒中再发的预防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看老年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老年高血压是指患者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以往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多较慎重,认为老年人血压轻度升高是一种生理现象,对其血压控制的目标值掌握较为宽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老年高血压可能具有更大的临床危害,而积极有效的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这些新研究证据使我们对老年高血压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脉压对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脉压 (P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于 1991年 8月对山东省中老年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线调查 ,对AMI事件的发病进行随访登记。到 1999年底 ,110 0 8例中老年人共发生AMI 117例 ,应用Cox回归分析PP对AMI的预测价值。结果 :AMI患者的PP均值[5 8.4 2mmHg(1mmHg =0 .133kPa) ]明显高于非AMI者的PP均值 [(5 0 .0 4mmHg) ,(P <0 .0 1) ]。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 ,老年人PP每增加 10mmHg ,AMI危险增加 2 9.8% ;在每一舒张压水平 ,PP每增加 10mmHg ,AMI危险增加 2 5 .7% ,但不独立于收缩压。中年人PP不是AMI的预测指标 ,而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则是。老年人PP≥ 5 0mmHg者患AMI危险为PP 4 0~ 4 9mmHg者的3.2~ 3.3倍 ,校正舒张压后依然如此 ;PP <4 0mmHg者AMI危险有增高的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PP为老年人AMI新的预测因子 ,但不独立于收缩压。中年人AMI危险主要与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相关。②老年人PP≥ 5 0mmHg应作为AMI危险的界值 ,且PP 4 0~ 4 9mmHg时AMI的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