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滤膜法与涂抹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及成本。方法随机抽取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2018年1—12月清洗消毒后内镜,同一内镜分别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合格率、病原菌检出率、菌落计数及成本消耗。并利用问卷星与微信平台调查部分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检测方法现状。结果共检测软式内镜207支。滤膜法与涂抹法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8.26%、9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清洗消毒后病原菌检出率、检出菌落数滤膜法均高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7支内镜滤膜法较涂抹法每年增加经济成本1 498.48元,平均每支增加7.24元/次。使用滤膜法较涂抹法平均每支内镜多耗时62 s。共调查26所医院的内镜清洗消毒后检测方法使用情况,仅有2所医院使用滤膜法。对于使用滤膜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医院最关注的问题为增加的经济成本。结论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时,滤膜法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出内镜洗脱液中的细菌,客观的反映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2.
微孔滤膜广泛应用于制药、生物制品、超纯制剂及空气阻留采集细菌等。使用前,滤膜一般采用蒸馏水煮沸消毒,而用于空气阻留采集细菌的滤膜需煮沸后烘干,再经环氧乙烷气体消毒(简称A法);为减少消毒步骤,我们将滤膜直接用环氧乙烷消毒(简称B法),并对二种方法处理后的滤膜用于空气细菌浓度测定及效果观察。1方法1.1将滤膜置于含有蒸馏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10min,将水弃掉,再加蒸馏水煮沸,如此重复3次。1.2煮沸后的滤膜置于盘内,送35℃温箱内烘干。1.3将烘干的滤膜用纸包好,和环氧乙烷安瓶一起放入橡胶袋内。扎紧袋口,挤除袋… 相似文献
3.
几种手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比较张方遒,郁庆福上海医科大学卫生微生物学教研室(上海200032)有效的洗手和手消毒是预防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但人们包括医护人员在内对洗手方法及常用消毒剂的使用并不一定充分了解[1]。国外对消毒剂的卫生手消毒效果作了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滤纸法是目前评价餐具卫生的常用方法,我们在运用中发现此法中间环节多,结果报告需时长,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故选用微孔滤膜直接检测餐具,从而建立了滤膜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NT培养基:取灭菌营养琼脂,待温度降至室温,按0.001%加入TTC,混匀,制备平板。 1.2 MAT培养基:蛋白陈10g、氯化钠5g、乳糖12g、猪胆盐5g、琼脂15g、0.4%BTB 116ml,水1000ml,调pH7.2。上述成分配好后,待温度降至室温,按0.01%加入TTC,混匀,制备平板。 1.3 营养琼脂和乳糖胆盐培养基均由湖北省卫生防疫站附属诊断用品厂提供。 相似文献
6.
两种方法检测空调机消毒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报道空调机合叶扇细菌的种类主要为枯草芽胞杆菌、棒菌属、真菌、不动杆菌属、奈瑟球菌属等,空气中细菌与合叶上细菌关系密切,互为影响.因此,对我院空调机清洗消毒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效果比较,检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镇江市医院内镜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为探索影响医院内镜消毒效果的关键环节,指导规范消毒,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2004年《内镜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内腔面消毒符合率为70.37%,活检钳灭菌符合率为85.71%,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达标率30.76%。内镜微生物污染菌主要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结论影响内镜消毒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消毒时间短、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同时内镜清洗不彻底、环境、设施达不到规范要求也影响内镜消毒效果。提高内镜消毒质量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对牙科手机消毒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超声波清洗高压真空消毒法和碘伏紫外线照射法对牙科高速涡轮手机的消毒效果。 方法 66个工作后的牙科手机随机分两个消毒组 ,分别于消毒前和消毒后对手机前端表面和管道喷出液采样作细菌培养并进行比较。 结果 超声高压组对工作后手机消毒后 ,手机表面和手机内水气道采样作细菌培养 ,只检出极少量或未检出细菌 ,细菌杀灭率分别为 99.68%和 99.71% ;碘伏紫外线组消毒工作后手机 ,手机表面和手机内水气道细菌杀灭率分别为 99.67%和 4.3 3 % ;两种消毒方法对手机表面消毒效果之间无明显差异 (t=1.92 5 ,P>0 .0 5 ) ,而对手机内水气道消毒效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t=13 .5 89,P<0 .0 0 1)。 结论 超声波清洗高压真空消毒法对牙科高速涡轮手机的消毒效果优于碘伏紫外线照射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酶底物滤膜法和标准滤膜法对水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滤膜法(GB/T 5750.12-2006)以及酶底物滤膜法检测实验室配制加标水样和地表水水样的大肠菌群,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酶底物滤膜法和国标滤膜法,对实验室配制水样检测结果比较P=0.885(P>0.05),对地表水水样检测结果比较P=0.510(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经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酶底物滤膜法操作简单、快速,可作为水质大肠菌群指标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饮)具卫生标准(GB74934—94)发布,我站到1994年底将其中的快速纸片法应用了二年。我们对我站四年中(1991—1994)连续监督检测的16家宾馆、饭店,后二年用快速纸片法和前2年用原卫生部推荐的食(饮)具消毒效果检测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使用纸片法后阳性率显著提高(X~2=72.38,P<0.005);同时对10家带星级宾馆、饭店(表Ⅰ中前10个)和6家无星级宾馆、饭店(表Ⅰ后6个)各进行比较,其结果亦显著差异(X~=21.98,P<0.005,X~2=51.32,P<0.00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经济的发展,本应提高的卫生水平及卫生意识却导致餐(饮)具消毒效果的下降,据我们分析原因有:新法灵敏度提高,采样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结果判定时人为因素、宾馆饭店卫生意识不够强等。为了降低食(饮)具检测阳性率,监督部门应先提高自身素质,而宾馆、饭店则应加强其卫生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饮)具卫生标准(GB14934—94)中的纸片法由于简便、快速、实用等特点而迅速推广。我站于1993年开始使用南京三爱成分自动化分析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纸片。现将1991—1994年四年中,使用快速纸片前后2年我站连续监督检测的16家宾馆、饭店的食(饮)具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碘伏加温前后用于术前皮肤消毒效果的差异,及薄膜反注培养基法的实际使用效果。方法设计薄膜计数培养器,采用薄膜反注培养基法对室温碘伏(2 5±1℃)及加温碘伏(37±1℃)手术消毒范围采样培养,观察其消毒效果的差异,并进行方法验证。结果 加温碘伏术前消毒效果优于室温碘伏,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 =6 .39,P <0 .0 1) ;薄膜反注培养基法与倾注法的相对误差率为9.1%。结论 对用于术前皮肤消毒的碘伏加温不会降低其消毒效果;薄膜反注培养基法用于含菌量少的样本检验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全程质量追溯管理的方法,确保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和有效追溯。方法使用后的消化内镜按标准化流程进行回收、清洗、消毒、干燥、储存,对其全过程进行相关记录,实施全程质量追溯管理。结果 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实施120 906例次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经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科,每季度对消毒后消化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的抽查,均消毒合格,记录具有可追溯性。结论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全程进行质量追溯管理的方法,有效地确保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并对于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具有举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消化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37所医院的消化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70.27%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数量为1~3条,奥林巴斯品牌最多(72.97%),48.65%的医院内镜中心每日使用探头的患者例数为0~5例;83.78%的医院采用专人清洗消毒内镜超声探头,人员主要以护理员为主(51.35%);清洗方法以"酶洗-擦洗-擦干"为主(89.19%),清洗时间以>1 min为主(62.16%);83.78%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消毒方式为化学消毒剂浸泡,其中以邻苯二甲醛(70.27%)和全浸泡消毒(48.65%)为主;消毒时间以≥ 5 min为主(56.76%);27.03%的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进行灭菌,其中以"一用一灭菌"(21.62%)和过氧乙酸浸泡10 min(10.81%)为主;消毒灭菌后的内镜超声探头主要放置在内镜储存柜(56.76%);78.38%的医院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再次消毒;56.76%的医院从未对消毒后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论 37所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尽快制定内镜超声探头清洗消毒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流程。 相似文献
14.
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新滤膜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试验结果证实:本方法所用的分离培养基阴性菌呈绿色,阳性菌呈黄色,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ISO规定剂量范围内不加保湿剂对大肠菌群计数无影响,TTC在ISO规定的剂量内对大肠菌群计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五组试验(圆、方、方不晃、烧边.滤器)的对比,讨论了不同的边缘截取和试验方法等对聚丙烯纤维药液过滤膜微粒脱落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双面药液过滤膜的边缘微粒脱落现象显著,在考核其微粒污染时必须排除边缘微粒脱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苏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内镜中心(室)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2015年7月对苏州市不同级别的28所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18所,二级医疗机构10所)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并采用ATP生物荧光法对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被调查的28所医疗机构均设立了单独的内镜清洗消毒室,配置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的占89.29%,配置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的占17.86%;配备专用多酶洗液、选择正确消毒剂、每日监测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达标的执行率均为100%。而多酶洗液做到一镜一换的仅占39.29%,清洗消毒人员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占78.57%。现场检测77条消化内镜,合格率为88.31%。结论苏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在操作环节上仍存在问题,需严格按国家相关规范执行,进一步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查山东省不同级别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制定调查方案,对不同级别的17所医院进行现场查看和问卷调查并对使用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 17所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基本符合要求,其中3所二级医院未设置独立洗消间,4所医院清洗消毒流程不规范;抽样检测20条电子胃镜、14条电子肠镜清洗消毒效果,三级及二级医院内镜外表面合格率分别为95.0%、71.4%,内镜活检管道道合格率为80.0%、57.1%,送气送水管道合格率75.0%、71.4%;共检出30株病原体,主要来自活检道及送气送水道,分别占33.3%、26.6%;病原体检出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占36.7%。结论山东省医院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比较规范,仍需进一步加大培训管理力度,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