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匡碧芬  赵先美 《当代护士》2016,(12):180-18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ICU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ICU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QCC活动于7月开始启动,按时间顺序1~6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的患者为对照组,7~1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未实施QCC活动,观察组实施QCC活动。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ICU预防VAP的应用可以增进护士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可以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品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刷牙对行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类实验性研究(C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RCT和1篇C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给予刷牙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降低牙菌斑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以及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率等。[结论]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给予刷牙不仅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还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镇静护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寮步医院就诊的9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按常规ICU护理,实验组采用集束化镇静护理,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及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干预后的生存质量(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镇静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干预中能够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早期主动活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辅助其他检索。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Stata/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RCT,718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SMD=-0.77,95%CI(-1.30~-0.24);ICU住院时间SMD=-0.50,95%CI(-0.96~-0.0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OR=0.13,95%CI(0.03~0.62);ICU获得性衰弱(ICU-AW)SMD=0.36,95%CI(0.02~0.71),合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率OR=0.89,95%CI(0.51~1.55),虽倾向有利结局,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主动活动安全有效,不但能缩短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并能降低VAP和ICU-AW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continuous subglottic secretions drainage,CSSD)和间歇声门下吸引(intermittent subglottic secretions drainage,ISSD)技术在心外科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非盲法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我院心脏瓣膜病术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3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36例,CSSD组144例和ISSD组150例。三组均按相同的方法进行机械通气,常规治疗组经气管导管每4 h或按需吸痰1次,CSSD和ISSD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声门下吸引技术,CSSD组通过连接负压进行持续吸引,而ISSD组每4 h通过声门下吸引导管用10 ml注射器抽吸气囊上方滞留的分泌物。比较三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以及支气管黏膜损伤发生率。结果 CSSD和ISSD组VAP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CSSD组和ISSD组之间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支气管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外科术后,声门下吸引技术是预防VAP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早期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为护理人员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CINAHL、PubMed、EMBASE、CNKI、CBM、万方等数据库有关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的随机对照试验,经逐层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涉及1303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MD=-3.86,95%CI(-6.20,-1.52),P=0.001];缩短ICU住院时间[MD=-4.20,95%CI(-7.56,-0.83),P=0.01];缩短总住院时间[MD=-5.25,95%CI(-9.13,-1.37),P=0.008];缩短首次离床时间[MD=-8.72,95%CI=(-13.42,-4.02),P0.001]等;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OR=0.28,95%CI (0.14,0.53),P0.001]。结论早期活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有效,不仅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对降低VAP发生率也具有有效作用,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应用于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等资源,收集有关EBN预防VA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文献,数据分析运用Rev Man 5.3软件统计。结果:纳入文献10篇。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护理,EBN可降低VAP发生率(RR=0.35,95%CI 0.26~0.48,P0.00001)、延长发生时间(MD=3.78,95%CI2.79~4.78,P0.00001)、缩短机械通气时间(MD=-7.03,95%CI-9.64~-4.42,P0.00001),而对缩短住院时间效果并不明显。Egger检验P=0.003显示有发表偏倚。结论:EBN可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延长其发生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存在纳入文献数量及质量偏低,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集束化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护理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2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气管切开率与病死率,以及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费用。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气管切开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住院费用、ICU入住时间,降低气管切开率与病死率,进一步保证了患者的就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丁振华  李洁  许德冬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132-1134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预期接受机械通气>48 h者分为综合干预组(A组)和常规气管导管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ICU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病死率、归因病死率及相对危险度.结果 入组77例,A组45例,B组32例.A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小于B组,A组与B组VAP发生率(33.3%比68.8%)、早发性VAP发生率(6.7%比25.0%)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病死率、归因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为0.227,95%CI 0.086~0.600,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人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道湿化联合改良口腔护理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120例行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呼吸机管道湿化联合改良口腔护理。比较两组口腔疾病、VAP发生率、满意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口腔疾病发生率、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机管道湿化联合改良口腔护理能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口腔问题,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影响的相关研究,纳入文献的质量由两名经过专业循证医学培训的学生完成,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纳入患者数2 359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死率效应值[OR=0.60,95%CI(0.40,0.90),P=0.01],合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意外脱管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胸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且不增加意外脱管率,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胸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集束化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6入住我院ICU的机械通气患者89例作为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干预措施。将2012-06-2013-12未实行集束化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逐项填写统计表。观察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VAP发病率及病死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1.4±2.2)d vs.(16.3±3.1)d,(12.5±4.4)d vs.(17.8±5.2)d,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VAP发生率14.6%(13/89),VAP病死率30.8%(4/13),对照组患者VAP发生率36.8%(39/106),VAP病死率为43.6%(17/39)。干预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2组VAP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氯己定结合牙刷刷洗的口腔护理方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预防效果。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中关于氯己定结合牙刷刷洗对VAP发生率的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此新型口腔护理方案可显著降低VAP发生率[RR=0.70,95%CI(0.59,0.83),Z=4.11,P0.01]及缩短ICU住院时间,但对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率的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己定结合牙刷刷洗可降低VAP发生率,亦可缩短ICU住院时间,但对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及改善患者死亡率方面作用较小。由于具体实施方式间存在差异,故仍需设计更严谨的高质量研究以证实此口腔护理方案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规范化声门下滞留物清除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声门下滞留物清除对VAP致病菌谱和耐药菌谱的影响.方法 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气管导管组)42例和观察组(可冲洗式气管导管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等,于确诊VAP第1、3、5、7天采集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确诊VAP患者革兰阳性球菌菌株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较对照组有所减少,部分菌株对同种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规范化声门下滞留物清除能够预防VAP,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此措施应纳入VAP的预防策略;声门下滞留物清除能减少致病菌检出率,并降低革兰阴性菌的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ICU)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实施 ICU 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护理1周后分别取患儿口腔及痰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两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住 ICU 时间、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口腔及痰液病原菌阳性率、VAP 发生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 ICU 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降低 ICU 行机械通气患儿 VAP 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患儿入住 ICU 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我科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对照组采用气囊压力测量表定时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气囊压力测定次数、声门下引流液量、机械通气时间、VAP的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在不同等级的气囊压力的测定次数优于对照组,第1,2,3天的声门下引流液总量多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能够将压力控制在理想范围,减少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12月在ICU行机械通气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ICU机械通气常规护理;选取2017年1~6月在ICU行机械通气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VAP的发生情况、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VAP患者痰培养病原菌结果。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VAP的发生风险,并减少患者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及对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ICU)实施集束化护理前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5—11月我院ICU实施集束化护理后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VAP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ICU入住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PaO_2测定值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VAP起到有效预防作用,同时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消化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VAP的发病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0%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和40.0%,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联合消化道护理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V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不同角度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有关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的随机对照实验,并进行手工检索和引文追踪,检索日期截至2016年6月2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并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使用stata SE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检索获得961条记录,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其中英文3篇,中文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床头抬高小于30度相比,床头抬高30度~45度的转动体位可以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OR=0.33,95%CI( 0.27,0.41)],缩短机械通气时间[SWD=-3.65,95%CI(-4.90,-2.40)]和ICU住院时间[SWD=-2.95,95%CI(-4.05,-1.85)],并能降低死亡率[OR=0.62,95%CI( 0.44,0.8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45度半坐卧位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结局较30度~45度卧位并无显著优势,反而会降低患者的舒适度并增加静脉血栓和压疮的发生率.结论 30度~45度半坐卧位不仅能降低VAP的发生率,还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能降低死亡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