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采用PDCA循环方法管理多重耐药菌(MDRO)前后MDRO检出率的变化。方法收集分析某三级甲等中医院PDCA循环实施前(2013年1月—2014年12月)和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2月)送细菌培养标本和MDRO检出情况。结果 PDCA循环实施前共送检标本14 889份,分离菌株6 345株,MDRO650株,MDRO检出率10.24%;PDCA循环实施后共送检标本17 856份,分离菌株7 568株,MDRO476株,MDRO检出率6.29%;PDCA实施前后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67,P0.001)。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2013—2016年MDRO检出率随时间呈现出递减趋势(Z=-7.8856)。手卫生用品领取量和费用均有所增加。结论引进PDCA循环用于MDRO管理,医院的MDRO检出率降低。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促进医院MDRO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运用PDCA循环加强某院多重耐药菌管理,提高MDRO相关制度落实情况,降低MDRO检出。方法 收集资料分析现状,绘制鱼骨图找出多重耐药菌管理不到位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持续改进计划,并采取修订相关制度、进行全员培训、加强巡查、随机提问、纳入考核等措施,检查评估执行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最后进行反馈总结,进入下一次PDCA循环。结果 全员培训后,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的各项知晓率均提高到90%以上,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DCA循环实行后,医生对多重耐药菌病人开具隔离医嘱率(81.9%)和护士执行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率(88.5%)均较改进前(32.0%、38.0%)有明显提高;自PDCA实行后,该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数呈不断下降趋势,月均MDRO检出数[(166.00+33.05)株]也较前[(221.20+38.50)株]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可有效提高多重耐药菌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耐药菌检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的200例患者以及50名医务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包括100例患者和25名医务工作者。对照组医务工作者按照普通流程开展常规诊疗工作,患者接受常规诊疗服务;观察组医务工作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患者接受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医疗服务。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检出率、相关防控知识知晓率、医生开具隔离医嘱率以及护理人员消毒隔离措施执行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共检出MDRO感染14例。感染前三位的科室由高到低依次为烧伤整形创面修复科(4/40)、重症医学科(2/35)和泌尿外科(1/37)。14株MDRO感染排名前三的种类分布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7例(50.00%)、MRSA 5例(35.7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例(14.29%)。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除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外,另外2种重点菌种检出率和总体MDRO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广泛使用,细菌耐药已成为国内外医院感染治疗的难题.多重耐药菌(MDROs)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易造成暴发流行,交叉感染是MDROs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MDROs医院感染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引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是评价医院预防控制措施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一项重要的卫生学指标.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措施包括:思想上充分重视;建立并不断完善MDROs的监测流程;加强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管理;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实施MDROs目标性监测,逐渐完善MDROs监测报告体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率.存在问题:有些医院尚未建立有效的MDROs预防控制体系;甚至发生MDROs医院感染时怕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处罚而隐瞒不报;人力、物力资源不足;医院建筑布局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医疗需要;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覆盖面不足等.要想取得良好的预防控制效果,需要医院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降低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危急值管理对临床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的所有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危急值管理干预前(2015年4月-2016年3月)和干预后(2016年4月-2017年3月)患者MDROs感染及检出情况,分析干预前后临床各项预防控制措施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干预前后分别检出MDROs 959株和1061株,MDROs检出率从18.98%降至1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1,P=0.009);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从干预前的45.53%升高至干预后的5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751,P<0.001);干预前后MDROs医院感染分别为323和231例次,MDROs医院感染例次日发病率由干预前的0.44‰降至干预后的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13,P<0.001);干预后MDROs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依从率及医护人员、保洁人员的知晓率等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危急值管理能促进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依从性提高,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规范有序,保障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陈冰 《医疗保健器具》2009,16(10):60-60
目的加强儿科多重耐药菌病儿的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儿科收治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儿进行病原学检查,对属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儿进行干预,建立预防和控制措施,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建立监督和处罚制度。把零宽容理念应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结果通过对属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儿进行干预,加强消毒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了患者及医疗安全。结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加强儿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冰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60-60
目的加强儿科多重耐药菌病儿的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儿科收治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儿进行病原学检查,对属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儿进行干预,建立预防和控制措施,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建立监督和处罚制度,把零宽容理念应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结果通过对属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儿进行干预,加强消毒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了患者及医疗安全。结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本科室10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成护理组A及护理组B均50例,护理组A应用常规护理,护理组B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A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手卫生执行率、环境消毒达标率分别是6.0%、66.0%、72.0%,护理组B分别是2.0%、84.0%、90.0%,护理组B明显优于护理组A,对比差异显著(P<0.05);护理组A的护理满意度是88.0%,护理组B是98.0%,护理组B明显比护理组A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感染控制护理在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应用效果满意,可明显降低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提升医院感染控制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秀娟  林红燕 《现代医院》2009,9(8):108-109
目的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方法制定医院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案和工作指引。结果实施后3个月内,检出多重耐药菌148例,电话报告和实行床边隔离148例(100%),请临床药师会诊117例,会诊率79%。无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结论架起临床各部门的沟通桥梁,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但临床医生请临床药师会诊的意识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2012年,在全院范围内加强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并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与全年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两者间的关联。结果通过监测与追踪,医院多重耐药菌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持续好转;下半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0.29%,119/41 579)较上半年(0.49%,186/38 25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5,P0.01)。结论持续多重耐药菌监测与追踪有助于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并能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重症监护室(ICU)改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原医院感染管理及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法对某院ICU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进行干预,收集干预前、中、后3个不同阶段物体表面采样数据,以及患者医院感染和MDRO检出情况等资料。结果干预前、中、后总体采样合格率分别为58.24%、76.74%、88.71%,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P=0.009);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72%、2.42%、1.78%,呈降低趋势(χ2=6.03,P=0.039),医院感染例次率分别为4.36%、2.75%、2.37%,呈降低趋势(χ2=7.24,P=0.046);MDRO检出率分别为34.03%、27.45%、14.05%,呈降低趋势(χ2=33.84,P=0.007),患者医院内检出MDRO比例及MDRO医院感染患者比例均呈降低趋势(χ2值分别为6.14和6.02,均P0.05)。结论采用PDCA法可有效改善ICU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减少医院MDRO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策略在多重耐药菌(MDRO)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7月1日起对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患者MDRO管理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监测常见MDRO感染/定植患者相关隔离措施的实施情况,2013年4—6月为干预前组,2013年7—9月为干预第1阶段,2013年10—12月为干预第2阶段,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措施合格率及常见MDRO日感染率。结果 2013年4—12月共检出非重复菌株3 430株。"接触隔离"医嘱合格率干预前为78.14%,干预第2阶段为95.95%;悬挂床旁隔离标识、配置床旁速干手消毒剂、患者佩戴蓝色腕带合格率干预前分别为52.70%、66.89%、87.16%,干预第2阶段均达100.00%。医疗用品及环境消毒、病床安置合格率干预前分别为23.65%、15.54%,干预第2阶段分别为79.79%、77.66%。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依从率以及正确率干预前分别为69.70%、45.76%、76.35%;干预第2阶段分别为90.23%、87.50%、94.58%;干预前及干预后各阶段各项隔离措施实施的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前阶段、干预第1阶段和干预第2阶段常见MDRO日发病率分别为3.24‰、2.63‰、2.20‰。结论应用集束化管理策略对MDRO进行监测和干预,各项隔离措施合格率提高,MDRO感染日发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湖北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情况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湖北省47所三级和二级医院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情况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的调查。结果 47所医院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中位数为0.90人/250床;2015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39.13%、4.13%、19.44%、63.60%、2.77%。47所医院均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监测,共有28所(59.57%)医院安装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软件,同时与检验系统对接可直接获得数据。多重耐药菌感染诊断方式中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诊断为主(26所,占55.32%)。44所(93.62%)医院均定期召开多重耐药菌防控协调会,2015年全院自查手卫生依从率为10.0%~89.2%;42所(89.36%)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常规开具隔离医嘱,33所(70.21%)医院环境清洁消毒频次2次/d,24所(51.06%)医院采用全套的防护物品进行个人防护。结论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掌握该地区多重耐药菌检出和防控情况。针对调查项目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持续改进,有助于推动该地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情况,评价多学科合作管理MDRO的效果,为临床有效控制MDRO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比较某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不同时段临床科室各项干预措施依从性及患者MDRO检出情况。结果 2013年第4季度,2014年第1、2、3季度4个不同时段各项控制措施依从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013年第4季度—2014年第3季度主要监测MDRO在同种菌中检出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别为52.34%、45.45%、48.95%、26.2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分别为64.42%、63.07%、59.87%、43.0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分别为42.11%、41.82%、29.33%、17.52%;MRSA、CRAB、MDRPA检出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时段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率低(5%),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积极推行多学科合作MDRO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MDRO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多重耐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检出的891株多重耐药菌监测资料。结果 891株多重耐药菌中,以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居首位(342株,38.39%),其次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95株,21.89%)、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85株,20.7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38株,15.4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7株,3.03%)、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2株,0.22%)、产ESBLs产酸克雷伯菌(2株,0.22%);主要集中在综合重症监护室(ICU;163株,18.29%)、神经内科(136株,15.26%)、普通外科(103株,11.56%)、神经外科(85株,9.54%)和呼吸内科(71株,7.97%)。痰标本分离多重耐药菌最多的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42株,50.63%),主要集中在综合ICU;尿标本分离最多的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141株,80.57%),主要集中在神经内科和泌尿外科。结论该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和泌尿系统;应加强对高危科室和易感人群的监控,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遏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PDCA循环在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规范留置导尿及其护理流程,对降低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CAUTI)的影响。方法 运用PDCA循环管理留置导尿管的住院患者,通过分析CAUTI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留置导尿管的标准操作流程,加强培训、指导、考核与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1年后,尿道口、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口、集尿袋放尿口的日常护理达标率及尿管的外固定与标识的执行率分别为98.59%(70/71)、95.77%(68/71)、95.77%(68/71)、100.00%(71/71),显著高于管理前的34.92%(22/63)、28.57%(18/63)、17.46%(11/63)、0.00%(0/63);2011年脑外科住院患者的CAUTI发生率,第1-4季度分别为1.86‰、1.63‰、1.10‰、0.95‰,呈逐步下降趋势(χ2=3.951,P=0.047)。结论采用PDCA循环模式,充分发挥监控部门的管理功能,能降低CAUT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在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实践与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干预前)与2013年4月—2014年3月(干预后)住院患者送检的临床标本中MDRO的检出及感染情况,自2013年4月开始实施多学科协作管理,比较分析干预前后患者MDRO检出及医院感染等情况。结果干预前检出MDRO798株,干预后检出MDRO833株,干预后MDRO检出率(25.71%)低于干预前(3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施多学科协作管理后,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由干预前的0.94%下降至0.63%;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36.44%提高至53.51%;接触隔离执行率由干预前的65.29%提高至90.88%;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干预前的64.93%提高至72.53%;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41.36%提高至5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多学科协作管理的实践,能有效落实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有效减少MDRO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Cochrane等数据库关于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经济负担的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12月,对获得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并采用NOS量表对文献进行评价,最终纳入文献19篇。在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12篇文献中,直接经济损失是916.61~62 908.00美元;在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4篇文献中,直接经济损失是4 644.00~98 575.00美元;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是2 824.14~30 093.00美元。结论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会加重医院和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