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6,(1):105-10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IEMG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联合上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上肢机器人治疗,研究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和阴阳经刺法,2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肘关节屈伸处于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肌电积分值(IEMG)评分,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侧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给予调和阴阳经刺法联合上肢机器人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7,(8):997-99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理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于肩髃、肩贞、肩井、天宗、曲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疗程为1月。比较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脉络瘀血、舌质紫暗这4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肢体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刺络拔罐与西药治疗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组于患侧肱二头肌肌腹中心行刺络拔罐疗法,每周二及周五治疗,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巴氯芬,每天3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即刻(综合组治疗即刻为第1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西药组治疗即刻为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测量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综合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即刻两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及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综合组治疗即刻IEMG高于西药组,治疗后IEMG低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综合组肱三头肌IEMG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高于西药组(P0.05)。综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西药组的60.0%(18/30,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患侧肱二头肌IEMG值并显著改善患侧上肢屈肘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后肢体障碍患者临床症状与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肢体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和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Barthel指数(BI),肱二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中医症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MA、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肱二头肌、胫前肌的RMS、IEM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和神疲乏力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 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 50%(P0. 05)。结论:中药内服联合穴位针灸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障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表面肌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联合上肢机器人对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恢复期患者痉挛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信号影响。方法:6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34例(常规康复训练),B组34例(对照组基础上运用"醒脑开窍针"联合上肢机器人),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功能独立性(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差异。结果:经过系统治疗B组总有效率为88.2%(30/34),A组总有效率为70.6%(24/34),B组明显优于A组(P 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FIM、FMA、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B组更加明显(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均显著下降,且B组较A组更加明显(P 0.05)。结论:"醒脑开窍针"联合上肢机器人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痉挛上肢运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用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36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理疗按摩.观察其临床表现、采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康复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肢的关节活动范围、活动程度改善,疼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 早期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手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采用表面肌电信号(s 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及的肌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的肌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评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自身诱导法结合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表面肌电信图(s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肱二头肌肌力评估、肱三头肌肌力评估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诱导法的训练方法结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自身诱导法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康复训练及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低频rTMS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thel日常生活指数(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联合低频rTMS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金鑫鑫  刘春花  吴思敏 《新中医》2022,54(22):148-151
目的:观察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双侧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 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各50 例。2 组均给予基础治疗,A 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双侧上肢康复训练,B 组在A 组基础上给予定向透药疗法治疗。2 组均治疗2 个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上肢表面肌肉肌电值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 评分。结果:治疗后,2 组斜方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肌电值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B 组斜方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肌电值均大于A 组(P<0.05)。治疗后,2 组FMA、ARAT、ADL、SF-36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 组FMA、ARAT、ADL、SF-36 评分均高于A 组(P<0.05)。结论: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双侧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臭氧穴位(肩髃、肩髎、阿是穴)注射疗法,均治疗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量表)中的上肢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量表、M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疼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龙睿  徐枫  余昕  吴静 《四川中医》2020,38(1):114-117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柔肝通络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2月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柔肝通络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麦粒灸,比较两组患者肢体痉挛和神经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表面肌电图IEMG测定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与下肢肢体痉挛程度Ashworth评分与神经缺损程度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肱三头肌IEMG检测结果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联合柔肝通络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降低患者肢体痉挛程度与神经缺损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双号为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小针刀松解肱二头肌肌腱治疗。在治疗后1周、2周、1个月进行Ashworth及上肢Fugl-Meyer积分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相比,1周和1个月治疗组Ashworth分级比较对照组低(P<0.05);2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1个月,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佳。结论:小针刀治疗可缓解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 0例,均给予患侧肩部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通过软尺测定手背的肿胀程度,通过Fugl-Meyer(FMA)量表评定患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疼痛、肿胀、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超声导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与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超声导入治疗。2组均治 疗8周。比较2组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表面肌电信号指标。结果:治疗4周、8周后,2组改 良Ashworth量表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改善情 况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 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 评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因素对FMA、 MBI评分的单独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对2组FMA、MBI评分的单独效应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4周后,2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 后,2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4周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治疗组 FMA、MBI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肌肉活动时的肌电均方根(RMS) 及积分肌电值(iEMG) 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上述4项上肢肌电信号指标 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超声导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 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疗效满意,能有效降低上肢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症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 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水肿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疼痛、水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方案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剪切波速度(SWV),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MAS分级、患侧上肢肌群SWV、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组原则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治疗,采用MAS 评分、MBI评分、FMA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对比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图 (sEMG) 检查。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MA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MAS 评分降低较明显(P <0.05);患者治疗后MBI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肱二头肌IEMG和股二头肌IEMG显著升高,膝屈曲CO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结论:采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