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百病与百药 《治病药》一篇,唐灵澈法师撰,前已述及,偶检《云笈七签》有“说百病”与“崇百药”两文,托名老君,而论病及药与灵澈之文小异大同,文繁不录。卷末有论,则为《治病药》所缺,迻录如次:“其人犯违于神,致魄逝魂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气不守,故风寒恶气得中之。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痛,可不慎之焉。”道经说病、说药,虽是宗教  相似文献   

2.
经行、产后余血未净即行房事,谓合之非道,亦称恶合阴阳。一、合之非道所致疾病的病机若在经行未净之际或产后恶露未绝之时而合阴阳,此时精与余血或恶血相搏结,阻滞胞脉,而为痛经。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若经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  相似文献   

3.
<正>此诸论,乃皆言寒痢之当温也。如所云手足厥逆,恶寒腹痛,脉微欲绝,下痢清谷之类,此固阴寒之甚者也。其于疑似之间,则犹有真辩:凡伤寒下痢由热邪者,必有烦躁大热,酷欲冷水等证,亦必有洪滑强盛数实等脉,如果表里俱热,方可作火证论治。若其脉虽数而无力,外虽身热而不恶热,内虽渴而不喜冷,此其内本不  相似文献   

4.
三、和脾胃 1.意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冲脉隶属阳明,精微充盛、气血充沛,则经孕产乳正常。脾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胃主受纳降浊、喜湿而恶燥。脾胃互为表里、相互资生,有益气、生血、统血及运化转输之功。若脾胃失调,则易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健脾和胃亦为妇科所常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情志引起的疾病,仲景虽无专篇论述,但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有关条文分析,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立法严谨,处方精当,用之于临床每收奇效。现将笔者学习并归纳的仲景治疗情志所致疾病十法简介如下。1 疏肝解郁法 《伤寒论》第318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气机不利、阳郁不伸、不能敷布四肢,则厥逆;木横侮土,则泄利腹痛;肝气上侮肺金、胸阳失宣,则或咳或悸;气机郁结、三焦水道不畅,则小便不利。本条虽冠以少阴病,实系仲景为区别肝气郁结之气厥与少阴阳虚之厥逆的截然不同而设。方用四逆散,疏肝解郁、调  相似文献   

6.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责之于胃,查其胃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疾病引起而呕吐者,多称为功能性呕吐(即神经性呕吐)。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实际临床上呕与吐并见,统称为呕吐。胃以和为安,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厌秽浊。临床上无论内伤外感任何疾病,凡影响胃之功能,致使失其和降,胃气上逆者,均出现呕吐。神经性呕吐,虽无器质性病变,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7.
笔者临床运用银翘汤治疗急慢性咽喉炎、麻疹后期、支气管肺炎、鼻衄、咳血、乙脑后期等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根据我们临床应用本方的一点肤浅体会,略谈于后。银翘汤由银花15克连翘10克淡竹叶6克生甘草3克麦冬12克细生地12克六药组成。若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宜加薄荷、牛蒡子疏风解表;若咽痛甚,宜加桔梗、板兰根解毒利咽;若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宜加杏仁、前胡宣肺利气;若咳血鼻衄量多,血色鲜红,  相似文献   

8.
一、急腹症术后调理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1.调理脾胃,以通为补吴昆云:“脾胃宜利而宜淡。”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若胃阴不足,又当恶滞。”所谓的“利”,就是胃肠通畅,无食积便滞,以沙参、麦冬、石搬、玉竹等甘凉以滋其阴,方如益四川省中医学会1994年学术活动计划  相似文献   

9.
疟疾辨微     
症状疟疾于发热之初,恶寒战慄,肢冷鼓颔,皮肤苍白干燥,知觉迟钝,口唇、指甲苍白,甚则兼带兰色,肌肤粟起,毫毛毕直,颜容憔悴,肢体倦怠,甚则身疼,呼吸迫促,尿长而黄,自觉头痛口渴,间有呕吐,小儿则发痉挛,是为恶寒期。其振寒时间约半小时为度,太过为偏寒,不及为偏热,若寒而不振,虽恶  相似文献   

10.
鼻衄即鼻出血,血液不循常道,上溢鼻窍,渗于血络外的一种疾病.临床既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展之中,亦可作为主症而就诊,轻者可不治而自愈,重者则血流不止,甚至引起气血亏耗,危及生命.诚如<医学真传@衄血>所言:"夫衄血之病,虽属平常,若出而不止,阴阳离脱,亦有死者.临病施治,常须识此,不可乎也."对于鼻衄的治疗,若属伤寒病"衄乃解"的"红汗",或随经行而发的"倒经",可随原发病的痊愈而血自止,无须单独处理.临床所见者往往为鼻出血量较多,又无明显其他疾病者,此时西医多采用局部止血加服消炎止血药.由于缺乏整体的调理,虽可收一时之功,但复发在所难免.而以整体观念为大法的中医药对此症的治疗有确切而长久的疗效.现结合临床经验,谈一点心得.  相似文献   

11.
<正> 病例十一 1.证候分析:患者虽头痛、发热、无汗,但脉沉数有力,无恶寒、鼻塞、流涕而喘,可以断定本病不是伤寒太阳表实之证。虽有神昏谵语,目赤不闭,肢厥躁动,但无夜重昼轻,语蹇舌绛之征,且腹胀满微鞭,此又绝非温病逆传心包。病者又有四肢厥冷,下痢纯清黑水,但脉不微细,苔又黄腻而高热,也不似阴盛阳衰之候。病以热、昏、谵、烦俱现,并兼有下利纯清黑水,苔腻而黄,但从无里急后重之象,又无腹痛之状,此病更非为痢疾。综括上述临床表现,病者高热、头痛、嗜睡,但却无恶寒、项强之候,可知病在里而不在表,据腹满而鞭,烦躁,目赤不闭,脉沉数而有力,是邪入里而结深;下利纯清黑水,是燥屎结于肠中,热结旁流所致;无汗、手足四肢厥冷,为表里郁遏,热深厥深之候。根据上述分析,本病是由热病所致的阳明腑实、热结旁流之证。 2.诊断:风温,有形热结型,热结旁流症。 3.立法及其依据:软坚泄热攻下。据上  相似文献   

12.
养生谣     
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世人重养生,从古至今朝。儒佛道医武,竞相领风骚。瑜伽太极拳,舞蹈健美操。方法千百种,适己最为好。贪多反有害,宜精也宜少。长寿无丹药,丹药在本身。修身先修德,德高人自尊。意正邪不犯,质洁病难侵。莫生贪婪念,常存淡泊心。旷达精神爽,谦和利他人。恶  相似文献   

13.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使用最多的是中药饮片。“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的百年古训,也是中药质量的指导思想。不法商人为谋求暴利,假冒伪劣的药材层出不穷,造成中药质量的整体下滑。探索出一套更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4.
王不留行贴敷耳穴治疗妊娠恶阻青海省海南州龙羊峡人民医院(811800)朱文钧杨省艳巩晓明主题词:妊娠恶阻/治疗耳穴疗法王不留行籽/治疗应用妊娠恶阻为妊娠早期之常见病,大多患者经检验科及妇科确诊为有孕而不愿接受药物治疗。若恶阻持续过久会影响孕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尿毒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肾功能损害而引起的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时出现的证候群。中医文献虽无尿毒症的记载,但从古代医籍中的关格、癃闭等证候门中即可找到类似本症的描述。如《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曰:“关格者……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吐呕。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所述小便不通、呕恶等症,确为尿毒症常见之主症。  相似文献   

16.
答:发生于女性盆腔部位与妇科有关的疼痛称“盆腔疼痛症”。这种疼痛一般无明显规律性和周期性,临床可与“痛经”相鉴别。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慢性盆腔炎,具有该部疼痛症状者,属本病辨证范围。中医妇科医籍虽无本病名记载,但亦有散在的类似症状,如《诸病源候论·八瘕候》云:“若经水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结牢恶水不除,月水不时,因生积聚”。即指妇科炎性包块合并腹痛症。《济阴纲目·调经门》专列“论经病疼痛”条目以说明有不属痛经及胎产疾病的一种妇科腹痛症。从这些经典理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正戴元礼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势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芎归汤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相似文献   

18.
麻疹的逆症麻疹的逆症,历代医家记述是极其详尽的.痘疹传心录中说:“若亢热喘急,发不能出,或一出即没,或冒风早没,或虽出而紫黑无神,或淡白干枯,或身肢虽见而头面不出,及加喘胀胸高,肩息,狂言,或口鼻出血,搦手摇头,循衣摸床,饮食不进,哕恶便秘,口出臭气,此皆不治”.医学入门亦  相似文献   

19.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303-1304
4阳药运行 须知反应 桂附干姜等辛热之品大多药性峻猛,古人即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训,而且附子具有一定毒性,这些都使得医家畏之若虎,不敢轻用,加上喜清恶温、贪图平稳之流俗,无疑都影响了辛热药物的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正> 《阳明病篇》共有84条. 第179条论阳明病的里实证,其成因有三,其中以正阳阳明为主. 第180条论阳明病的提纲胃家实.意在言外,若辨出了阳明的“实”则达到辨证要求. 第181条论阳明病成因;182条论阳明病外证;183条论阳明胃实而无复传;184条论阳明病始虽恶寒而后即反汗出恶热. 第185条论发汁不彻邪传阳明.传阳明则见濈濈汗出;186条论邪传阳明则见脉大.两条合参,以辨阳明受邪之脉证. 从179条到186条是阳明燥热为病的总论,强调了阳明里证的不大便和外证身热汗自出而不恶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