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慢性伤口创面修复病房专科护理的构建和实施。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病房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慢性伤口患者40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由医生主导患者管理工作,伤口专科护士则提供管理辅助。选取我院慢性伤口创面修复病房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慢性伤口患者400例,将其设为试验组,构建慢性伤口创面修复病房,由伤口专科护士主导患者管理工作,成立专科化团队,开展多学科合作,专业、全程管理慢性伤口患者。观察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以及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创面愈合率、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构建并实施慢性伤口创面修复病房的专科护理,能明显改善伤口治疗效果,提高创面愈合率和患者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在提升门诊内镜诊疗患者消化道准备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查2020年3月23日~4月30日应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前门诊55例肠道检查患者,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抽取2020年6月1日~7月31日应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后的50例门诊肠道检查患者,设立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制订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肠道准备清洁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焦虑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满意度。结果:实施后,门诊内镜诊疗患者的肠道准备清洁度合格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及SAS评分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能提升门诊内镜诊疗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在提升门诊内镜室整体护理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家庭慢性伤口患者有效可行的伤口治疗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慢性伤口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慢性伤口患者20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以我院伤口小组为中心,建立患者档案及伤口治疗联络站,创面管理以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VAC)为主,辅以点状植皮或湿性敷料治疗并骑跨椅康复锻炼。住院患者联合会诊,出院延续治疗由门诊或社区伤口治疗护士换药治疗。对照组由医师清创联合无菌敷料换药治疗,出院患者由当地门诊伤口治疗护士同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治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时数、换药费用及对治疗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愈时间、换药时数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VAC辅以点状植皮或湿性敷料治疗并骑跨椅康复锻炼护理干预模式下的慢性伤口患者护理效果显著,适用于基层医院和家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创面修复病房的建立及管理经验,探讨伤口护理发展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创面修复病房成立之前,由外科病房收治慢性伤口患者,以医生为主导,以伤口专科护士为辅,对患者进行管理。2017年12月建立创面修复病房,以伤口专科护士为主导,组建专科化的治疗和护理团队,推行多学科合作,对伤口患者实行全程、专业的管理。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创面修复病房收治的340例伤口患者为试验组,2017年1月—11月外科病房收治的329例伤口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创面换药次数、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医疗总费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创面换药次数分别为(25.37±14.33)次和(29.06±13.88)次,住院时间分别为(59.78±30.28) d和(67.61±32.06) d,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98.24±34.58) d和(110.53±36.53) d,医疗总费用的中位数分别为15 697.0元和18 850.0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创面愈合率由87.8%提高至94.1%,患者满意度由91.8%提高至97.1%。 结论 创面修复病房运行良好,伤口管理规范,提高全院专科护理水平,促进伤口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医护协作型慢性难愈合溃疡门诊的建立及实施效果。方法 契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性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通过组建医护协作团队,完善慢性难愈合溃疡门诊医护协作配置、明确工作职责及流程,形成医护协作型的慢性难愈合溃疡诊疗模式。结果 医护协作型慢性难愈合溃疡门诊建立后,2019年6月—2020年12月与2018年1月—2019年5月相比,难愈合性溃疡接诊量增加了23.9%,治愈率提升明显(P<0.05);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均提高(P<0.05)。结论 医护协作型慢性难愈合溃疡门诊的建立,提高了慢性难愈合溃疡诊疗效果和服务能力,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对慢性难愈合溃疡的管理、伤口专业人才执业发展及护理门诊专业化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并评价神经外科亚专科护理运行模式。方法:通过建立亚专科护理组织架构、落实建设保障方案、实施亚专科护理人员培训、进行临床护理标准的精细化管理、开展亚专科护理特色技术、拓展专业辐射领域等,促进神经外科护理亚专科建设。结果:实施神经外科亚专科护理运行模式后,亚专科护理组成员临床工作综合能力得到提升(P0.001);获批院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数、发表论文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数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P0.001);学历及专科资质成长显著。结论:开展神经外科亚专科护理有利于提高护士临床工作综合能力,提升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深化优质护理内涵;培养专科人才,拓宽护士职业发展道路,增强专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开展专科护理门诊的实践效果。方法 :通过严格选拔专科护理门诊的护理专家并对其加强培训、建立专科护理门诊技术操作规范和标准流程、明确专科护理门诊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对专科护理门诊的运作进行质量控制等,促进专科护理门诊的发展。结果 :专科护理门诊年均接诊量、护理会诊量逐年增加;同事、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科护理门诊专家授课次数和论文发表量逐步提高。结论 :开展专科护理门诊,有利于解决门诊和住院患者的疑难护理问题,促进护理专业化发展,同时符合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专科护理人员的价值,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伤口专科护理在创面修复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住院的按传统模式诊治的慢性难愈创面6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21年11月至2023年8月于本院住院的按伤口专科护理主导的医护一体化创面修复新模式诊治的慢性难愈创面6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伤口专科护理主导的医护一体化模式干预.评估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联合综合护理模式在慢性伤口患者愈合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慢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PRP技术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疼痛状况、伤口愈合情况、慢性伤口平均愈合时间及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阶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口愈合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率、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口平均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伤口患者实施PRP技术联合综合护理模式,可明显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疼痛程度,同时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对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在门诊伤口护理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门诊慢性伤口病人为对象,根据病人需求落实相应护理对策,比较干预前后病人对伤口健康知识认知、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得分及对换药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干预后病人对伤口健康知识认知、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病人SAS得分、NRS程度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门诊慢性伤口病人采取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病人对伤口健康知识认知,满足其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而有效改善焦虑情绪,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同时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工作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层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实践能力提升模式,使分级诊疗模式下转基层的慢性伤口肠造口患者得到同质化专科护理服务,适应分级诊疗模式需求。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现状调研方法,收集基层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临床实践中存在问题,通过开办为期6周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临床实践培训基地,临床实践以WCET“一对二导师制”模式,保证足够的临床实践案例,确保学员的实践质量。并对学员回院后开展的专科护理质量延续追踪,对比培训前后满意率。结果培训后提高了基层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指导、沟通与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满意率。结论对基层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一对二导师制”实践基地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及延续质量追踪能有效提升基层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临床实践能力,使下转基层的慢性伤口造口患者专科护理质量同质化,适应分级诊疗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赋能”模式对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开展培训管理后对其慢性伤口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3家基层医疗机构的10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模式培训,观察组开展“赋能”思维模式下的培训。两组培训由南海区伤口专科护士组成的同一护理团队完成,涵盖理论培训10学时,实践教学1周。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慢性伤口护理能力(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和对集中培训的满意度。再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两组护理人员回归基层医疗机构后实施护理干预的100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由常规模式培训的护理人员给予护理,观察组由基于“赋能”思维模式下的培训的护理人员给予护理跟踪记录其治疗过程、护理干预过程、伤口换药次数及频率、伤口渗液情况及愈合情况等,结束治疗后逐一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效果、对基层护理人员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慢性伤口评估、分析愈合影响因素、掌握敷料性能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慢性伤口处理方法、仪器使用技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评估患者创面愈合效果,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知,由观察组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在创面愈合效果和满意度上均优于由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P<0.05)。结论基于“赋能”思维模式下的培训对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管理后,有利于提高基层护理人员对慢性伤口的护理能力和对培训的满意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慢性伤口愈合率,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伤口门诊的建立和运营,进一步探讨伤口门诊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方法根据伤口造口处理种类和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对伤口门诊的环境进行合理划分,配置相应的设施;完善各种制度、确定各级人员职责、加强风险管理、优化造口伤口处理流程、实施延伸护理。结果 2013年5月~2015年4月伤口门诊治疗各类慢性伤口人数2121例,造口人数907例,会诊人数191例。伤口护理门诊成立后第2年护理工作量指标较第1年明显提高。2013年5月~2014年4月患者满意率为90%,2014年5月~2015年4月患者满意率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5)。结论伤口门诊成立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经济效益,凸显了本院专科护理特色。造口伤口治疗师在造口、伤口、失禁护理领域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护理服务,在促进患者康复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我院伤口护理中心联合多学科实施癌性伤口出血风险管理的经验,为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具体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组建多学科团队,施行以造口治疗师为主导的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制定伤口出血风险预案,对癌性伤口患者进行系统的出血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并逐级强化告知,遵循TIME原则和我国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思路及原则实施伤口处理,并落实延续护理。结果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伤口护理中心共收治癌性伤口患者167人,在换药时无意外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无投诉、纠纷,患者对伤口护理中心护理工作总体满意度达98.3%。结论 :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实施癌性伤口出血风险管理,汇集多学科专业意见,优化工作流程,从医疗、法律、管理等方面搭建安全体系,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15.
依托医院优质资源,以创新城市医联体工作为契机,成立智慧护理团队,借助医疗手机应用程序和伤口造口护理门诊,构建"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伤口造口智慧护理服务模式。为伤口造口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护理服务,建立延续性护理网络,以期增加社区就诊人次,降低平均换药费,从而提高患者就医获得感,切实提高社区专科护理水平,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三级护理查房对象、参加人员、时间与方法等相关内容,在慢性伤口专科护理小组开展三级护理查房,提高了慢性伤口专科护理小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有效地发挥了专科护理小组各级护理人员的作用,促进了慢性伤口专科护理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王林霞  叶琴  耿丽  胡柳 《全科护理》2022,(36):5046-505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专科护理门诊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本院出院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门诊随访;2019年7月—2019年12月本院出院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观察组,纳入本院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系统,由心力衰竭专科护理门诊团队开展专科护理门诊服务。实施6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再住院率、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3个月、6个月内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心力衰竭专科护理门诊满足了心力衰竭病人延续护理的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降低了再住院率,提升了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医院-社区联动慢性伤口照护模式并分析其在慢性伤口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组建医院-社区联动慢性伤口照护团队,制定工作制度及确定人员职责,对接社区慢性伤口管理平台,培训社区医务人员伤口管理技能、指导社区慢性伤口患者管理,形成医院-社区联动慢性伤口照护模式。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北京市某社区联动前后慢性伤口患者收治例数、护理满意度,以及社区护士慢性伤口理论、技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2015年模式实施后,社区54个卫生站加入慢性伤口管理平台,共同收治转诊慢性伤口患者53例,治愈51例,治愈率为96.23%。现场会诊88次,远程指导452次;2018年(实施后)与2015年(实施前)相比,社区医务人员慢性伤口理论、技能考核合格率均提升(P0.001);社区慢性伤口患者满意度提高(P0.001)。结论 :医院-社区联动慢性伤口照护模式的实施,提升了社区医务人员慢性伤口管理能力,规范了社区慢性伤口管理方法 ;有利于慢性伤口患者得到连续性有效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社区慢性伤口患者得到分级管理,完善慢性伤口护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EST培训法联合OSCE考核在机器人专科护士在职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18名机器人专科轮训人员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训练法; 2019年4—9月20名机器人专科轮训人员设为观察组,采用BEST培训法联合OSCE考核。比较两组人员专科护理考试成绩、护理操作完成情况、手术协调及医师认可评分。结果实施BEST培训法联合OSCE考核后,观察组专科护理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操作完成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协调、医师认可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机器人专科护士采取BEST培训法联合OSCE考核,能有效提高其专科护理成绩,显著提升手术协调与护理操作完成度,并获得良好的医师认可,该模式值得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施门诊治疗集中式管理对门诊护理质量以及专科护理发展的影响。方法:将伤口护理、静脉治疗护理、留置导管护理、门诊注射、清洁灌肠、中段尿标本留取等门诊治疗室进行了整合,由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转变成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重视专科护理发展,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结果:门诊治疗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节约了护理人力资源且提高了门诊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其中,伤口护理和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门诊量得以迅速提高,专业护理水平和内涵得以深化。结论:门诊治疗室的集中式管理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得门诊各类治疗向着标准化、程序化、专科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