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采用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降低经血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站2015年4月~2016年12月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72110例作为研究材料,所有样本均应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进行ALT、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平行检测,同时对献血者样本进行NAT检测。结果在72 110例献血者中603例(0.84%)血清学HBs 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71507例血清学检测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BV-DNA阳性49例(0.07%),未检出HCV-RNA和HIV-RNA阳性样本;在152例ELISA法HBs Ag 0.7≤S/CO1.0样本和1.0≤S/CO≤3.0样本中检出13例HBV-DNA阳性,HBs Ag 1.0≤S/CO≤3.0样本NAT阳性检出率高于0.7≤S/CO1.0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血液样本采用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可降低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提高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传播标志物分布情况及流行趋势,提出预防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2007年-2014年嘉兴地区无偿献血者320 312人次的血液标本,用速率法检测ALT,ELISA检测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抗-HIV筛查不合格标本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结果检测320 312人次,不合格6 558人次,总不合格率为2.05%。各年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79%~2.76%,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志物ALT、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5%、0.43%、0.34%、0.22%和0.54%,不合格标本构成比分别为26.22%、20.90%、16.19%、10.58%和26.11%。确认抗-HIV阳性33例,2007年-2013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达13例,但2014年仅检测到3例阳性。结论应加强对献血人群献血前的健康评估、咨询,降低ALT和HBs Ag、抗-HCV和抗-TP的不合格率,改进抗-HIV初筛方法,降低假阳性率,保证用血安全前提下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分娩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对阳性患者采取有效阻断措施,降低母婴垂直传播,提高人口素质和临床输血安全及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来吉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共13 450例,分别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 450例住院分娩产妇中HBs Ag、抗-HCV、抗-TP、TRUST、抗-HIV1/2阳性率分别为3.92%、0.14%、0.64%、0.21%、0。其中2013年与2010年各项指标阳性率比较,HBs 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HCV、抗-TP、TRUST、抗-HIV1/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HBs Ag阳性和TP阳性住院分娩产妇中,年龄主要集中在25~29岁,其次是30~34岁,分别与≤24岁年龄段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分娩产妇中以HBV感染为主,但阳性率呈逐年递减,可见HBV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是抗-TP及TRUST,基本也是逐年递减,只是2013年TP阳性感染率略有增加;再次是抗-HCV,未检测出HIV感染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无偿献血的招募征询以及献血策略。方法选取2012—2016年日照市无偿献血者114 716例,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抗-HCV、抗-TP、抗-HIV。各年度不合格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2—2016年日照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各项不合格率为2.82%,其中ALT、HBs 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1.55%、0.33%、0.33%、0.5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段ALT、HBs 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9、10.24、7.90、34.35、8.53,均P<0.05)。结论 2012—2016年日照市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比较呈下降趋势,其中ALT不合格率最高,其次为抗-TP阳性率,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抗-HC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8~35岁不合格率较低,36~45岁年龄段不合格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的免疫层析快速试剂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02份健康体检血清标本同时用快速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IV,对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与ELISA相比,502份血清标本中HBsAg金标法有2份假阴性,5份假阳性,灵敏度为99.6%,特异度为99.0%,准确度为98.6%;抗-HCV金标法无假阴性,有9份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2%,准确度为98.2%;抗-HIV硒标法有2份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6%,准确度为99.6%。〔结论〕金标法检测HBsAg灵敏度和特异度稍低于ELISA,有漏检和误检现象,而抗-HCV、抗-HIV快速法与ELISA比较灵敏度相当,而特异度稍低,因此,都要结合ELISA结果才可出具最终检测报告,抗-HIV的检测任何一种方法出现阳性时都要进行确认试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患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及检查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采集时间段为2016年1月-2019年7月内于我院准备接受输血的患者3844例,对这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ELISA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进行检测。结果:经过统计后,抗-HCV阳性有29例(0.75%)、抗-TP阳性有41例(1.07%)、HBsAg阳性有473例(12.30%)、抗-HIV1/2阳性有1例(0.03%)。结论:在患者输血前通过ELISA法对抗-HCV、抗-HIV1/2、抗-TP及HBsAg进行检测,可确定其传染病情况,使医患纠纷得以减少,有助于职业暴露危险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感染情况,分析输血前传染原因,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并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为传染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筛查,阳性用TPPA法做确认试验。结果检测指标中乙型肝炎感染率居首,阳性率为8.60%,其次为抗-TP感染,阳性率为2.01%,抗-HCV感染率为0.67%,抗-HIV感染率为0.02%,抗-TP感染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非常重要,有利于了解患者身体情况,确保输血安全,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双方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为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及预防医疗纠纷提供依据。方法 37 655例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7 655例门诊及住院患者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分别为8.29%、0.41%、0.49%和0.07%;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及各单项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患者中,以年龄>60岁患者群体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最高(10.29%);消化肝病科室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15.90%)高于其他科室;86例患者存在混合感染,以乙型肝炎合并梅毒感染最多(35例)。结论部分门诊及住院患者在检查或治疗前已存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疾病感染,感染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BsAg>抗-TP>抗-HCV>抗-HIV,对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查,可减少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患者住院前3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用ELISA法对39 979例住院患者血清进行抗-HIV (1+2)、抗-HCV、抗-TP 3项指标检测.抗-HCV、抗-TP阳性用同批号试剂复检,抗-TP复检阳性者用TPPA试验确认,抗-HIV (1+2)初筛阳性者复检仍阳性送疾控中心HIV确认实验室确认.结果 检出抗-HIV阳性220例,阳性率0.55%,高于相关文献报道.抗-TP阳性1 066例,阳性率2.67%.抗-HIV和抗-TP均有逐年增加趋势.抗-HCV阳性357例,阳性率0.89%,抗-HCV阳性率有下降趋势.结论 部分患者在住院前已有血液传染性疾病感染,特别是抗-HIV和抗-TP感染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对住院患者检测血清学指标,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及减少医疗纠纷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黄山地区住院患者入院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态,评价检测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912例住院患者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HBsAg阳性853例(8.61%)、抗-HCV阳性52例(0.52%)、抗-TP阳性208例(2.10%)、抗-HIV阳性1例(0.01%)。结论:对住院患者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测,明确患者入院前感染情况,预防院内感染,对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献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阳性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输血的100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检测抗-HCV、HBsAg、抗-TP、抗-HIV,总结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在1000例检测患者中,共有131例检出感染指标阳性,阳性检出率是13.10%。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HBsAg、抗-TP、抗-HCV、抗-HIV,占比分别为9.0%、2.10%、1.70%、0.30%。年龄、性别、慢性病史间比较,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及以下学历者的感染指标阳性率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手术者的感染指标阳性率高于非手术者、5000元/月及以下收入者的感染指标阳性率高于5000元/月以上收入者、农村户籍者的感染指标阳性率高于城市户籍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31例感染指标阳性者中,科室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血透中心、妇产科、内科、外科、血液病科、其他科室、肿瘤科,占比分别为25.19%、19.85%、19.08%、15.27%、7.63%、7.63%、5.34%。结论在输血前要重点关注文化水平较低、收入水平较低、农村户籍、手术等人群以及血透中心、妇产科、内科、外科等科室患者,可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尽早发现和诊断,减少医院感染,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2.
保障血液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有关法规明确规定对献血者血液标本必须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1],只有检测合格的血液才能发放临床使用。然而血液安全涉及到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患者输血感染的影响,为降低临床输血感染率、减少医学纠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月接受输血治疗的1 8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乙肝五项(HBe Ag、HBe Ab、HBs Ag、HBs Ab、HBc Ab)、苍白密螺旋体(抗-TP)、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的检测。不同性别感染性指标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年龄段感染性指标检出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872例患者中检测出HBs Ab阳性率最高,为13.68%(256/1 872),其次为HBs Ag,为8.92%(167/1 872),抗-HIV阳性率最低,为0.11%(2/1 872);重叠感染检出率HBs Ag+HBc Ab最高,为1.76%(33/1 872),其次为HBs Ab+HBc Ab,检出率为1.50%(28/1 872),重叠感染检出率最低为HBs Ag+抗-TP,为0.37%(7/1 872);各不同年龄段感染性指标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患者各项指标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抗-HIV外,其余各项感染性指标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不仅可保证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并发现潜在性疾病,还可降低交叉感染及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济南市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无偿献血者的相关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应用ELISA方法采用不同厂家试剂对2007~2012年山东省血液中心采集的全部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进行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结果 2007~2012年济南市511 166名无偿献血者,检出不合格24 443人,总不合格率为4.78%。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分别为3.75%、0.49%、0.35%、0.22%、0.40%。不合格项目中以ALT、HBsAg为主,抗-TP、抗-HIV阳性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结论应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进行献血前ALT和HBsAg初筛,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高献血者检测策略及检测技术,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原因,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6-2009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用速率法和赖氏法检测ALT.结果: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为5.16%,其中,因ALT不合格的最多,占48.29%,因抗-TP、HBsAg、抗-HCV、抗-HIV阳性不合格的分别占23.48%、15.87%、10.66%、1.7%.结论:建立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对保证血液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令晓  兰美群 《职业与健康》2009,25(11):1158-1159
目的回顾分析广西合山市人民医院患者输或拟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7357例患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7357例患者中共检测出阳性1307例,总阳性率为17.76%,其中HBsAg阳性887例(12.06%)、抗-HCV阳性135例(1.83%)、抗-TP阳性315例(4.28%)、抗-HIV阳性82例(1.11%)。不同年度间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还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同时也可避免因输血等医源性治疗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患者手术、输血前的血液感染标志物的情况。方法:对13377例手术、输血前患者的8项血液标志物参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抗体(抗-TP)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7.4%,抗-HCV阳性率0.3%,抗-HIV阳性率0.04%,抗-TP阳性率1.8%。乙肝二对半检测的模式有12种。结论:在手术、输血前进行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并加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制定预防传染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无偿献血者(115 695名)传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结果和性别结构及复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地2010—2014年无偿献血者血液复检结果平均不合格率为4.93%,各项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为:ALT>抗-HCV>抗-TP>HBs Ag>抗-HIV,ALT、HBs Ag、抗-HCV、抗-TP和抗-HIV项目各年度之间的不合格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ALT项目不合格的男女比例约为15:1,HBs Ag和抗-HCV项目不合格的男女比例约为3:1,抗-TP项目不合格的男女比例约为1:1,抗-HIV项目不合格的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献血者的不合格率约为女性献血者的2倍。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和献血前征询,从低危、固定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做好献血前的初筛工作,保障临床的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5 326例胃镜检查前患者血清中四项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四项传染病检测的重要性,以便加强医疗安全,预防交叉感染,减少微创诊疗引起的医患纠纷。方法用金标法对5 326例胃镜检查前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进行初筛检测分析,阳性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一步复查。结果 5 326例受检者四项传染病检测中HBsAg阳性630例,占11.83%,抗-HCV阳性89例,占1.67%,抗-TP阳性61例,占1.15%,12例抗-HIV初筛阳性者经市疾病控制中心确认有9例为阳性,占0.17%。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5例,抗-HCV与抗-TP同时阳性2例,抗-HCV与抗-HIV同时阳性1例。结论对患者胃镜检查前进行传染病检测不但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因黏膜破损引起的医疗纠纷,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对保护医患双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8-2013年医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以期提高输血患者诊治水平。方法对医院2008-2013年需要输血治疗的2 9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对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HIV1/2阳性8例,阳性率为0.27%;抗-TP阳性35例,阳性率为1.19%;HBsAg阳性229例,阳性率为7.80%;抗-HCV阳性37例,阳性率为1.26%;抗-T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IV1/2、抗-TP、抗-HCVHBsAg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血者输血前各项感染性指标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5.08%升至2012年的16.53%,抗-HIV1/2与抗-TP近两年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输血前进行抗-HIV1/2、抗-TP、HBsAg及抗-HCV感染性指标检测一方面可在输血前确认受血者是否存在上述感染,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另一方面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对感染患者采取必要的隔离与防护措施,控制感染与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