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5,(5):610-611
目的探讨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进行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106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研究组患儿给予布拉酵母菌散剂疗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健脾口服液疗法,两组均治疗1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如腹胀、呕吐、腹泻、腹痛的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8%、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腹痛、呕吐、腹胀、腹泻等体征症状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进行布拉酵母菌疗法,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的迅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自1996年以来哈尔滨市第二中医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性腹泻3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心律失常患儿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收治疗心律失常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24h内心电图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室性早搏、短阵房速发作次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室性早搏、短阵房速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律失常患儿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心电图,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心理疏导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经验。方法临床工作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采取中医为主,西医为辅,配合心理疏导,对病人进行回访,得出较好的治疗方案。结果中医在本病治疗中疗效值得肯定。结论中医对本病分为饮食胃积滞证,脾虚痰湿内阻证,肝郁滞血瘀证,寒热错杂混合证基本能涵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型诊治,扁豆薄荷联用在所有分型中均可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100例,时间为2016年4月9日至2017年11月1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西药治疗,对2组中医证候积分和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中医证候积分(68.56±1.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0.05.观察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郑宏伟 《中国保健》2008,16(10):318-3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四磨汤加减合并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3例,并与莫沙必利治疗35例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2%;对照组总有效率71.42%,两组比较,P<0.01.结论:四磨汤加减结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腹泻是小儿多发常见病之一。我院多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腹泻,通过多年实践,体会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病因与不同病情恰当的给以中药或西药,取长补短以提高疗效,避免抗生素的副作用。临床资料一、住院数与病死率比较:(见表1)  相似文献   

8.
婴儿腹泻是婴儿常见病之一,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消化功能紊乱综合症。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多见于6月~1岁婴儿。本病属中医“泻泄”范畴,治则以调节胃肠而止泻,脱水严重者辅以补液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多能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腹泻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也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国内外乡年研究.加强预防,提高了治疗水平,近年来发病较少,但仍是婴幼儿常见病(1).如腹泻迁延日久,易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症以及消化道外感染.故应作为重点防治疾病.  相似文献   

10.
迁延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家庭保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腹泻的发病率虽然明显降低,但仍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迁延性腹泻的患儿治疗难度仍然相当大,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很容易伴随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常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导致其免疫力下降,易并发各种感染[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研究中西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睢县中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6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静滴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31/33)和57.58%(19/33);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3.64%(21/33)和30.30%(10/33),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疗效显著,相较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健脾益气汤加伊托必利片,同时服舒必利片;对照组单用伊托必利片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4.28% )明显高于对照组(84.37% )(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杨泽娟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41+143-141,143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8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葡萄糖酸辛辅助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取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笔者近两年采用中西医结合并中药外敷的办法治疗婴幼儿腹泻8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腹泻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个月~1岁49例,1~3岁3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营养干预对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平衡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80例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 86%)高于对照组的84. 29%(P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浆肥胖抑制素、胃促生长素、免疫功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浆肥胖抑制素、胃促生长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GAS、MTL水平低于对照组,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均P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肠道菌群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高于对照组,肠杆菌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对消化不良患儿采用营养干预可改善患儿失调的肠道菌群状况,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增强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80例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病例戒烟酒、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进食刺激性食物,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莫沙必利片口服;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健脾消痞汤,并随症加减。疗程为4周,1个疗程结束后再观察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0%,对照组为20%和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好,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又称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发病高峰在秋季,临床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和发热,严重者可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中毒而发生生命危险。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