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我们以4-吡啶基代替5-硝基呋喃环,发现有个别化合物,有弱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就进一步合成这一类化合物,以寻找有效的抗日本血吸虫病的药物,共合成有4-吡啶丙烯酸酯类4个化合物、4-吡啶丙烯酰肼类4个化合物、脂肪酰胺类6个化合物、芳香酰胺类12个化合物,计26个化合物,其中22个化合物为未知物,经过动物筛选,发现4-吡啶丙烯酸酯类、脂肪酰胺类皆无预防及治疗作用。在芳香酰胺有3个化  相似文献   

2.
建立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历代方剂作为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来源,对原始资料进行标准规范处理,建立中医历代方剂数据库;根据方药与病证相关的原理,围绕方/药群/药味-病/证/症的信息点,设计不同维度和层次的方药病证检索策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历代方剂进行方证关联、类方系统、配伍药群、医家处方特征等的研究,以发现证法方药的规律和获得其新知识,最终实现构建资源共享的中医方药数据库及其数据挖掘的方剂信息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3.
开窍药药性与物质基础及其效应的关联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芳香开窍类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及其药理作用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方法,结合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成果探讨芳香开窍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结果:该类药所含挥发性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脑脊液屏障等产生明显影响,表明芳香开窍类中药的醒神回苏功效是通过其所含挥发性成分产生的综合药理效应实现的,并表达药性系统。结论:芳香开窍类中药药性与其物质基础及其药理作用之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芳香类药是具有芳香气味中药的统称。芳香类药用于治疗脾胃病,具有开窍醒神、暖脾助阳、化湿去浊、行气活血、疏肝健脾等作用。陈宝贵教授在运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应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活血化瘀类方药运用方面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认为活血化瘀类方药运用是把“双刃剑”,应针对疾病病因病机与病理生理特点及病程阶段状况和西药抗凝治疗情况,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分型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药传统药性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采用中西医序贯疗法,科学合理地应用活血化瘀类方药,有利于不断提高中医活血化瘀类方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辛甘化阳”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该理论发端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张仲景,发展于金元明,提出于清代郑钦安.对“辛甘化阳”实质的认识不应停留在发散风寒、温补阳气上,而应从阴阳属性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方药进行.“辛甘化阳”的核心在于“阳”的特性——向外、温热、主动,包括辛甘发散和辛甘温通.辛甘发散类方药具有向外的特性,可见于发散风寒类方药、发散风热类方药以及透邪外出的清气分热方药;辛甘温通类方药具有温热、主动的特性,可见于温里、补益、行气活血、祛湿除痰、消食、泻下等方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病条辨》护阳思想的遣方用药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有关顾护阳气的条文和方药,从方药频数、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入手,建立方药数据库并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温病条辨》中护阳方剂71条,护阳药物67种。其中,散寒祛湿类方剂所占比例最重;护阳用药以温里药及补气药为主,护阳药物中应用频次最高的为人参,其次是干姜、附子;药物性味以辛温药和甘温药为主,其次为苦温、甘平、辛热药,药物归经以脾、胃、肾、肺经为主。结论:《温病条辨》护阳多用辛甘、温热药物,脾、肾、胃、肺同调,在配伍上用辛甘配伍、化生阳气,辛散酸收、升阳最速,慎用苦寒、防止伤阳,芳香走窜、祛湿温阳等。  相似文献   

8.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元突触之间,在化学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芳香中药及西药等能通过调节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表达来发挥提神醒脑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组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等水平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时期进行调节,从而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现从单胺类、氨基酸类等方面概括药物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提神醒脑研究进展,以期为提神醒脑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敦煌遗书医药文献中涉及治疗面上黑的6首古医方和以祛风药、芳香药、活血药、润肤药及白色药组合成的羊髓面脂方的组方含义,探讨了各方祛斑美白美容之效的机制。以期为临床辨病、辨证使用以上方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近16年来芳香开窍药对血-脑脊液屏障(BBB)及P-糖蛋白(P-gp)表达和功能影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概述。药理学研究证实芳香开窍药可以改变BBB的通透性,发挥P-gp逆转作用,与P-gp的表达和功能密切相关。参考文献20篇。  相似文献   

11.
郝氏中医眼科为河北省特色中医专科。郝德新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中医眼科名医,祖传眼科,郝氏中医眼科代表人物,对于暴盲证、近视、眼底病等疾病具有丰富诊治经验,疗效显著。郝德新擅长中药方剂与针刺结合治疗眼病,对于中药方剂运用、经穴手法均有独到体会,多从心、肝、肾三经入手诊治眼科疾病。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医理论,从内服和外用两方面统计近年来中药及其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情况。其中,内服方面,从健脾除湿、养血润燥、清热凉血、补中益气等方面进行统计划分。外用通过中药外洗、中药外洗、中药湿敷、外用中药膏剂、涂搽成药搽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综述近5年来的文献,为进一步推广中药及中药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是我国恶性肿瘤综合防治领域的特色与优势。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提出"痰"是贯穿胃癌全过程的核心病机,并结合实验和临床研究,构建了阐释胃癌病机的"胃癌痰证"理论,创制了以消痰为主的系列治法与方药。在"胃癌痰证"理论指导下,消痰方药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本文介绍了"胃癌痰证"理论及消痰方药的治疗效果,并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表观遗传学异常、侵袭转移、肿瘤微环境等角度阐释了消痰方药治疗胃癌的可能分子机制,深化了中医药防治胃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而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个体间差异较大,更需要中西医结合协同诊治,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中西医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各具优势,西医以绝经激素治疗(MHT)为主要手段,起效迅速,对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医膏方在上海光明中医医院院的发展状态与特色优势。方法:利用医院HIS系统,获取2010-2012年冬季膏方的全部中药饮片处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膏方发展速度较快、服用人群满意率较高、专科特色明显。结论:基层中医院可以充分利用膏方特色,打造中医院特色品牌,提升膏方在中医药防治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者探索中药有效成分作为传统肿瘤治疗化放疗药物的替代品,但中药有效成分大多水溶性差,从而导致了口服吸收率低、代谢快,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给药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此外还具有靶向细胞和促进细胞摄取的优势。文章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纳米制剂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沈远东 《中国医院》2009,13(3):13-15
介绍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模式的背景,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情况,提出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选拔目的、条件、方式以及培养方案和考核内容,并阐述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发展与使用,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的建设思路.提出了关于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孙云  沈富林 《西部医学》2013,(12):1840-1841,1844
目的 观察中医健脾清肠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补脾清肠汤口服+中药灌肠);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黄连素片、整肠生胶囊口服+利多卡因、庆大霉素灌肠).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补脾清肠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效果显著,恢复快,不易复发,生存质量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治疗肝炎肝硬化的常用方、药。[方法] 以“肝硬化”、“中医”、“证”等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选取其中具有肝炎肝硬化典型病例有效治疗的文献,将所用治疗方、药运用SPSS18.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次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分析标准的文献326篇,患者407例,属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例数分别为80和327例,其中失代偿期的病例均有腹水的并发症;407例的治疗中,只有98例选用成方加减,其余均采用自拟方;选用的药物涉及299味、19类,两期用药有共性也有不同侧重。[结论] 肝炎肝硬化治疗中使用成方较少、自拟方较多;使用中药的种类和味数较多,两期用药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侧重,反映了该病的复杂病机特点及辨病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常见、多发、易反复的内分泌代谢病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甲亢疾病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临证时医家多选经典名方加减(柴胡疏肝散、阿胶鸡子黄汤、丹栀逍遥散等)、经验方(养阴清热消瘿方、薏苡贝母柴胡汤、疏肝益气养营汤等)、中成药(甲亢灵片、天王补心丹、养心定悸胶囊等)通过调和肝脾、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等干预,或者选用耳穴贴压、温针等方法治疗,可以起到改善患者乏力、烦躁、多汗、心悸、不寐等高代谢症状,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状腺疾病相关抗体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甲状腺肿状态。同时,改善肝脏损伤、白细胞减少、皮肤瘙痒等的发生。中医药在治疗甲亢的临床研究中发挥了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