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病理与五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73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五行体质辨识及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根据病理组织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S)分组,比较各组间五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结果:慢性HBV携带者不同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级五行体质的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G0、G1组分别与G2+G3组,S0、S1组分别与S2+S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中医证型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脏病理结果提示随着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加重,其五行体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通过评价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能够为间接评价患者肝脏病理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不同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HBV携带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比较以上三个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以G0~G2、S0~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与瘀血阻络组比较,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湿热中阻组与肝郁脾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HBV携带患者肝组织炎症及其肝纤维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常见的中医证型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的关系,为HBV携带者进行早期积极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根据温病学三焦传变规律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选取4种证型: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各30例,并对其进行肝穿刺检查,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以温病学三焦传变规律为理论指导,找出以上4个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1)肝气郁结、脾气虚证炎症分级主要为G0~G1,湿热中阻证主要为G1~G2,肾阴虚证主要为G3。肝气郁结、脾气虚纤维化程度主要为S0~S1,湿热中阻证主要S2,肾阴虚证主要以S3~S4。结论: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肝气郁结、脾气虚、湿热中阻、肾阴虚证4个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符合温病学三焦传变之规律;从脾气虚、肝气郁结到湿热中阻再到肾阴虚,肝组织病理损害的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与温病三焦传变规律存在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病毒学、免疫组化HBs Ag、HBc Ag检出率及肝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及对CHB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58例CHB患者,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肝功能、HBVDNA水平、免疫组化HBs Ag、HBc Ag检出率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结果:1)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证(26/58,31%)和湿热中阻证(15/58,30%)出现频次最高,其他依次为肝肾阴虚证(7/58,15%),脾肾阳虚证(6/58,12%)和瘀血阻络证(4/58,12%);2)不同中医证型和ALT有明显相关性,各证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和AST、TBIL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中医证型和HBV DNA有明显相关性,各证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和HBs Ag、HBe Ag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中医证型与免疫组化HBc Ag检出率有明显相关性,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与免疫组化HBs Ag检出率无相关性,P0.05;5)CHB患者肝脏炎性反应G及纤维化程度S存在高度相关性,r=0.758,P0.01;不同中医证型和肝脏炎性反应G有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中医证型和纤维化程度S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CHB患者ALT、HBV DNA、免疫组化HBc Ag检出率及肝脏炎性反应G及纤维化程度S检测与中医证型间有显著相关性,对指导CHB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敏  唐金模  梁惠卿  龚先琼  宫嫚 《新中医》2020,52(12):53-56
目的:引用肝脏病理学指标阐明中医证候实质,探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小于参考值上限2倍(ALT<2×ULN)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微观辨证要素。方法:对300例ALT<2×ULN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患者肝组织结果显示,肝脏炎症分级≥G2者占46.00%,纤维化分期≥S2者占38.67%;肝组织病理≤G2或≤S2的患者以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分级(G)和(或)纤维化分期(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瘀血阻络型较非瘀血阻络型在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病变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炎症程度以G3、G4为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以S4为主。结论: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肝郁脾虚型92例,瘀血阻络型3例,肝肾阴虚型2例,脾肾阳虚型0例。HBeAg阴性携带者分别为4、87、5、4、0例。2组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没有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CD34及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血瘀病机判识的价值,以期为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参考。方法以128例行肝组织活检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对患者肝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网状纤维、Masson染色,以及CD34及CK19免疫组化染色;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肝组织切片全片胶原纤维(Masson染色)、CD34及CK19的阳性表达水平,比较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肝组织胶原纤维、CD34及CK19表达差异。结果①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S3和S4期的胶原纤维、CD34和CK19阳性面积显著大于S1期(P0.05),S4期的胶原纤维和CD34的阳性面积显著高于S2和S3期(P0.05)。②炎症活动度G4级的胶原纤维阳性面积显著大于G1级、G2级和G3级(P0.05),G1级、G2级和G3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CD34和CK19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纤维化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患者胶原纤维、CD34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非血瘀证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胶原纤维与CD34阳性表达可作为肝纤维化程度的量化指标;胶原纤维沉积及血管新生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血瘀病机肝病理组织学的主要变化,可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组织病理分级(G)、分期(S)的关系及对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0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析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之间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有明显差异,肝郁脾虚型S1、G1、G2较多,湿热中阻型S2、G2、G3较多,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S3、G2、G3较多,瘀血阻络型S4、G3、G4较多.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分期与中医证型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肝脏病理炎症活动度的逐渐加剧,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久病入血入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与湿、热、瘀、虚四种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32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辨别其所属证候要素,分析湿、热、瘀、虚与病理学结果显示≥G2、≥S2、≥G2S2的关系。结果证候要素以湿或热为主的患者肝脏病理一般无显著性肝脏炎症[所占比例分别为79. 35%(73/92),81. 36%(48/59)],和无显著性肝纤维化[所占比例分别为83. 70%(77/92),84. 75%(50/59)];证候要素瘀和虚与湿、热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以瘀或虚为主要证候要素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较湿或热为主要证候要素者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体质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联系,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与HLA-DRB1、DQA1基因多态性的联系,通过调节病理体质,延缓或抑制病情进展。方法:临床选择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105例,进行中医体质分型:47例阴虚质和58例非阴虚质,105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术,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留取血标本,检测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质组与非阴虚质组间,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经病理诊断肝组织无炎症和(或)纤维化改变者仅11例(10.5%),轻度慢性肝炎80例(76.2%),中度慢性肝炎8例(7.6%),重度慢性肝炎6例(5.7%)。阴虚质组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为34.0%,显著高于非阴虚质组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1、HLA-DQA1在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间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为轻度慢性肝炎,少数为中度和重度;阴虚体质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阴虚体质,提示阴虚体质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感染HBV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可能易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以王琦中医体质最新分类(去除特禀质)法为标准判断本院就诊的病理资料完整的131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体质类型,依据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慢性HBV感染者S0组平和质多见,S1~2组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多见,S3~4组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多见,S1~2组和S3~4组少数患者表现为痰湿质和瘀血质;组间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增高,气虚质、阴虚质等病理体质类型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结论:气虚质和阴虚质慢性HBV感染者可能容易出现进展性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18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为老年期痴呆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期痴呆患者118例,均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其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情况,统计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常见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在气滞血瘀证中,气虚质、痰湿质及阴虚质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浊阻窍证中痰湿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气虚质及阴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肝阴虚证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痰湿质及气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脾两虚证中,气虚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阴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虚髓减证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痰湿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浊阻窍证、肾虚髓减证及气滞血瘀证是老年期痴呆患者主要中医证型,并以气虚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为常见中医体质,故可针对患者体质行有效预防措施,减少老年期痴呆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对13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各种证型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按传统辨证方法133例患者可分为5型: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不同证型之间肝组织病理分期,分级有明显差异,肝郁脾虚型S1,G2较多,湿热中阻型S2,G2,G3较多,肝肾阴虚型S3,G2,G3较多,瘀血阻络型S3,S4,G4较多。提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肝郁,湿阻,阴虚,阳虚,瘀阻的发展变化,其病理学基础是肝脏炎症的逐渐加剧,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4.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从而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肝组织炎症: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肝组织病理程度: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结论 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瘀血证、非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最为密切。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治疗中要注重活血化瘀,并结合三期分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性HBV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与年龄、HBV载量及临床的关系。方法:对符合慢性HBV携带者(69例)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77例)诊断标准的146例行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G)、肝纤维化(S)分级、分期。结果:146例中〉G0~〈G18例,G178例,G253例,G37例,分别为5.5%、53.4%、36.3%与4.8%,无GO;SO112例,S127例,S25例,S32例,分别为76.7%、18.5%、3.4%与1.4%。G、S分级、分期严重程度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血清HBVDNA载量无关。慢性HBV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HBV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结构均存在不同程度损害,严重程度与年龄增长正相关,与HBV载量无固定关系。建议对HBVDNA定量〉检测值慢性乙肝患者扩大抗病毒治疗范围,防止肝脏不良事件(肝硬化、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携带者体质与B淋巴细胞、FS值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2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检测患者B淋巴细胞(CD5+、CD19+)及肝脏瞬时弹性硬度(FS)数据,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体质分型涵盖湿热型、阴虚型、气郁型、痰湿型、平和型、血瘀型、气虚型、阳虚型、特禀质共9型;其中HBe Ag(+)患者167例,湿热型占27.54%,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HBe Ag(-)患者58例,气虚型占56.90%,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CD5+水平比较:湿热型CD5+水平高于气郁型、痰湿型、平和型、血瘀型、气虚型、阳虚型及特禀质,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型CD5+水平高于气虚型、阳虚型(P0.05)。CD19+水平比较:湿热型CD19+水平最高,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型CD19+水平高于痰湿型、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P0.05);血瘀型CD19+水平高于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P0.05)。FS值比较:血瘀型FS值最高,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型FS值次之,高于气郁型、平和型、气虚型、特禀质(P0.05)。结论:不同中医体质的乙肝病毒携带者B淋巴细胞、FS值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临床早期治疗,抑制乙肝病程进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癌前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Hp感染情况及胃黏膜病理表现,分析证型分布与Hp感染、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Hp感染阳性率从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腺体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轻度萎缩所占比例最高,胃络瘀血证的重度萎缩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证型;各个证型间存在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萎缩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轻症慢性乙型肝炎(1 ×ULN≤ALT≤2×ULN)肝活检病理诊断的意义,探讨中医证型与肝病理相关性.方法:选:90例1 ×ULN≤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均为阳性(>1 000copys/mL),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肝脏活组织穿刺病理检查.结果:90例中,肝郁脾虚证50例,湿热中阻证18例,肝肾阴虚证13例,瘀血阻络证9例.肝活检结果分布向G2/S1和G2/S2集中.炎症活动(G)以G2为主,占67.78% (95% CI=58.13%~77.43%,61/90);纤维化程度(S)以S1和S2为主,占82.22%(95%CI =74.32%~90.12%,74/90).炎症坏死≥G2者占80.00% (95% CI =71.74%~88.26%,72/90);纤维化≥S2者,占45.56% (95% CI =35.27% ~55.85%,41/90).中医证型在肝组织炎症程度之间差异存在差异(x2=9.8352、9.5732,P均<0.05),但进一步行两两比较,却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轻症慢性乙型肝炎(1×ULN≤ALT≤2×ULN)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炎症坏死≥G2者占80.00% (95% CI=71.74% ~ 88.26%,72/90),纤维化≥S2者,占45.56% (95% CI =35.27% ~55.85%,41/90),满足正规的抗病毒治疗条件;对轻症该病患者应将肝组织病理作为判断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轻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活动度有一定的关系,瘀血阻络型病理程度比其余中医证型可能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闫翠  冼绍祥 《新中医》2016,48(8):26-27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与非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144例和非H型高血压组62例。观察2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结果:辨证分型后,痰湿壅盛证在2组中所占比例均较高,4个证型在2组中的构成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中男性比例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除痰湿壅盛证外,H型高血压组其余3个证型的男性比例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P0.01)。H型高血压组4个证型的Hcy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壅盛证患者的Hcy水平分别高于其余3个证型(P0.01),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3个证型的Hcy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H型高血压组中4个中医证型的Hcy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壅盛证在H型高血压和非H型高血压中所占比例均较高。除痰湿壅盛证外,H型高血压组中其余3个证型的男性比例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痰湿壅盛证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分别高于其余3个证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检测(PCR方法),经中医辨证确定20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研究发现各中医证型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高病毒栽量)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最高(占82.5%),与湿热中阻证组(占55.2%)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中医证型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占77.2%),与肝肾阴虚证(占27.3%)、湿热中阻证(占34.3%)、瘀血阻络证(占53.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及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