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早期预警评分构建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标准,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结合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是否机械通气、医务人员配备及设备配备标准构建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标准。将该标准用于患者院内转运中,并与以往常规转运方法进行比较,观察转运过程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观察各风险等级患者数及各等级患者转运前后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明确该转运分级标准的使用效果。结果应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标准共转运患者4 279例,无一例发生窒息、导管滑脱等严重不良事件;转运分级标准实施前转运患者3 896例,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0.13%。4 279例患者中高风险患者480例、中风险患者1 060例、低风险患者2 739例,有643例患者转运后发生疾病危重度分级的变化;生命体征单项分值变化最多的是呼吸、血氧饱和度,其次为血压;风险级别越高,转运后病情加重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基于早期预警评分构建的转运分级标准有利于指导急诊患者转运分级,减少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危重患者转运是因检查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相关的专科病房进一步检查或治疗[1]。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转运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仪器设备状况等种种因素均可增加患者的转运风险。而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转运会进一步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稳定,甚至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有效提高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已经引起急诊急救和重症医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9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急诊承担着运送病人的重要任务,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经过急诊初步处理,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转入专科病区进行进一步治疗。院内转运可能导致急诊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轻度至重度的改变,且可能造成不同程度并发症[1]。本文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2月至12月98例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资料,转运成功率100%,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8例中男55例,女43例;年龄23~81岁。病种:呼吸系统疾病42例,心血管疾病15例,脑血管疾病10例,颅脑外伤8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外伤病人10例,其他疾病8例。其中1例病人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探索经历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的分类方法, 并分析不同类别间生命体征的变化规律, 为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1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个院区由急诊科转运至院内ICU的416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其一般资料及转运前后生命体征资料, 将转运前最后1次测量所得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外周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5项生命体征资料作为聚类变量, 基于二阶聚类分析方法将患者分类, 并进行不同类别间患者的比较。结果可将本研究纳入的416例患者分为平稳组、低血氧饱和度组和高心率组3个类别, 聚类轮廓系数为0.30, 3组患者转运前后收缩压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且低血氧饱和度组和高心率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转运工作。  相似文献   

5.
孙琳  韩小琴  狄开荣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659
文章阐述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分析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病情、转运、人员、药物及设备、沟通等相关危险因素,提出制订转运及相关护理文书规范、加强转运的沟通与交接、完善转运前准备、加强转运中的监测与护理等安全措施,为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院内安全转运影响因素具体如下:①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多不稳定,在转运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此类患者院内转运危险系数大。以往,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对危险因素估计不全,物资准备不足,转运交接实行口头交班,易发生意外和交接科室相互推诿责任。合理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应该针对性的对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计划,合理安排护送人员并实施,做好与相应科室的交接工作,环环相扣,各科合作,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因此,本文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诊患者由于诊断、治疗的需要须进行院内转运,而危重患者转运中随时会发生病情变化,危及生命。2009年8月~2010年9月,我们将优化转运流程应用到652例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心血管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市某两所三甲医院进行院内转运的IABP支持的心血管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院内转运不良事件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探索不同类型不良事件与危险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 182例患者转运中有68例(37.36%)发生了不良事件,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43/23.63%),不良事件主要为血压波动(26/14.29%)、IABP氦气管路断开(16/8.79%)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10/5.49%)。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转运目的地是IABP支持下心血管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重对应分析显示病情变化不良事件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药物相关联。结论 IABP支持下心血管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并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间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院间转运47例应用便携式呼吸机的危重患者,转运前充分的准备、全面的病情评估以及转运中的密切观察与护理是重要的措施.结果:47例患者转运前后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间转运需要持续辅助通气的危重患者应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效果良好,转运前的充分准备、患者的全面评估、转运中的密切观察与护理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急诊是急危重症患者诊疗的重要平台,在院内诊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成功转运对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有积极意义。鉴于急危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且常常依赖生命支持手段及转运难度大等特点心,因此亟需规范并优化院内转运流程,以保证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特点以及急诊院内转运的临床实践,本共识协作组制定了“降阶梯预案、充分评估、优化分级、最佳路径、动态评估”为原则的分级转运方案,以保证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2.
分析7例儿科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发生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认为对疾病严重性认识不足、转运前干预不足、转运时机不当是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时发生意外的常见原因。故加强对危重病的识别,完善转运前评估,把握转运时机,加强转运前的干预,如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意识、血氧饱和度变化,转运前安置患儿于合适体位,是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优化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 :优化转运流程前医生和护士主要依据经验进行病情评估和物品准备;优化转运流程后应用"ICU转运决策核查单"进行病情评估和物品准备,第一部分为危重患者风险评估,第二部分为自行设计的转运前核查单,主要包括患者准备、物品准备、人员准备、相关科室确认和转运中病情观察记录单。结果 :优化ICU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前,院内转运危重患者40例,共发生不良事件6例,发生率为15.0%,其中病情变化发生2例、跌倒1例、仪器设备故障1例、氧气瓶供氧不足1例、微量泵电量不足1例,转运急救物品携带齐全率93.0%;优化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后,院内转运危重患者45例,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6.7%,其中病情变化发生1例、仪器设备故障1例、氧气瓶供氧不足1例;转运急救物品携带齐全率98.0%。结论 :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优化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高危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7月急诊科抢救的504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SpO_2下降超过5%)的发生情况,分析高危影响因素,总结护理要点。结果:院内转运的504例危重症患者中,转运过程中出现SpO_2降低140例(27.8%),与供氧装置、转运人员职称、疾病类型、早期改良预警评分、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供氧装置、转运人员职称、疾病类型、早期改良预警评分、年龄是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SpO_2降低的高危因素,对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进行安全护理,可减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急救防范措施,降低危重患者从就诊到住院期间内的危险因素,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从转运准备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根据不同病情需求进行一系列的防范措施。结果在急诊转运护理过程中,切实地、有预见性的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结论加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的风险评估及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危险因素,提高抢救成功率,它的实施对急诊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院前救护(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评价EMS资源的合理使用情况;分析EMS送入急诊抢救室患者的相关特征,构建相关预测模型并为进一步优化EMS资源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利用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多中心急诊分诊数据相关数据库(CETAT数据库)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抢救室收住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就诊时是否呼叫EMS送诊将患者分为EMS送入组(AB+组)和自行就诊组(AB-组)。记录患者入急诊抢救室后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化验室检查结果等数据。根据最终是否收住重症医学科、专科监护室、接受急诊手术和/或急诊介入手术等处理判断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分别建立不需要化验室检查的9变量模型和需要化验室检查的22变量模型进行倾向性评分校正,分析呼叫EMS转运是否与患者危重程度相关。亚组分析中按患者就诊原因分析EMS与患者危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期间抢救室收住患者16 489名,经相关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患者6 975名,其中AB+组患者2 768名(39.7%),AB-组患者4 207名(60.3%)。AB+组中的高危患者522名(18.9%),AB-组中高危患者563名(13.4%)。与AB-组相比,AB+组患者年龄更大,昏迷患者的比例更高,就诊时自主心率更快,而舒张压和血氧饱和度更低。9变量模型中,性别,意识水平,体温,心率以及舒张压是患者呼叫EMS的相关因素,22变量模型中,意识水平,血氧,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蛋白等是患者呼叫EMS的相关因素。倾向性评分校正前,呼叫EMS送诊是患者病情危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5,95% CI:1.32~1.72, P<0.001),倾向性评分9变量模型校正后,EMS送诊比值比较未校正时减小( OR=1.24,95% CI: 1.08~1.42, P<0.001)但仍有统计学意义,倾向性评分22变量模型校正后EMS送诊与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无相关性( OR=1.10,95% CI:0.95~1.28, P=0.195)。亚组分析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就诊,心血管系统疾病就诊和外伤是就诊的前三位原因。未经倾向性评分校正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伤就诊的患者EMS送诊与患者危重程度有关。9变量模型校正后,仅外伤亚组中EMS送诊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22变量校正后,3个亚组中呼叫EMS送诊均与患者危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呼叫EMS送诊在急诊抢救室收住患者中较为常见。与患者危重程度相关性随模型校正变量的增加而降低,提示EMS送诊并不意味着患者病情危重,多参数联合预测模型对于准确区分危重患者、优化院前EMS使用、避免不合理呼叫至关重要,未来的EMS资源或应当基于预测模型进行分层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我院实施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回顾性分析运用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对553例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情况,分析转运效果。结果:平均转运时间为(25.1±9.7)min,553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死亡、心跳呼吸骤停、意外脱管(除输液管道)、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结论 :规范的危重患者转运流程、标准化地配备转运物品及药品、有效的风险告知、完善的转运交接单建立、转运医护人员资历的规定、多学科参与的危重患者转运演练与培训、危重患者转运质控小组的专门化管理是确保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科是医院各类危重患者的首诊科室。患者急诊诊治后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医院内转运,而转运途中由于条件限制可能发生各类风险事件。虽然院内转运时问不长,一般10~20min,但风险大,甚至大于ICU的患者。有文献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为了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现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转运方法,观察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认知状况及相关态度,为优化院内转运相关流程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方法利用自制问卷对160例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人口学基本信息、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相关态度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相关知识。结果急诊科护士的转运相关知识得分为(13.34±1.37)分,优秀率为5.0%。急诊科护士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认知情况不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是否具有急诊专科护士资格等因素的影响(P0.05)。急诊科护士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相关的态度得分为(4.12±0.48)分,与认知得分呈正相关(r=0.221,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院内转运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其对待转运的态度决定了认知情况,在加强专业知识方面培训的同时,应加强转运的重要意义及风险方面的培训,最终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安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