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比较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与牵引、针灸、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7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实施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取牵引、针灸、推拿推对比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5.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针刀联合复位对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观察组增加小针刀,比较2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立即起效构成比、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及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立即起效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见效快,疗效好,可降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清远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传统推拿手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应用整颈三步九法配合中药圣愈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s、Vd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安全、有效,临床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选择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颈椎牵引和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情况,一个疗程后每组治疗前后病情综合积分对比、组间积分差值比较、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博动指数比较,分析并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的效果、缓解眩晕的疗效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用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25%、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治疗颈源性眩晕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应用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颈椎牵引、颈托固定法配合西比灵口服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另外,治疗组选取30例应用彩色多谱勒(TCD)观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36例,愈显率85.71%;对照组痊愈、显效26例,愈显率65.0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顺应性加强,血管阻力减小,舒缩功能改善,血液灌流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复发随访结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纳入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9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行小针刀配合手法干预,对照组行单纯手法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患者基底动脉和两侧椎动脉血流速度,随访记录治疗结束后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术后1年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8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手法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降低复发率,这可能与其改善椎动脉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整脊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清TC、CGRP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整脊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眩晕症状、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LVA、RVA、BA和血清CGRP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FS-CSA评分、血清D-D、TC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可通过降低血清TC水平、提高血清CGRP水平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颈椎功能受损情况,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翳风、百会、太阳)手法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和TCD,及其血液D-二聚体(DDi)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颈性眩晕患者1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口服西比灵加能量合剂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体征积分和血液DDi含量变化.结果:两组间疗效经Ridit分析具有明显差异(u=3.6169,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眩晕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颈肩痛、头痛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收期最大血流速度(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而基底动脉的TAM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液DDi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血液DDi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失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1.1528,P<0.01).结论:穴位手法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和降低血液中DDi含量,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和血液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中药导入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采用针刀配合中药导入治疗,针刀每周1次,进行中药导入治疗(导入时避开针眼)。对照组(38例)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导入。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眩晕、颈肩痛、头痛、恶心、视物不清等体征,评价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包括:基底动脉缩峰期血流速度(SP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椎动脉(RVA、LVA),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检查。结果:治疗组运用针刀配合中药导入治疗颈源性眩晕在临床症状、体征、TCD,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基底动脉缩峰期血流速度(SP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椎动脉(RVA、LVA)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针刀配合中药导入对颈源性眩晕治疗具有明显的时效性,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增强(P0.05)。治疗2周,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针刀配合中药导入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满意,疗效确切,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安全性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院内制剂葛根定眩胶囊对交感神经源性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椎X线征象改变及血浆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64例交感神经源性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予葛根定眩胶囊、盐酸氟桂利嗪治疗2周后,观察并比较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椎形态改变程度、颈椎椎体滑移距离和血浆NPY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颈椎形态改变程度、颈椎椎体滑移距离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浆NPY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定眩胶囊能够增加交感神经源性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量,与盐酸氟桂利嗪作用相似;能降低血浆NPY含量,作用优于盐酸氟桂利嗪。推测葛根定眩胶囊治疗颈性眩晕不仅作用于血管,还可能通过改善颈部软组织痉挛,降低颈部交感神经兴奋,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痉挛,增加血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步逐层整脊复位手法治疗颈源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颈源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三步逐层整脊复位"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运用卡马西平片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俩小以及治疗前后疼痛积分(VAS)值变化明显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步逐层整脊复位手法治疗颈源性三叉神经痛是一项治病求本之方法,安全性高、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牵引治疗及功能锻炼,对照组加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颈椎微调手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以及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RV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微调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效果及对其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间深圳市宝安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按摩,研究组予以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侯积分、头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以及颈部血流动力学。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侯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证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NRS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头痛NRS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VA、LVA、B 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RVA、LVA、BA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改善颈部血流动力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翳风、百会、太阳)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口服西比灵组(对照组)60例,连续3周,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痛、头痛和TCD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颈肩痛、头痛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表明穴位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9,(12):1690-1692
目的:分析活血补气祛痰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VBIV)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及眩晕程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6例VBI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上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眩晕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结论:对VBIV患者应用活血补气祛痰汤联合常规治疗方式可显著改善对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减轻眩晕程度,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清TC、CGRP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眩晕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S-CS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D-D、T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温中针灸结合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可通过降低血清TC水平,提高血清CGRP水平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颈椎功能受损情况,从而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究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刺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3月进行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实验室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FIB、T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FIB、TC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