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51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分为变异组(有变异)186例和对照组(无变异)32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包括小脑上动脉区(SCA)、小脑后下动脉区(PICA)、大脑后动脉区(PCA)及基底动脉区(BA)]发生率。将变异组186例患者根据变异类型分为2个亚组:一侧椎动脉优势组(VAD组)84例和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组(VBD组)102例,比较2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结果变异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及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变异组脑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BA区梗死及SCA区梗死为主,分别为40.32%、27.42%、15.59%;对照组脑梗死类型以PCA区梗死及其他类型脑梗死为主,分别为27.83%、39.76%。变异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PICA区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CA区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D组与VBD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及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增加了后循环脑梗死发病风险,其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莉  李敬诚  谢鹏  王琳  王景周 《重庆医学》2008,37(18):2022-2024
目的 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明确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的具体情况.方法 收集13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内多普勒(TCD)的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以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SA发现其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较多见,并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表现.  相似文献   

3.
了解后循环缺血患者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梗死分布的特点。研究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出现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单纯发作性眩晕性脑干梗死30例临床和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的椎-基底动脉缺血老年患者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与脑干梗死的关系.方法分析3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以发作性眩晕为表现的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岁,6例每日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h,24例为每日反复发作≥5次,每次发作持续5~20min,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前全部患者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头颅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干梗死.结论对于单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眩晕每日反复发作≥5次或每次持续时间>1h,要高度怀疑脑干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6.
宋仕芬 《河北医学》2005,11(5):476-47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上对椎基底循环缺血的综合诊断。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主要依靠病人所说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诊断标准,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作为确诊的手段,但由于其创伤性,不易被病人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了评价脑血流的重要信息,该项技术是通过枕骨大孔对颅内段的椎—基底动脉进行检测,属无创技术,深受病人的欢迎。本文通过对79例临床诊断为VBI的病人进行颅内段椎-基底动脉检测,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特点及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ZY  Jiao JS  Xue S  Tian ZH  Liu Z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13-3317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 对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5例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经磁共振确诊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临床特点:经研究本组患者以后循环缺血(84%)为主,临床表现以不间程度头晕(40%)最常见.(2)影像分析:头颅CT漏诊2例(8%).头颅MRI及MRA诊断率100%.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及基底动脉侧向偏移均以2级(Smoker分级法)最常见(分别占60%及68%),且基底动脉以右侧移位多见(60%).延髓受压变形常见(40%).基底动脉钙化占(12%)及并发脑积水(4%)少见.另外,VBD常合并后循环颅内血管动脉硬化性斑块(40%以上).(3)随访结果:随访期(0.5~1.5年)内3例(12%)患者发生严重的脑干梗死,其中2例(8%)死亡.均为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及侧向偏移程度3级者.结论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表现多样,但表现为后循环缺血并不少见,尤其是高龄患者.因其致死及致残率较高,我们必须及早诊断,磁共振对明确诊断及评价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王刚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9):106-106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患者120例行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有无异常、狭窄等。结果:82例显示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的各种血管异常,另有椎动脉内支架3例,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的35例。结论:16层螺旋CTA能够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行、分支等情况,可以更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CT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中有65例和52例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54例发现动脉斑块,47例出现椎基底动脉狭窄和闭塞;CTA显示有36例发现动脉粥样斑块,48例出现椎基底动脉狭窄和闭塞。部分病人同时存在斑块和血管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病因有明确的诊断意义,两种检查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不足,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好发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病的病人.临床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较为混乱,而彩色多谱勒超声能够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就椎-基底动脉的解剖概况以及彩色多谱勒超声的应用要点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HRMRI)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以大脑后循环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疑似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19例均既行HRMRI检查又行DSA检查。观察HRMRI上椎基底动脉病变处的管腔及管壁结构,观察患者的DSA及MRA的管腔结构。结果DsA及HRMm均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7例,DSA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而HRMRI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例,HRMRI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而DSA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例,DSA及HRMRI均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0例。两种检验方法对夹层动脉瘤的检验一致性Kappa值为0.78,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检查不仅能够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提供病变处管腔信息,而且可以提供管壁信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何玉清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155-155,158
目的:探讨脑干缺血发作与梗死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常见的多发血管狭窄部位及其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6例在临床中发现并经DSA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患者.分析后循环病变常见的血管狭窄部位、侧支代偿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干梗死患者12例,均行内科治疗,死亡3例,1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2例基底动脉狭窄,其余患者均残留轻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例,9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行内科治疗;1例基底动脉中段狭窄患者发展为脑干梗死,最终死亡;2例单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及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者仍反复头昏发作;1例基底动脉尖狭窄者出现中脑梗死,面积较小,最终遗留一侧动眼麻痹.结论:单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者及后交通动脉开放者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双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与基底动脉狭窄者临床表现较重,尤其是侧支循环开放不良者,单纯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部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脑卒中的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高利 《北京医学》2008,30(10):582-58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引起的脑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5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为一种少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无特异临床表现,所引起的脑卒中以后循环脑梗死多见。影像学检查示,脑千梗死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小脑出血1例,顶枕部出血1例。CT、MRI及CTA、MRA检查示5例均见椎基底动脉的延长扩张.其中2例形成骑跨。脑血管及颈动脉超声示2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起的脑卒中无临床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田磊 《中外健康文摘》2012,(39):102-103
目的研究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德国DWL生产的Doppler-Box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察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血流速度异常的患者约占89%,以阳性结果患者作为研究讨论的对象.结论经颅多谱勒(TCD)简便,无创,价廉,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他脑血管病的检查,并且TCD检查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较好地反映所测血管的情况,可以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转归,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脑部后循环缺血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集中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就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解剖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治疗方法、预防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及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检查,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3年来收治的3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行DSA或MR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17.9%)、后循环血管病变23例(59.0%)、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2例(5.1%)、造影未见明显血管结构异常7例(17.9%).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病因复杂,并非完全是由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17.
要]目的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察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血流速度异常的患者约占89%,以阳性结果患者作为研究讨论的对象.结论经颅多谱勒(TCD)简便,无创,价廉,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他脑血管病的检查,并且TCD检查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较好地反映所测血管的情况,可以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转归,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摘研究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德国DWL生产的Doppler-Box  相似文献   

18.
黄佳乐 《当代医学》2014,(16):95-96
目的研究分析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方法,观察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临床效果。结果40例MRA检查中,20例异常,诊断结果显示,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椎动脉狭窄和扭曲或闭塞。结论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的诊断效果十分理想,可准确显示椎动脉狭窄,在椎动脉整体形态的显示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回顾和归纳近年来对于基底动脉弯曲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对基底动脉弯曲的流行病学,基底动脉弯曲的形成及发展,影响因素,诊断,以及基底动脉弯曲对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影响,机械压迫造成脑干,脑组织受损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入选的11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静滴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组(60例)和丹参注射液对照组(58例)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能改善血液流变,改善脑循环,疗效好、病程短、副作用小,是临床治疗及预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