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选择5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研究对象,对阴道分泌物进行采集,行阴道微生态测定,与同期收集的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就相应检测资料加以比较,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阴道优势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32%,菌群抑制占14%,也居较高水平。对照组阴道优势菌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密集度Ⅳ级及菌群抑制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为菌群多样性阴道炎者,有下降表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阴道清洁度状况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阴道菌群功能有较高异常率(P〈0.05)。结论:加强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检查,利于及时检出异常,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促进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武汉市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2016年1月-12月在武汉市10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600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取宫颈细胞进行HPV检测,有明确HPV分型结果,分析宫颈癌、癌前病变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600例患者,HPV感染499例,感染率为83.17%,宫颈癌前病变患者HPV总感染率低于宫颈癌患者(P0.05);CINⅡ~Ⅲ级患者HPV感染率高于CINⅠ级患者(P0.05);宫颈鳞癌、腺癌患者HPV感染率高于CINⅡ~Ⅲ级患者(P0.05);(2)宫颈癌单一感染所占比例为83.33%,二重感染所占比例为11.33%,无三重及多重感染病例,而CINⅠ级三重、多重感染所占比例较高,其次为CINⅡ级;(3)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感染HPV16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宫颈癌感染HPV16所占比例高达56.00%,其次为CINⅢ级;感染HPV18亚型所占比例位列第2,其次为HPV52亚型,宫颈癌患者感染HPV18所占比例高于CINⅠ~Ⅲ级患者,CINⅠ~Ⅲ级患者低危型HPV感染阳性率高于宫颈癌;(4)年龄25~34岁群体HPV感染率最高,其次为35~44岁与20~25岁,25~34岁群体高危型HPV感染率最高。结论 HPV感染与年龄相关,25~34岁为HPV感染高峰期,且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宫颈癌患者高危型HPV感染发生率较高,以HPV 16亚型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孕症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估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用于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孕症女性560例,取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盐水湿片、革兰染色观察菌群及病原微生物,同时进行p H值及功能指标检测,进行全面微生态评价,并以同期560例生育年龄的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与不孕组菌群密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菌、病原体、功能学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形态学与功能学分析,不孕女性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62%)高于对照组(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不孕与继发不孕患者之间的阴道感染及微生态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女性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检育龄妇女。女性不孕症与阴道微生态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在月经结束3~7 d后采取阴道侧壁上段处阴道分泌物评估阴道p H值,将阴道分泌物涂于载玻片上,加入革兰氏染色试剂,覆盖载玻片,放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阴道菌群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病原菌、白细胞数量等情况,依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阴道微生态正常组(156例)和阴道微生态失衡组(64例),收集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影响因素。结果 2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156例,占70. 91%;阴道微生态失衡64例,占29. 09%,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7例(7. 73%)、滴虫性阴道炎16例(7. 27%)、细菌性阴道病23例(10. 45%)、混合感染8例(3. 64%)。单因素分析显示,阴道微生态失衡组在年龄、洗浴方式、文化程度方面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微生态失衡组在性伴侣数量、分娩次数、人工流产次数、使用避孕套、性生活次数、内裤更换频率、非经期使用护垫、内裤材质、长期使用抗生素方面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性伴侣数量≥2人、分娩次数≥2次、人工流产次数≥2次、不使用避孕套、性生活次数≥4次/月、长期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危险因素(OR>1,P<0. 05);内裤更换频率为1~2 d/次、纯棉内裤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的保护因素(OR<1,P<0. 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较高,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宣教措施,促使女性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从而预防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降低阴道炎症发生率,改善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3年5月~2007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与宫颈癌的1961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Ⅰ级和Ⅱ级(轻、中度宫颈病变组)827例和39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Ⅲ级(高度宫颈病变组)483例和宫颈癌258例;以接受健康检查的育龄妇女1125例,经阴道镜检查正常或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证实无宫颈上皮内瘤样变者为对照组,共计调查3 086例.患者均于诊断时建立专科门诊病历,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月经史和宫颈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健康体检无宫颈病变者为对照组,在体检前以同样方法做危险因素调查.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研究组中宫颈癌组与高度宫颈病变组具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变量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产次、性伴侣人数、文化程度和户籍情况.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宫颈癌组及高度宫颈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发病明显相关性的变量有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产次、初次性生活年龄、户籍情况;将轻、中度宫颈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与发病明显相关性的变量有患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产次、户籍情况、文化程度.结论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初次性交年龄、产次、性伴侣人数、户籍情况具有相关性.因此,宫颈癌的防治重点.一是建立宫颈癌筛查系统和加强人群的宣教工作,二是加强高危人群的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6.
110例复杂性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特点.方法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诊断为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者11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的评价.结果 患者阴道分泌物的pH≤4.5者占28.18%,pH>4.5者占71.82%;乳酸杆菌功能正常者占16.36%,乳酸杆菌功能减低者占83.64%;混合感染发生率占54.55%.结论 评价阴道微生态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及妇女的卫生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生态镜检及多指标生化检测在阴道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为阴道微生态重建和提高阴道感染性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正常体检和妇科门诊进行就诊的508例妇女,分别从阴道微生态菌群结构、形态学、多指标代谢物酶出发,探究可在临床推广适用的阴道微生态评价方法。结果正常组178例妇女,占35.0%;阴道微生态失调组216例妇女,占42.5%;阴道炎症组114例妇女,占22.4%,镜检结果对于正常组及患病组妇女可得到较好判断,而对于微生态失调的判定较难给出确切的指征,多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多种阴道感染的检测。结论微生态镜检及多指标生化检测结合,进行联合检测可以帮助妇产科医师更全面的评价阴道微生态体系,可为临床提供全面的系统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年轻化和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宫颈癌的发生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如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并予以恰当的干预措施是有望完全治愈的。筛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临床医生利用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肉眼观察等方法在筛查宫颈疾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重视并选择适宜筛查方法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防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2-12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102位宫颈癌患者的术前阴道微生态、HPV检测结果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中,HPV阳性率为92. 16%(94/102)。不同p H值患者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p H值越高,HPV阳性率越高。不同阴道内球菌含量患者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球菌越少,HPV阳性率越高。将阴道微生态各指标与宫颈癌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菌群密集度患者之间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菌群密集度异常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不同白细胞酯酶含量患者之间癌间质浸润深度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白细胞酯酶越少,浸润深度越浅。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前阴道微生态指标中,阴道p H值、球菌含量与HPV感染有相关性,p H值升高、球菌含量减少,HPV感染风险增加;菌群密集度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有相关性,菌群密集度异常或可增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白细胞酯酶与癌间质浸润深度有相关性,白细胞酯酶增多或可增加癌间质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0.
<正>女性下生殖道为开放性腔道,是人体内重要微生态区,正常情况下是以乳杆菌等优势菌为主组成的微生态系统。近年人们研究了女性健康和病理状态下的阴道微生态,如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等,证明阴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系统,在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临沂地区妇女和儿童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情况,并比较超高倍镜检法和干化学酶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应用超高倍镜检法和干化学酶法联合检测临沂地区16 832例妇女和儿童的阴道分泌物。结果 16 832例患者中阴道清洁度Ⅰ~Ⅱ度者6 377例,检出率为37.89%;Ⅲ~Ⅳ度者10 455例,检出率为62.11%;单纯阴道病原体感染5 348例,检出率为31.77%,其中阴道假丝酵母菌(VVC)3 283例,检出率为19.50%;细菌性阴道病(BV)1 136例,检出率为6.75%;滴虫感染(TV)929例,检出率为5.52%;混合感染者278例,检出率为1.65%;21~30岁组各病原体检出率最高,VVC、BV、TV和混合性阴道炎(MVI)的检出率分别为10.80%、3.34%、2.72%、0.91%。唾液酸苷酶法测定细菌性阴道病与超高倍镜检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较好(Kappa=0.75);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法和p H值联合检测VVC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较差(Kappa=0.228);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法和p H值联合检测TV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白细胞酯酶法检测白细胞炎症指标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沂地区妇女儿童阴道炎中VVC发病率最高,且主要集中在20~40岁。阴道分泌物干化学酶法和超高倍镜检法相比,各有优缺点,两者联合检测才能为临床提供正确的阴道微生态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黄春燕  吴建妹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523-1525
目的分析简单的白带常规及细菌性阴道病(BV)快速三项联合检查Bv病人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估治疗前后BV病人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利用联合检查检测本所妇科门诊660例阴道炎患者,其中260例确诊为Bv病人,对其治疗前后的白带常规和BV快速三项指标进行观察,初步分析治疗前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检查对BV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的Amsel法,联合检查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9.30%,阳性预测值81.54%,阴性预测值100%。260例BV病人治疗前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有明显改善(P〈0.05),复发率与微生态状态是否恢复有密切关系。结论联合检查可提高BV病人的诊断准确率,能评估BV病人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对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长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15-5316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该病提供相关资料。方法:以在应城市人民医院确诊的68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的70例非宫颈癌女性为对照组,收集两组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HPV感染(OR=19.784,P=0.000)、性传播疾病史(STD,非HPV)(OR=15.608,P=0.000)、工作压力大(OR=7.722,P=0.009)、吸烟史(OR=3.621,P=0.031)等,而盆腔炎、流产史、分娩史等并没有增加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率(P>0.05)。结论:HPV感染、性传播疾病史(非HPV)、工作压力大、吸烟史等因素可增加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率,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江苏盐城地区不同年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血液检查、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等,以便正确了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规律。方法:对2011~2013年住院的260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分为≤45岁组和>45岁年龄组。结果:≤45岁组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症状以接触性出血为主,而>45岁组临床症状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45岁组临床分期以癌前病变和宫颈癌0~Ⅰ期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3.2%和32.8%,>45岁组临床分期以宫颈癌Ⅱ期为主,占56.1%;两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分级、淋巴转移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岁组患者单纯手术治疗为主,且保留卵巢功能所占比例较高,而>45岁组患者以手术结合放、化疗辅助治疗为主,且以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占比例较高。结论:正确了解不同年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及其规律,对提高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阴道病患者微生态特征及其发生阴道病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12例妊娠期阴道病妇女取阴道分泌物,以及同期孕检健康的孕妇1 047例,观察阴道清洁度、病原菌感染情况等微生态指标,统计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妊娠期阴道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12例妊娠期阴道病患者阴道清洁度Ⅲ度626例,占77.09%;Ⅳ度91例,占11.21%。真菌感染242例,细菌性阴道病209例,支原体感染19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叶酸、维生素D低、便秘、孕前吸烟、喝酒史、既往阴道病病史、既往多次流产史、孕期未使用避孕套、内裤材质非纯棉、孕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阴道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接触过孕期健康教育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针对高危因素,应提高防治认知以降低妊娠期阴道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医院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育龄妇女1500例,为育龄组,妊娠妇女1200例为妊娠组,对阴道分泌物微生态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妊娠组菌群正常为62.50%(750/1200),高于育龄组的55.93%(839/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8.50%(348/1200),低于育龄组的11.93%(179/1500)(P〈0.05);妊娠组pH为4.22±0.77,低于育龄组的4.62±0.84(P〈0.05);妊娠组H,0,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2.51±0.49)μmol/L和8.42%(101/1200),育龄组为(2.28±0.41)μmol/L和11.20%(165/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检出率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的34.87%(523/1500)(P〈0.05);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分别为11.33%(136/1200)和10.08%(121/1200),均低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强度大于育龄组(P〈0.01)。结论妊娠组雌激素水平较育龄组高,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多于育龄组,pH值升高,阴道微生态好于育龄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高危型(HR)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为纠正宫颈病变微生态失衡、防治宫颈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且完成HR-HPV检查、宫颈活检的86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分为低级别组(n=26)、高级别组(n=35)、宫颈癌组(n=25);按1∶2比例选择同期就诊但宫颈细胞学、HR-HPV均阴性的4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完成阴道微生态平衡及阴道菌群检测,分析不同级别宫颈病变阴道微生态、HR-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病变HR-HPV感染率为91.86%;HPV感染位列前三亚型为HPV 16、HPV 52、HPV 18,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HPV 16感染率上升(P0.05),HPV 52感染率降低(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菌群密集度异常、菌群多样性异常及其他优势菌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菌群密集度异常率、多样性异常率及其他优势菌所占比例增加(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活性、过氧化氢、酸碱值及脯氨酸氨基肽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以上各阳性率上升(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细菌性阴道炎(BV)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病变等级与BV发病率呈正相关(r=0.476,P0.05)。结论宫颈病变进展与HR-HPV感染、阴道微生态失衡及BV发生密切相关,阴道微生态紊乱、HR-HPV感染两者可能协同参与宫颈病变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阴道微生态是一个对女性生理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其平衡与否会受到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平衡一旦打破即可导致阴道微生态异常,从而引发多种妇产科疾病[1]。阴道微生态的研究与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深入研究阴道微生态在女性生殖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机会[2]。阴道微生态以及相关的研究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逐渐增加。因此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现阶段的阴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正>孕期由于生理激素的变化,使阴道微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其有助于病原体的黏附,因此孕期易发生各种阴道感染[1],而早孕期的感染可能导致流产。为更好地了解妊娠早期妇女阴道内微生态环境,笔者对因意外妊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的阴道微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内的微生态菌群、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和解剖结构共同组成的.正常阴道内有多种微生物存在,相互之间形成动态平衡.该平衡一旦被打破,即可导致疾病状态.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月经、妊娠等生理因素,糖尿病、宫颈病变等病理因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C、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因素,手术、生活方式以及气候、遗传因素.明确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对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