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股骨远段骨折包括股骨下段和髁上、髁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笔者自2006年1月~2008年9月,应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段骨折4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角翼钢板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疗效分析王开友,邓念,孙东宁,崔海岩,于晓江股骨干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多采用各类钢板或髓内钉固定。但由于术后多需辅以外固定,常遗留膝关节强直,尤其是股骨下段骨折更易发生。作者自1990年4月~1995年4月共收治股骨下段骨折2...  相似文献   

3.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骨折发生在小转子和股骨峡部之间的骨折。占所有髋部骨折的10%~34%,动力髁螺钉(DCS)和Gamma钉较常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固定,但常规手术治疗粉碎性股骨转子下骨折损伤大、出血多。自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笔者用有限切开结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股骨转子下骨折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上段骨折患者行PFN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结果随访6~30个月后(平均16个月)根据临床综合评定标准评定,优20例,良1例,可1例,差0例。结论PFN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上段骨折的可靠方法,辅以早期功能锻炼,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力髁钉板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开放复位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11例。结果 11例均在2~5个月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DCS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具有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可早期活动关节及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下段C型骨折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7年12月,行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下段C型骨折41例:C1型16例,C2型20例,C3型5例.结果 41例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0例,良13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0.49%.结论 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下段C型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之一,但对C3型骨折疗效欠满意.  相似文献   

7.
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在髌韧带纵形小切口下使用逆行交锁钉及术后进行连续被动运动治疗股骨下段骨折4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双梅花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陆才方,李永盛1990年以来,我们应用Φ5~6mm双梅花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8~52岁,平均27岁。新鲜骨折27例,其...  相似文献   

9.
有限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段骨折2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治疗24例股骨下段骨折患儿。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5~20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感染以及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骺早闭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30°~150°、过伸0°~10°,患儿均正常行走、步态良好,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8~98分。结论 股骨远端90°锁定钢板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无需塑形、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