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养阴化痰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分析,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在糖尿病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出现的气阴亏虚、痰瘀互结之证,病性为本虚标实。本病的病因以痰浊为主,故治疗以养阴化痰为主。结论:养阴化痰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缓解患者症状和体征的作用,并且具有针对性强,肝肾毒副作用小的优点。但中医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辨证分型多且繁杂,因而致使临床推广不便。王旭教授秉承国医大师周仲瑛"瘀热致消"学术思想,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与瘀热密切相关,瘀热证候可出现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此主张从瘀热辨治本病并以清化瘀热为治疗大法。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与瘀热的关系,并佐以王旭教授以清化瘀热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案例,为从瘀热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打下坚实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病变(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与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并存,称之为“三联病症”。以远端原发性感觉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病变可发生于双侧或单侧,或对称或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多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占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大多数,其发病率在有症状者可达(50-  相似文献   

4.
林化冰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0):42-42,44
应用中医中药能改善糖尿病血管病变,减轻和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优势。笔者近年来运用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为主,中医理论以益气温经,活血通络为治则,结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四川中医》2021,39(4):31-3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其病机中瘀血具有重要地位,其瘀血病机具有多因气阴两虚而成,久病入络,常与痰湿相合的特点。故在治疗策略上应治病求本,早期介入,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兼治他邪,重视通络,以降低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风险,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机为消渴日久不愈,阴损及阳,以致气血运行、水液代谢异常,气滞、血瘀、痰浊闭阻经络,筋脉失养,发为本病;其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痰瘀阻滞。依据其病机与证型,提出汗法亦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进一步对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病理形态改变及中医中药对本病的干预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以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进展情况。结果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复杂多变,中医药在探寻其发病机理及药物的作用机理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由此得出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除高血糖作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外,血管、代谢、自身免疫障碍、基因表达异常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均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发展,并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宏观的辨证论治,其作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多个环节,其前景是可喜的,今后应进一步开发中医药的优势,为临床提供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其病变早期呈现相对可逆性,后期多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因此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96例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大幅升高,作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倍受关注。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机认识、临床论治、实验研究也逐渐深入,其中温阳法、活血法在DPN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本文将近几年运用温阳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位病性。方法:根据是否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将患者分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未合并周围神经并变组,对两组患者病位、病性积分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病位积分由高到低为:肝、肾、脾、胃、经络、筋骨、心神;病性积分由高到低为:阴虚、血虚、气虚、湿、阳虚、血瘀、热、气滞、痰;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肝、筋骨及血瘀积分较高。结论: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位在肝肾脾胃及经络,病性为阴阳气血亏虚、湿热血瘀等夹杂;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在病位肝、筋骨、经络及病性血瘀方面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症状出现较早的特点。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临床上,西医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尚不明确。中医发现,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瘀血。瘀血存在于整个病程始末,因而中医强调活血化瘀是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可以有效改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带来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且存在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本研究从活血化瘀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发挥中医药优势,在临床上选择更加有效的药物辨证分型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活血化瘀法在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尤其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以自发性疼痛、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为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疼痛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西医治疗该病价格昂贵,且效果不甚理想。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可有效改善疼痛、发凉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在辨证论治指导下自拟中药方,运用中药溻渍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显著疗效。文章结合案例,分享中药溻渍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预后转归等方面探讨气虚在其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传统理论和现代研究的角度分析瘀血痰湿的致病机制,得出气虚血瘀痰湿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因病机,气虚为本,瘀血和痰湿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同时又是主要的病理产物,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益气活血、化痰祛湿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发病过程中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改变了周围神经的代谢,加之微血管病交引起供血不足,继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早期合理运用活血化瘀法,并根据患者伴随症状佐以补肾、益气养阴、健脾等方法,往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兰教授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兰教授认为,瘀血络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关键,活血化瘀通络法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根本法则。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三大并发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60%~90%[1],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临床变现为麻木、疼痛、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糖尿病主要致残因素之一。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手段局限,临床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法多基于DPN的病理机制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中医"消渴""痹病"范畴,是消渴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赵继福教授通过对消渴病病变进展的深入研究,指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发生于消渴病虚损阶段,并根据临床症状与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以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原来降糖治疗基础上用中药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对照组30例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给予西药维生素B1和B12注射液肌肉注射。两组均以28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独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米烈汉教授强调肾虚血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运用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法,用扶正通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甚佳[1],介绍如下。1主要病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属中医"消渴痹证"范畴。病久及肾,故消渴及消渴变症无不与肾虚关系密切。消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日久,燥热耗伤津液,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损。阴虚火旺,煎熬营血,  相似文献   

20.
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研究、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方面分析活血化瘀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