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鉴定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培养方案构架中极具中医药特色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组在3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社会对中药鉴定人才的需求现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药鉴定学》ITPA (Interest cultivation-Theory teachingPractice&Experiment teaching-Assessment)教学模式,即“兴趣培养-理论教学-实践(验)教学-考核评价”教学模式.《中药鉴定学》ITPA教学模式是培养中药鉴定学综合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药饮片的辨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锻炼和培养中药教学、科研人才的平台。既往以强调理论学习为主的《中药鉴定学》授课的培养模式,常通过多媒体课件看药材的原植物形态及饮片形态,缺少对中药饮片的直观辨识。培养学生"睹之识形、触之感质、尝之辨味"的能力,是《中药鉴定学》的教学目的。为此,笔者基于实际教学实践,撰文对中药鉴定的教学方法作一研讨。  相似文献   

3.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与资源优势,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中药鉴定学》实践基地,从而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由于两门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内容上又有一定的相似性,经常被认为两门课程是一样的。实际上,《中药鉴定学》是在现代《生药学》的影响下进一步地发展起来的;《中药鉴定学》是以培养中药学类人才为目标,而《生药学》是培养药学类人才;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决定教学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和教学任务要求不一样,意味着教学策略也要改变。因此,该文将浅析《生药学》相对于《中药鉴定学》的教学差异性,以期为《生药学》的教学安排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有效地培养社会和中医药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及科研型人才,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鉴定学则是很好地体现这一宗旨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课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课堂讲授理论并能应用其分析、解决问题。传统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却偏  相似文献   

6.
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药炮制学是一门最具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之一,是我国药学领域中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医药思维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为社会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中医药全面人才。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要求中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具备较好的中医药思维水平。《中药药理学》课程是一门衔接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技术的综合性课程,是培养中药专业研究生中医药思维的重要阵地。文章通过对当前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缺乏中医药思维的现状分析,提出增强中医药思维的《中药药理学》研究生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强调重视实验教学,探讨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模式,开展有关中药鉴定竞赛等,对《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升《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强调重视实验教学,探讨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模式,开展有关中药鉴定竞赛等,对《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升《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药调剂学》是我校"中药专业"新开设的专业课程,由我承担该学科的教学。《中药调剂学》是研究中药药剂的调配、发售及服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的一门学科。它与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商品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均有重要联系,作为将来从事中药调剂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高度热爱  相似文献   

11.
中药专业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专业之一。《中药鉴定学》既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重要的专业课程。《中药鉴定学》的课程设置在中药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2.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有特色的课程。采用网络课程构建新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引入新技术应用,结合本学科的教学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加强建设师生信息交互模块、自主学习自我测试模块、外延知识模块等,构建《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结果显示,利用网络课程模式融合到校内学生的教学当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混合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的优势,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实用中药示教标本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标本是中药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参照的实物档案,可用于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中药标本在教学实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针对目前授课群体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在《中药鉴定学》传统教学模式中,通过引入问题设置引导自主学习、建立网络课程平台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自主学习动力的方式探索适应于《中药鉴定学》课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杨红兵  石磊 《中药材》2003,26(Z1):93-95
中药鉴别知识是伴随着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受西医西药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而日益提高和成熟.<中药鉴定学>是从中药学(本草学)中分支出来的一门新兴专业学科,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广大中药工作者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药(包括药材、饮片、中成药)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是传授鉴别知识,培养中药人才的重要工具.首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药鉴定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77年7月出版,截至2003年已先后有五版教材问世.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7月24日讯:2015年7月2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班项目在京开班。来自45家单位的70余名学员走进中药研究"国家队"。培训班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药资源鉴定、炮制、中药药事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优势,着力培养技能精湛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提升中药特色技术水平。这项培训主要突出资源鉴定、炮制领域的特色。中国中医  相似文献   

17.
《中药鉴定学》形象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以自主研发的<中药鉴定学>多媒体课件为核心,以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为手段,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具备现代教学特点的中药鉴定学形象教学新体系,培养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草基因组学是中药学与基因组学的交叉学科,是涵盖药用生物多组学研究和中药与人体相互多组学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在药用模式生物、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分子鉴定和药用植物分子育种、药物体内过程组学、中药道地性和药性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重要文件的发布,中医药产业进入了全新的、高水平的发展机遇期,复合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医药专业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该学科的建立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本草基因组学》课程,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草基因组学人才培养体系。该文从本草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教学开展情况、教材编写背景、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展望方面进行阐述,为本草基因组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中药鉴定学是一门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既重视对中药材的传统经验鉴别手段,也强调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材鉴定、质量标准制定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定能力,是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情况分析,对<中药鉴定学>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为独立学院培养出"应用为主,注重实践,科研为辅,指导实践"的实用型中药鉴定技术人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