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参与了代谢、消化、炎症及免疫等多项生理功能的调节。新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途径参与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不仅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还影响着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研究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可为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重度抑郁症是高度异质性的精神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倾向、环境因素以及生物系统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作用.肠道菌群作为胃肠道生态系统共生的微生物,可通过肠-脑轴双向交流信息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重度抑郁症的关系及在重度抑郁症治疗中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陶京瑞  顿玲露  卢昌均  周哲屹 《广西医学》2021,43(21):2601-2604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目前对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社会对该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体肠道内有数万亿微生物,在维持宿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改善MS患者失调的肠道菌群可以改善机体免疫调节及免疫抑制。本文就MS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双相障碍是世界范围内导致经济负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但其潜在机制仍没有得到充分说明,治疗效果欠佳,易复发.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双相障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双相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变化,且其可通过免疫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多种途径与大脑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引起情绪、精力水平和行为变化.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双相...  相似文献   

5.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并能使整个人体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处于稳定、健康状态,它们在保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几十种疾病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代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他器官相关的身体功能,他们之间形成了“轴”,如肠脑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心轴等。大量研究证实肠脑轴主要与神经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故而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肠脑轴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影响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MGB)轴,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在肠道与大脑间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肠上皮屏障和肠道神经免疫系统,还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维持脑内稳态。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系统,也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前驱性非运动症状。其病理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可能以朊蛋白样的方式从肠道扩散到大脑,表明肠道参与PD的病理过程。PD患者的肠道菌群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PD的进展,但其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探索。目前,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疗法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能为PD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痴呆类型,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神经炎症对血管性痴呆有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神经递质和肠道代谢产物调节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炎症;肠道菌群组成异常也会增加肠道屏障的通透性,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进而破坏血脑屏障,加重神经炎症,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发生神经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张倩  赵丰丽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3):19-21,2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疾病以记忆和认知能力的逐渐丧失为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神经炎性反应在AD中的作用受到日益关注和研究,被认为是AD的主要发病机制。而肠道菌群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大发现。它可以通过肠-脑轴调节宿主大脑功能和行为,从而改变宿主患病的风险,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现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诱发机体炎性反应,进而导致AD的发生。本文对肠道菌群诱发炎症导致A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认识肠道菌群对AD的影响及其调控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群-肠-脑轴使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实现双向通信。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有关,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而脑卒中这一急性应激使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可能影响卒中预后。本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失调介导脑卒中危险因素发生的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证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人群中观察到的随着脑卒中发病而出现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这种改变与卒中后感染和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其机制包括肠道屏障破坏、产生内毒素、诱发免疫炎症反应、代谢产物异常等。  相似文献   

1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2):190-193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学者提出肠道菌群与脑之间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这一双向调节系统相互影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关于神经内科最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故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可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多途径双向联系,对大脑的生理、认知功能进行调控。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肠道微生态失调致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菌群失调可引起神经免疫炎症、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失衡对癫痫的诱发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高原肠道菌群对癫痫易感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以加深肠道菌群在癫痫治疗方面的认识,为癫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肠道微生物对抑郁症的影响。近年来通过使用抗生素、益生菌治疗、粪便微生物移植、肠道感染和无菌研究等研究方法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脑-肠轴影响脑部代谢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理、心理改变,从而对人体情绪改变产生影响,如肠道微生物的紊乱,通过一系列改变产生抑郁样情绪变化。在抑郁症的动物模型中有明显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紊乱。这些发现可能进一步拓展学者对抑郁症的认知,甚至有可能引起治疗方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王舒静  张烽  童晓 《医学综述》2021,(8):1475-1479,1486
肠道菌群是目前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其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类疾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导致.ADHD患者往往存在肠道菌群异常,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免疫和调节神经递质参与调控ADHD的发生、发展及...  相似文献   

15.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内源性信息和外源性信号的共同调控,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发育中的重要过程,包括神经发生、髓鞘形成、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突触修剪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有关。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迷走神经、免疫及血脑屏障)及相关的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5-羟色胺、γ-氨基丁酸、N-甲基-D-天冬氨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进一步了解了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免疫相关的通路(炎症小体通路、IFN-I通路、NF-κB通路)。探讨了肠道菌群在癫痫、胶质瘤等疾病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肠脑轴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从微生物肠脑轴的概念、应激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有关抑郁症的肠道菌群研究、益生菌干预及粪便移植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以便探索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肠道微生物对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常的肠道菌群在宿主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完整、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不仅通过神经系统,而且通过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对大脑产生影响,这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称之为脑-肠轴。人体内存在的脑-肠轴可能是大脑和胃肠道之间关键调控通路,而肠道菌群为该通路的重要参与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可通过免疫机制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脑功能改变,从而参与了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癫痫是一种以具有持久性的致痫倾向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免疫机制在癫痫尤其是免疫性癫痫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免疫性癫痫是免疫介导以反复或持续性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特征为频繁的局灶性癫痫发作、脑病、进行性认知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或伴发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机体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包括固有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参与了免疫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神经元特异性相关抗体具有诊断意义。临床上抗炎或免疫治疗在某些药物难治性癫痫,尤其是诊断明确的免疫性癫痫可能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通过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重建可能是未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癫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是人体胃肠道系统内数目庞大的微生物群体,参与维持胃肠道免疫稳态.桥本甲状腺炎(HT)是全球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HT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均发生改变.肠道菌群在甲状腺-肠轴基础上通过调节免疫、维持肠道屏障、参与微量元素代谢等方式影响HT的发生发展,微量元素摄入和有益肠道菌群对HT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手术和全身麻醉患者数的增加,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微生物-脑-肠轴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的双向通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不仅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密切相关。目前,对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治疗尚没有确切的方法,明确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关系可为该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思路和参考。因此,该文针对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分析研究神经认知恢复延迟可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关联,探索其潜在的机制,并为寻找预防和治疗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聂文秀  李小安   《四川医学》2024,45(2):211-216
<正>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由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物,或在使用过程中对药物过敏或耐受性降低引起的肝脏损伤。近年来,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新药研究的加速,DILI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由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可知,与药物有关的肝脏损害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在肝移植患者中,约50%是由药物引发的肝功能衰竭[1]。DILI中多数药物是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引起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