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志勤  姜锋  姜凯  赵磊 《职业与健康》2012,28(7):866-86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ABO血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试管正反定型法对患者ABO血型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血型对照。结果 55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ABO血型分布与1 177例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与女性患者血型分布比较;A、B及O型血型分布在两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B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00 6,P0.01),男性中AB型比例远高于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在河南地区男性患者中A型比例较高,女性患者中O型比例较高;AB型男性患者比例远高于女性患者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血型术后感染患者炎症水平及病原菌分布研究,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148例于本院收治的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血型46例,B血型35例,AB血型15例,O血型52例,检测患者常规炎症指标水平及病原菌,并对比不同血型患者术后各炎症水平,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不同血型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血型组各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5);167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92株(55.09%),革兰阳性菌71株(42.51%),真菌4株(2.40%);不同血型组间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血型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检出率均较其他组高(P0.05)。结论不同血型术后感染患者炎症水平及病原菌分布均不同,其中A血型患者易受病菌感染,因此临床应根据病原菌感染情况,重点监控A血型患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红细胞ABO血型分布特点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丽水市中心医院664例胃癌患者及25 167名正常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胃癌患者与正常对照者ABO血型分布的差异以及ABO血型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664例胃癌患者的血型分布为A型254例(38.25%)、B型134例(20.18%)、O型232例(34.94%)、AB型44例(6.63%)。胃癌患者ABO血型分布情况与正常对照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A型、AB型较正常人群发生风险升高(OR=1.235,95%CI:1.073~1.512;OR=1.186,95%CI:1.117~1.314);O型较非O型胃癌发生风险低(OR=0.836,95%CI:0.713~0.982)。胃癌患者ABO血型分布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O血型与胃癌发生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A型、AB型人群胃癌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O型胃癌发生风险相对较低,胃癌患者ABO血型与发生的胃癌临床病理类型末见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BO血型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 将2013年6—12月于湖南省肿瘤医院初次就诊的188例鼻咽癌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治疗前血样进行ABO血型以及EBV-DNA检测。对患者随访5年以上,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总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 不同血型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TNM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EBV-DNA水平、放化疗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O血型在鼻咽癌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ABO血型与鼻咽癌分期、远处转移及EBV-DNA水平无相关性(P>0.05),不同血型患者的总生存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15);此外,A型与非A型、B型与非B型、O型与非O型患者的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B型患者总生存率明显高于AB型患者(P=0.038)。EBV-DNA<4.0×102copies/ml或EB-DNA≥4.0×102copies/ml时,不同血型患者的总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ABO血型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无相关性,ABO血型与EB病毒感染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留置双J管后定植细菌的种类分布。方法收集某院泌尿外科2013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留置双J管的患者。根据留置双J管的时间,将其分成A组(置管时间≤1个月)和B组(置管时间1个月)。所有患者在拔管前后分别进行膀胱尿及双J管细菌培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膀胱尿及双J管定植细菌的种类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共纳入妊娠输尿管梗阻患者237例,其中A组129例,B组108例。双J管细菌培养共检出细菌78株,A组检出35株,B组检出43株,两组患者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所占比率分别为54.29%、67.44%,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率分别为37.14%、25.58%;检出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0株)、肠球菌属(12株)、葡萄球菌属(12株)、肺炎克雷伯菌(11株)及铜绿假单胞菌(7株)等。A、B两组患者的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均高于膀胱尿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39.81%)高于A组患者(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患者的膀胱尿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留置双J管定植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且留置的时间越长,细菌定植的概率越高,培养阳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肿瘤病人ABO血型分布特点,为相关研究积累资料。[方法]搜集附院口腔肿瘤病人175例(男125人,女50人),与对照组人群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性比较用χ2检验。[结果]口腔肿瘤病人血型分布特点是A型43例(占24.6℅),B型47例(占26.9℅),O型75例(占42.9℅),AB型10例(占5.7℅),与对照组血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5,P=0.346)。男女口腔肿瘤病人分别与对照组各血型比较患病危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肿瘤病人血型分布特点为O﹥B﹥A﹥AB,男性口腔肿瘤易感性远大于女性。口腔肿瘤的发生与年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合并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与单纯G-6-PD缺乏症及单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 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确诊为新生儿G-6-PD缺乏症及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共计643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所罹患的疾病将其分为:A组(n=20,G-6-PD缺乏症+ABO血型不合溶血病),B组(n=52,单纯G-6-PD缺乏症)及C组(n=571,单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患儿出生体质量、胎龄及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本研究结果为:①A组性别构成比及生后24 h内黄疸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10,9.013;P=0.003,0.003);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70,1.408;P=0.196,0.235)。②A组入院日龄及黄疸出现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7);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5,0.074)。③A组血清胆红素浓度峰值及急性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8;χ2=0.633,P=0.426);与C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837;χ2=0.000,P=1.000)。 结论单纯G-6-PD缺乏症新生儿的黄疸出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重叠,易延误其就诊而导致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当G-6-PD缺乏症合并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时,新生儿的黄疸出现时间提前,更易使患儿得到早期治疗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主要为了了解胃癌与ABO血型的关系。方法收集统计了在我院2003~2008年,住院期间确诊的胃癌患者32例ABO血型分布,再与正常人群ABO血型分布及相关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求出相对危险度数值和显著性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型(抗原),除O型相对危险度偏低外,其它A、B、AB型以及A/O、B/O比率的相对危险度均偏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与血型的关系,虽然A/O、B/O相对危险度高(尤其A/O的相对危险度高达1.5356)但显著性测验后,毫无统计学价值,(x^2=0.7893,P〉0.05),出现这种背离现象,很可能与病例少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瓮安汉族人群ABO血型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瓮安汉族人群ABO血型分布特征. [方法]用玻片法检测2572名汉族人群ABO血型,并与南方其他5个汉族人群的ABO血型分布进行比较. [结果]瓮安汉族人群ABO血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x2=0.72,P>0.05).其ABO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A、B、O的基因频率P、q、r分别为0.188 5、0.144 5和0.667 0(r>P>q).该人群中男女ABO血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8,P>0.05),但和岳阳、湘西、怀化、南充和黔南等汉族人群间ABO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58,P<0.05). [结论]瓮安汉族的O型频率具有典型的南方人群ABO血型分布特征;不同地域的汉族ABO血型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0.
郴州地区汉族人群ABO、Rh血型系统及其基因频率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郴州地区汉族人群ABO、Rh血型系统分布、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方法用凝集法对3 862例汉族人员进行ABO、Rh血型检测,计算ABO、Rh血型基因频率。结果郴州地区汉族人群ABO血型及其基因频率分布情况为:A型:31.46%(1 215/3 862);B型:24.24%(936/3 862);O型:36.10%(1 394/3 862);AB型:8.21%(317/3 862);p(A)为0.2228;q(B)为0.1778;r(O)为0.5994,男、女性之间ABO及Rh血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郴州地区汉族人群ABO、Rh血型及其基因频率分布与北方地区有差异,O基因频率较高,具有典型南方人群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切口牵开保护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切口牵开保护器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普通外科收治的Ⅲ~Ⅳ类腹部手术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切口牵开保护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使用)和对照组(未使用),比较两组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的差异。结果共监测患者31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60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4.00%(6例),对照组为11.88%(19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2.10±3.30)min、(7.00±2.20)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30±4.10)min、(10.00±3.50)d],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评分为(2.00±1.70)分,低于对照组的(3.00±1.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口牵开保护器可有效降低Ⅲ~Ⅳ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切口保护套预防开放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性,分析腹部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开放性腹部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12月某院普通外科行开放性腹部手术的162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术中使用一次性切口保护套)和对照组(常规应用无菌纱布垫对切口进行保护),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换药费用、切口感染情况,分析腹部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干预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为14.81%(12/81),低于对照组的34.57%(28/81);干预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86.42%,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期间换药费用低于对照组[(305.5±176.7)元vs(431.6±381.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蛋白血症(OR=2.88,95%CI:1.21~6.87)、BMI≥24(OR=3.11,95%CI:1.12~8.66)及出血量≥400 mL(OR=3.98,95%CI:1.36~11.64)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切口保护套是保护性因素(OR=0.24,95%CI:0.09~0.59)。结论切口保护套有效降低了开放性腹部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老年菌血症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实验室检测确认的 24例ICU老年菌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发生菌血症前后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病原体(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组、存活组与死亡组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生菌血症后,老年患者PLT计数为(144.50±84.10)×109/L,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47.04±14.60)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8.63±8.92)s,纤维蛋白原(FIB)为(4.20±0.98)g/L,与基础值[分别为(233.18±78.20)×109/L、(33.98±7.36)s、(12.83±2.17)s、(3.16±0.79)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原体感染组间PLT及相关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PLT计数[(89.60±36.42)×109/L]低于存活组[(213.13±76.06)×109/L],APTT值[(54.55±13.21)s]高于存活组[(35.93±7.03)s](P<0.05),FIB及P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T及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可作为辅助诊断老年菌血症的参考之一,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培养中不同菌属细菌阳性报警时间在鉴别血流感染(BSI)和采血污染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临床各科住院患者送检的血培养阳性患者临床资料及阳性报警时间进行比较,探讨血培养报阳时间对BSI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2 605份血培养标本,137例血培养阳性,其中病原菌78例(56.93%),污染菌59例(43.07%),污染率最高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5.76%),最低的是大肠埃希菌(12.50%)。病原菌组阳性报警时间为(13.86±8.19)h,短于污染组的报阳时间(40.72±20.9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组报阳时间最早的是肠球菌(10.20±8.00)h,其次是大肠埃希菌(11.12±3.91)h、金黄色葡萄球菌(12.22±5.08)h、肺炎克雷伯菌(14.72±10.45)h、其他革兰阴性菌(16.11±12.97)h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42±5.74)h,真菌最迟(29.04±3.67)h。革兰阴性菌报阳时间≤16.59 h,BSI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09%、100.00%;革兰阳性菌报阳时间≤20.96 h,BSI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77%、94.44%。结论结合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与临床其他指标,对于早期判断检出菌为病原菌或污染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液感染性指标的变化,分析降钙素原(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在患者细菌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治疗前(D0天)和治疗后第5天(D5)对诊断感染指标PCT、hs CRP、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进行检测,比较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组之间的差异,不同部位细菌感染,以及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细菌感染组四项检测指标(PCT、hs CRP、WBC和NEU)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不同感染部位血清PCT和hs CR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以血流感染患者水平最高[分别为(45.148±46.341)ng/mL、(137.000±87.367)mg/L],其次是胸腹腔感染和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最低[分别为(0.769±1.747)ng/mL、(53.006±45.450)mg/L]。存活组经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低,而死亡组则不断增高。冠心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hs CRP、WBC和NEU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34、0.856、0.782和0.784。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CT和hs CRP不仅可作为鉴别老年冠心病患者早期细菌感染的有效指标,还可用于病情评估,疗效判断,对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疑诊CRBSI的78例患者,患者入住ICU及疑诊CRBSI当日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同时行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根据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比较PCT、hs-CRP、IL-6对CRBSI诊断的价值。结果 28例疑诊患者最终诊断为CRBSI。疑诊CRBIS当日,CRBSI组患者的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分别为(3.35±1.52)μg/L、(32.90±11.10)mg/L、(423.20±171.70)ng/L、和(12.70±2.70)×109/L,均高于非CRBSI组[分别为(1.22±0.44)μg/L、(23.50±6.00)mg/L、(257.90±81.40)ng/L、和(11.20±1.9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92(0.85,0.99)、0.75(0.62,0.88)、0.80(0.67,0.92)和0.64(0.50,0.72);灵敏度分别为0.82、0.64、0.71和0.46;特异度分别为0.92、0.94、0.92和0.88。结论 PCT和IL-6对ICU患者CRBS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及早诊断CRBSI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和SSI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2014年4月1日—9月30日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进行SSI监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监测患者665例,发生SSI 14例,SSI发病率为2.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类型、皮肤准备方法、ASA评分和手术时间均是骨科清洁切口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传统备皮法、ASA评分Ⅱ级及以上、手术时间≥90 min是骨科清洁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及OR95%CI分别为3.96(1.07-14.70)、6.45(1.97-21.11)、4.08(1.35-12.30)]。结论改良备皮法、ASA评分I级及手术持续时间越短可减少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临床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前提下,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助于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预防肝移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肝胆外科行肝移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7年3月的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2017年4—12月的患者为试验组,实施集束化肺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肺不张发生率、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共110例肝移植患者,试验组67例肝移植患者。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病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肺不张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为(83.81±7.56)h ,短于对照组的(91.67±13.9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住院时间为(30.22±3.23)d ,短于对照组的(31.49±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度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降低肝移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肺不张发生率,缩短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建康复医院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监测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某新建康复医院的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出院患者22 126例,男性12 023例,女性10 103例,年龄 4月~100岁。发生医院感染720例、73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25%,例次发病率为3.34%。脊髓康复科发病率最高(9.76%);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388例次,52.57%);共检出病原菌186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54株(占82.80%),革兰阳性(G+)菌25株(占13.44%),真菌7株(占3.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瘫痪[OR(95% CI):1.77(1.24~2.53)]、住院时间≥60 d[OR(95% CI):4.62(3.28~5.10)]、年龄≤10岁[OR(95% CI):1.55(1.33~2.93)]、年龄≥60岁[OR(95% CI):4.59(1.02~20.59)]、有慢性基础疾病[OR(95% CI):1.56(1.37~11.34)]、有侵入性操作[OR(95% CI):3.33(1.21~6.86)]及昏迷[OR(95% CI):6.77(5.41~7.05)]是康复医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新建康复医院进行调查,有助于了解其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医务人员可针对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及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对该院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使用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住院患者VAP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早发VAP(E VAP,机械通气时间≤4 d)和晚发VAP(L VAP,机械通气时间>4 d)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调查患者176例,VAP发生率为44.32%(78例);随着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延长,VAP的发生率逐渐增高(χ2=52.561,P<0.001)。L VAP发生率为58.33%(70/120),显著高于E VAP的14.29%(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2,P<0.001)。分离病原体178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04株(58.43%),革兰阳性(G+)菌46株(25.84%)、真菌28株(15.73%);分离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97株(54.49%)。L VAP患者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分离率(58.86%,93株)显著高于E VAP患者(20.00%,4株),L VAP患者分离的主要病原菌耐药率显著高于E VAP患者(均P<0.05))。真菌感染仅发生在L VAP患者,其总体耐药率为12.14%。结论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延长,可增加VAP的发生率;L VAP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