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培老中医认为久泄首当责之脾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反内生湿浊,湿浊困脾,清浊不分,升降失常,故致泄泻缠绵难愈,并常因饮食不洁或情志波动影响脾胃功能而致泄泻反复。治疗上自当以健脾助运为主,再视兼证化裁。临证中李老喜用七味白术散和参苓白术散二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正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伴有腹部不适为特征的病证。久泻即为慢性泄泻,常由急性泄泻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转化而来。笔者从脾肾阳虚病机作为切入点,运用扶阳法治疗本病,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久泻阳损脾及肾,寒湿占居内阳位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寒湿内侵,迁延日久,皆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发为泄泻。脾虚湿盛是久泻  相似文献   

3.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4.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泄泻的治疗 ,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笔者通过学习古今文献资料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 ,总结泄泻证治大法如下 ,请同道指正。泄泻多因湿 ,湿聚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谓 :“泻由脾湿 ,湿由脾虚。”脾虚与内湿互为因果 ,或因脾虚生湿 ,或因湿盛困土而致脾虚。脾虚生湿者多见于久泄 ,久泄之人脾胃素虚 ,脾司运化功能减弱 ,以致水湿不能及时传输 ,因虚而湿自内生 ,水湿留中 ,下注肠道而为泻。湿盛困土多见于暴泻 ,常因感受湿邪、过食生冷等因素而…  相似文献   

5.
<正>肠道菌群失调症可归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病位主要在脾胃及大小肠,脾虚湿盛是其病机关键,且暴泻者以湿盛为主,久泻者以脾虚居多。常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脏腑虚弱致脾虚湿盛、运化失调、肠道分清泌浊失职而成,表现为便次增多,便质稀薄,或软不成形,或暴注如水。历代医家对泄泻颇有研究: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则濡泄。"的记载;《诸病  相似文献   

6.
升阳除湿法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虚泄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江 《光明中医》2006,21(3):45-46
慢性结肠炎脾虚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若中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精微,阳气不能上行,浊阴反而有余,则生湿浊.湿盛每易遏气机,或从寒,或化热,困脾伤胃,反过来又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故脾虚与湿盛是互为因素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8.
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根据《皇帝内经》有关泄泻的理论,将泄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泄泻当以湿邪最为重要,而湿邪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内伤泄泻以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大肠和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与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受纳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主运化水湿,脾为泄泻之本,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可致泄泻,其他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郁、肾虚等脏腑失调所致泄泻,都是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张天文教授根据泄泻的不同病因并参考《医宗必读》的“治泄九法”,加上平肝法,总结为治泄十法,并将泄泻分为九种证型,以此指导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仝小林院士认为,泄泻可分为暴泻与久泄,"暴泄属实,久泄属虚",临床表现多有腹痛与否的差异。泄泻可因素体亏虚,或情志不畅,或饮食壅滞,或劳倦耗伤所致,病机以脾虚湿盛为本,大小肠不固为标。脾胃运化失常,聚而生湿,泄泻日久,可秘结,可痞满,可化热,可湿聚,治法可为辛开苦降畅气机、清热燥湿利湿热、温阳散寒助脾肾等。久泄易耗散精微,故脾虚泄泻当健脾渗湿,兼以涩肠止泻,标本兼施。常用薏苡仁、莲子、芡实三味小方配伍治疗。方中常用剂量,生薏苡仁为30~120 g,莲子为15~30 g,芡实为15~45 g。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诸多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属中医学"消渴""泄泻"范畴,恩师张玉琴教授认为糖尿病肠病的病机多为脾虚湿盛和脾肾阳虚。消渴日久,正气虚衰,脾胃羸弱,脾胃升清降浊混乱,或日久迁绵不愈,气阴两伤,阴损及阳,脾气亏虚而运化水湿无力,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布散失司,水谷滞于肠,泌清别浊无力,混杂而下并发泄泻。本文在查阅及研究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张玉琴教授治疗糖尿病肠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泄泻辨识     
《阴阳十一脉灸经》"大(太)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唐(泄),死","唐(泄)"即泄泻。先秦两汉未出现泄泻病名,相关内容列为病证而论,《内经》所言诸泄涵盖全面,除无"泄泻"病名外,几乎包括了后世大部分泄泻病名:濡泄、飧泄、洞泄、鹜溏、后泄、遗矢等。仲景称为"下利",晋唐时期变化不大,宋代是病名分水岭(此前泄痢混谈),开始明确"泄泻"之名;明清时期认识趋于完善。现代研究认为病位在脾胃,脾虚湿胜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即所谓"无湿不成泄";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失调所引起。临床辨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标准明确;辨证论治分暴泻与久泻分型施药。  相似文献   

12.
温脾汤加减治疗慢性泄泻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泄泻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采用温脾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攻补兼施,寒热兼顾,使里寒得祛,湿热得清,积滞得去,阳气得复,则诸证自愈。  相似文献   

13.
答:泄泻有暴泄、久泄之分,其病因不一,然而,明代名医张景岳却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达怎样理解? 胃和脾,一纳一运,互相配合,不断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送营养供机体各组织需要以及促进水液代谢的任务。若脾胃功能障碍,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则发泄泻。可知,脾损湿胜为泄  相似文献   

14.
尿道综合征是一种慢性泌尿系统疾病,是老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常反复,缠绵难愈,西医抗菌治疗效果欠佳。尿道综合征归属中医学"淋证-劳淋"范畴,笔者根据临床用药经验,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湿浊内蕴,病性为本虚标实,而脾胃亏虚为发病关键,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而生内湿,而湿邪又碍脾胃之运化,互为因果,相互交错,脾旺湿自去,湿去则脾健,故治疗以健脾胃为核心,兼以化湿,标本兼顾,从脾胃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创梁氏三合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IBS属中医"泄泻"范畴。多为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感受外邪,脾胃虚弱所致。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脾虚无以运化升清,水道不通则湿滞胃肠。同时湿邪遏于中焦影响气机的运化,久病情志郁结,肝气不舒,滞而不通。泄泻迁延日久,湿邪入里,困厄脾阳,久及于  相似文献   

16.
泄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田德禄教授对于本病有深刻且独到的见解.田教授认为泄泻当根据其病程分为暴泻、久泻,前者病程较短,与外邪饮食相关,后者病程较长,与久病体虚、情志失宜相关.田教授根据本病脾虚湿盛的病机,在治疗中将病机治疗与脏腑论治相融合,从脾胃立论,兼顾肝肾.对于感受外邪者治湿为要,分型立论;饮食所伤者通降清泄、逐邪...  相似文献   

17.
总结名老中医王常绮治疗久泄的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王老认为久泄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蕴,脾虚则无以运化水湿,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病位主要在脾,脾虚与湿盛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表现为本虚表实、虚实夹杂之侯;治疗应重视健脾益气、化湿渗湿,标本兼顾,用药应灵活变通,补泻并用,使补而不滞,塞而不塞;湿邪重着黏滞,易阻碍气机,故用药过程中尤为注重调畅气机、并喜用枳壳、厚朴等调理升降之品;高原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居民平素多食牛羊肉之品,故应结合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体重、饮食、情志等的调理;并提倡未病先防,认为只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珍玉教授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发为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而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致发泄泻的常见原因。治疗上以健脾为治泄之首务,脾健则湿除泻止;以疏肝为运脾之手段,肝畅促脾健运湿;以温肾为健脾之羽翼,火旺利脾气运化;  相似文献   

19.
清浊乃指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中质轻上升者为清,质重稠厚者为浊,浊也可指浊邪,清浊不分可致泄泻。临床以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脾虚泄泻多见,久泄可致脾肾两虚,治疗上当审证求因,分清泌浊,健脾祛湿,使清者升、浊者降,精微物质得以正常气化。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脾胃系统运化失常,大小肠传导泌别失职的病理反应。临床上以其症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患病时间长短而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来势凶猛急暴,而其治愈也比较容易简单。慢性泄泻来势缓慢,或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而得,往往经年累月,时作时止,故又称久泄。笔者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