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郁病必先气病,肺作为气之大主,诸气愤郁皆属于肺,故治郁先理肺,肺气畅达则一身之气畅达,郁证自除.翻阅典籍、文献,从古至今从肺论治郁证的理论探讨并不鲜见,但秉持从肺论治郁证原则,针对不同辨证阶段归纳出行之有效的治则治法及方剂者寥寥无几.本文从肝与肺的关系、肺的生理功能出发论证了肺郁的病因病机及从肺论治郁证的必要性,并总...  相似文献   

2.
李思敏  张喜召  包洁 《新中医》2017,49(9):155-157
从虚探讨硬皮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硬皮病的根源是虚,主要涉及肺、脾、肾、肝四脏;肺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肾虚、脾虚及肝虚为重要因素;日久可耗伤阴血,使痰浊内生,瘀血内停,肌肤失养。治疗的重点在于补诸脏之不足,使气血阴阳归于平衡。  相似文献   

3.
痹证也称风湿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现代免疫学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内分泌、环境及自身免疫有关。很多实验证明,一些风湿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中医学“免疫”即人体的正气拉,并将疾病发病因素归纳为正气与邪气。本病因始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篇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强调了外邪致病的重要性,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口’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痹证除以上致病因素外,其发病机理与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感,阳虚外寒易人,阴虚外热易犯,正虚外邪易干有关。也即邪气的侵入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正气虚弱才是本病发生演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Ⅱ型糖尿病(简称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治疗上采用补虚扶正为主的治疗方法,往往能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因此,探索糖尿病与气血阴阳及脏腑亏虚的内在联系,对于指导临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糖尿病病变过程中导致正虚的病理机制1.1 过食肥甘,损伤脾胃 我们观察了解到,很多患者未发现糖尿病前都喜食甘甜肥腻之品,且这些人食量偏多,这就增加了脾胃负担,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日久导致脾胃气虚。1.2 精微丢失,不能充养 糖尿病患者由于未早期发现或治疗失当,尿糖日久,水谷精微丢失过多,耗伤津液。由于患…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是女性常见损容性疾病,易诊断难治愈,慢性病程且复发率高。笔者通过古籍文献梳理及长期临床实践,提出黄褐斑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因虚致郁(瘀),强调在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的同时,应将“补法”贯穿于黄褐斑治疗始终。《本草纲目·虚损》将虚分为“气虚,血虚,精虚,五脏虚,虚热,虚寒”六类。本文以此为纲,根据黄褐斑的颜色、在面部分布的特点以及伴随症状等,将其分为不同证型:五脏虚而生斑包括心气虚而生斑、心神虚而生斑、肺气虚而生斑、脾气虚而生斑、肝血虚而生斑、肝阴虚而生斑、肝气虚而生斑、肾阴虚而生斑、肾阳虚而生斑、肾精虚而生斑;因气血为生命活动之根本,故特分出气虚生斑和血虚生斑之证;又因临床阳虚和阴虚褐斑患者众多,故不能遗漏虚热生斑和虚寒生斑的病机探讨。笔者分别论述了因虚生斑的具体病机和相应的治法方药,旨在丰富黄褐斑的中医辨证体系,拓宽本病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郁证与阳气亏虚的机理相关关系,以及郁证用阳性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总结。提出:郁证从阳论治有临床显著疗效,有现代实验研究理论支持,总结得郁证从阳论治是临床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值得继续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中医药论治郁证从“六郁”“肝郁”等方面论述者较多,而论五脏之郁者较少.郁证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分别可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脏郁证的临床表现虽各有特点,治法也各有所别,但总不离“宣郁疏通”之法,再根据五脏特点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郁证有因郁而致病者,亦有因病而致郁者。肾之本脏功能失调或他脏气血阴阳失衡累及于肾,或先天禀赋不足,体质偏颇,皆可导致肾虚。亦有因心阳不足导致肾水上逆者。现代研究表明,许多补肾药对古籍中未曾定为郁证的其他疾病所伴有的行为、精神、情志症状有改善作用。目前,从肾论治郁证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肿瘤、痴呆、消渴、头痛、健忘等伴随的抑郁症仍缺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胆石病从肝虚论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肝脏自身虚损是胆石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胆石病病发在胆,病源在肝,应无石先防,有石治本。治石当有补肝一法,并从补气益肝、养血柔肝、养阴滋肝、助阳温肝几方面谈了体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朱丹溪对郁证六郁理论的提出和以名方越鞠丸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以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郁证的阐述和发挥,来认识和探讨中医对郁证的解郁之法。对都证的临床认识、分类和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顽固性郁证从瘀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艳秋 《中医研究》2000,13(3):47-48
顽固性郁证,病因复杂,服用镇静安神药少效或罔效,我们遵从古人“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之说。用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治疗,常获得较好疗效,兹浅谈体会如下。1病因病机 郁证的病因较复杂,其起因由于情志失常,忧思恼怒太过,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升降开合失司,气血瘀滞不通所致。而对于顽固性都证,气血失调是一个重要因素,大致可分为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两类。1.1因瘀致病 血络瘀滞,心脉受阻,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失其所藏,而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惊怒善哭,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正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  相似文献   

12.
<正> 郁证从肝论治,是因为诸郁基因相同,以肝为首。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一、郁证的病因病理郁证病因颇为复杂,多有“肝病多郁”、“郁病皆气”、“百病生于气”等说法,但总不离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运纳失常;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肝失疏泄,气机失畅;心失宣通,血脉失畅;肾失蒸化,温煦失养等。其中肝失疏泄最为关键。肝之疏泄关系到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流畅和诸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发挥,所以肝之疏泄失职,一方面可直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使之不畅或不通,遂成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等。  相似文献   

13.
广义的郁病主要是《内经》所发五运六气皆可致郁,狭义的郁证指七情所致的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历代医家对郁证病理阐述及论治较为详尽,但从表论治郁证较为少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探讨了郁证从表论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郁证从脾分期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之提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运气医学论述中“胜、复、郁、发”四大病证之一。而明代以后则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讨论的郁证,亦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易怒易哭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根据郁证之临床表现特点,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抑郁症、焦虑症,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在郁证论治中,由于受“肝主情志,肝主气机”的中医理论的影响,故一直以来郁证论治多“从肝入手而兼顾心脾”。…  相似文献   

15.
一、源流《素问·至真要欠论》说:“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月贲)都”的证状表现包括喘息和痞闷,本病的临床所见,往往互相影响。严重的痞闷必兼轻度的喘息,而喘息之甚者,也必感觉痞闷,虽然喘息有属肾气不纳,痞闷有属脾阳不运,肝气不调,但总与肺有直接的关系。《全匮要略》中记载了火气郁肺、水饮郁肺、痰浊壅肺三个典型病例,病机多在肺脏,所以都出现(月贲)郁的症状。《伤寒论》的水、火、痰郁证治散见  相似文献   

16.
浅谈郁证从脾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褚蔚 《国医论坛》2003,18(4):15-16
郁证是以性情抑郁 ,多愁善虑 ,易怒善哭 ,心疑恐惧及失眠 ,胸胁胀闷或痛 ,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由于七情所致五脏气机失和 ,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狂躁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及老年抑郁症等都属于郁证范围。现代医者多遵从“凡郁皆肝病”的观点 ,认为肝气郁滞是郁证的根本 ,其病位在肝 ,治疗郁证亦遵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的“木郁达之”的治则 ,行疏肝理气法。这是古人根据运气学说 ,结合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经验而确定的。这一治则 ,对于肝病的辨证论治确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郁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之一。“郁”在中医文献中既是一个病机概念,也是一个病证概念。郁证发病因于七情而根于肝阳不足等脏腑虚弱,其临床表现亦常符合肝阳不足之机,故临床治疗郁证非疏肝解郁、宣畅气机为独一法门,对于肝阳不足证,常可以温法治之,即可从温肝阳论治郁证。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100-2101
传统中医治疗郁证多从心肝脾论治,鲜有从肺论治者。文章主要从病因病机、现代研究、临床验案3个角度探讨郁证从肺论治的可行性。研究发现郁证患者中肺郁的比例较高,情志病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两者具有相关性,且在临床上古今部分医家尝试从肺治疗郁证取得满意疗效,因此认为郁证可从肺论治。  相似文献   

19.
郁证病名首见于明代《医学正传》,其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善哭易怒、心疑恐惧咽中如有异物等表现为特征的类病证,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载:“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所以脾脏在郁证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从脾论治郁证当可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3,(9):1198-1200
白癜风易诊难治,在中医理论的有关致病学说引导下,由古至今总结出了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诸多白癜风患者体质辨识证候难循,本文将总结既往辨证分型治疗,并从"风、气、瘀、虚"四个要点论治白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